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

时间:2022-09-12 06:36:08

浅谈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只有更好地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校企合作才能实现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义

在国内,不同的学者对“校企合作”的内涵解释有不同表述。钱爱萍认为,“校企合作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理论与生产相结合,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黄娅妮认为,“校企合作主要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通过这些模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传统学徒制通过“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和“自愿自助”的方式,在工作过程中传授经验。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徒的职业技能和情感,另一方面,“一对一”的模式,能根据学徒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可视为工学合作的雏形。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到来,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传统的学徒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以及教育的规范性上受到挑战,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占主导地位。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2、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3、校企合作模式重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以来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其中知识的安排又以学科体系为逻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教育界和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能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沟通了理论与实践,实现了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重构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现阶段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校企合作程度不深, 绝大多数职校校企合作教育仅仅限于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 员工培训等的合作, 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 即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第二,校企合作面较窄, 绝大多数职校职校企合作教育只停留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 没有覆盖所有的专业。

第三,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企业的配合和认可。

第四,缺乏长期合作的有效形式,校企合作多是根据自身短期利益需要形成的,由于双方承担义务的意识较弱, 合作形式偶然性多,合作关系难以巩固。

第五,企业合作热情度不高。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社会责任, 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 企业只需从优秀的毕业生中挑选人才,若没有合适的就到其他企业去“挖” , 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在职校的单方热情下一事一议。

第六,没有真正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企业培养人才。

三、如何更好推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1、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适应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将丰富教学内容,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教育模式中,双方的关系由松散变为紧密,学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出成效、见特色,促进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及学习质量与技能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使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学校对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负责,为企业培养员工。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或设备援助,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校企紧密型产学结合之路,无论对人才培养,还是对企业创造财富,都将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2、建立良好的制度、机制等配套措施

一是制度层面上。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教”,使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机构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框架,明晰企业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以能力序列为主的职业资格认定体系;理顺劳动用工制度、工资薪酬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学习考核制度等相互配套的制度。

二是机制层面上。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如根据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对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家底”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从而使政府在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与技能型人才发展的适配“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搭建校企合作多样化的平台,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三是操作层面上。选择部分规模企业和骨干学校,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稳固的接对关系和合作意向,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型模式[J].职教论坛,2003年第10期.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上一篇:弱势背景下农民参加合作组织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下一篇:美国三大电视新闻频道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