浅谈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几点做法

时间:2022-09-12 06:52:20

浅谈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几点做法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是否有效逐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不同方面阐述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语文 教学实效 学习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是否有效逐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细读文本,吃透教材

我们现在的教学,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细读文本,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出现偏差,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怎样进行文本细读?细读要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我虽教语文多年,但每每遇到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几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再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涵义、结构分析在教材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

二、激发兴趣,乐学好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油然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获得较大的成功。所以教师要学会灵活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不言而喻。

一堂课可分为开讲、中间、结尾三个阶段。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简要说一说各阶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巧设开讲,激发兴趣

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开讲,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常用的开讲方法有:

(1)设置悬念。我常常从审题、解题入手,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如上《爬山虎的脚》一课,出示课题后,我故作惊奇地说:“小朋友,我们都知道,人有脚,许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也有脚呢?它的脚究竟是怎样的?看看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他们渴求了解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均处于直观具体的感受阶段,因此,通过图画、多媒体课件、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接受到直观的知识,容易消化吸收。例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短片。在短片中,钱塘江气势汹涌的潮水,震耳欲聋的响声,让学生不时的发出赞叹声。我抓住时机,说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样雄伟壮观的大潮的好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此时学生兴致勃勃,产生了愉快的情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3)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我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我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随即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引导学习理解课文。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2.启迪思维,升华兴趣

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学便进入了中间阶段,即讲读课文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升华。

例如,展开想象,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我在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在学习《捞铁牛》一课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这件事如果放在今天,还有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同学们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竞相发言。有的说用大象拉,有的说用拖船拖,还有的说用巨大的热气球向上吊……方法各有特色。这时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说:“用一个力大无比的水下机器人把铁牛抱上来。”听了他的话,同学们哈哈大笑,都说他异想天开,他的脸立刻就红了。这时,我也一怔,但随即便释然一笑。我对同学们说:“其实他的方法也未尝不可。今天的科学技术那么发达,经过科学家的刻苦钻研,这个方法一定可以实现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听了我的话,同学们都为他鼓掌加油,他也不再窘迫,轻轻地笑了。

3.精心结尾,延续兴趣

一个好的结尾会让学生余味无穷,终身难忘。我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如欣常一段精彩的录音,品味一幅美丽的图画,完成一项有趣的练习等,把学生在阅读课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做到课尽趣不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三、书声朗朗,以读为本

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在一个“读”字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人们早已总结出来的语文学习之道。读是语文学习之精髓,是摄取语文素养之捷径。语文课就应该抓住读书这个根本,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地去读。读书过程,正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过程。当前,学生在作文时反映出的词汇贫乏,语病百出,正是由于读得不多,背得太少。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之外,还得要求学生多读多背。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我们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让我们一起探索,一起前行。

上一篇:合理纠正错误资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下一篇:别“炫”伤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