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选择的思考与研究

时间:2022-09-12 05:17:18

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选择的思考与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从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角度对企业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社会化的必然性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实行社会化时机决择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哲学角度对社会化服务内容的确定提出了笔者的观点,最后对社会化管理的主体、载体和力量配备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企业退休人员 社会化 管理服务

社会化本质上是一个过程,从社会学观点来看是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用政治学理论分析是政治文化在社会中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在公共管理学视角下就是由“单位”管理转变为社会管理的过程。实现社会化是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大趋势,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化有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公共管理学概念中社会化的主要目的是达至社会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生活的“帕累托最优”。

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在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以前主要是“单位”管理与服务,退休人员的养老、治病、余热发挥、娱乐、甚至于去世等都与“单位”息息相关。“单位”一词原本的含义很简单,就是单元、(全体中的)一个个体,与现在英文“unit”意义大概相近,在这种意义下,企业其实也就是简单的一个生产单位,并不包含福利、情感等相关因素在内。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几乎承载着退休人员的所有福利梦想与情感;由于福利和情感的刚性和累积性,一个简单的“企业单位”越来越感到不堪重任以至于不能胜任,乃至出现“单位”生产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偿还“福利和情感”债的怪状。这种怪状与国家要“富强”的目标越来越不相符。因此,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问题就显著地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与服务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理论和现实依据:

1.1社会化管理服务具有经济优势。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可以获得由社会上具有专业技能知识的部门与人员提供的专业性更强的管理与服务。首先是能够提升照顾的质量。专业部门和人员受过专业化的工作价值和技能的训练,可以提供符合退休人员特点、使退休人员能得到身心和谐的管理服务;其次是服务购买上的规模优势。社会专业部门和人员因为其所提供的服务量具有规模,因而能够从市场上购买到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定价的商业服务,这是单个“单位”所很难具备的优势。

1.2社会化管理具有“地域”优势。

社会学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区分为三个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企业单位”作为业缘关系的主要载体对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人”的发展,把人固定在分工的岗位上,因而对“人”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认识,从精神上也局限了人的社会关系的拓展,根据T.帕森斯的研究,人有初级社会化和二级社会化,认为二级社会化是动态过程,并且贯串一个人的终身。因此企业退休人员主要社会关系从业缘关系转化为地缘关系也必然具有可能性,地缘关系的特点是具有稳定性,因为衣食住行历来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住”的地位可见一斑。退休人员因为退出了生产岗位,其社会关系中原有主要的业缘关系也逐渐淡化,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所以地缘关系就显得重要起来,退休人员的再社会化就成为必要。因此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也是退休人员的内在需要。

1.3社会化管理具有伦理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孝为核心的孝道文化,孝道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成为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孝道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社会化管理与服务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孝道,与我国的传统是相符合的,有其社会内在认同性。

1.4社会化管理是保障退休人员公民权的重要途径。

社会公民权是公民身份的三个因素之一,马歇尔认为公民应享有公民权利(如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和求助法律救济权利)、政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和社会权利(福利权);社会权利必须能够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包括退休人员享有最低水平的权利资格,可提供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机会;马歇尔把社会权利看成是实现社会整合所凭借的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选择性的社会和经济政策与政府支持市场体制的努力加强了甚至于说加剧了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弱势群体包括企业退休人员特别容易受到社会排斥并导致对社会公民权的否认。哈里斯主张“社会权利的目的是保证需要的满足”、“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人有效的社区成员资格将受到威胁”,所以国家应凭借社会权利制度与社会排斥作斗争,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保障基本生活水平,而且在其积极参与民主过程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成为有助于市民社会的一种能力。鉴于公民和政治参与的重要性,社会权利被认为对社会稳定有一种潜在的作用,而社会化管理是促进社会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

贝弗里奇报告为现代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的立法的政策依据,贝弗里奇不愧是福利国家社会公民权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国际设计师,他倡导普遍利待遇的集体主义观念,主张福利国家应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强调对基本生活需求的科学衡量,认为社会管理能够逐步实现特定的保障目标。

1.5社会化管理服务是退休人员应享受的权利。

企业退休人员在劳动年龄阶段为“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作出了贡献。尽管现在由于劳动能力衰退,退出了劳动力队伍,不再直接参加生产,但是他们在劳动阶段所创造的价值,仍然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恩格斯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我们企业退休人员作为这些基金和积累的创造人,当然是有权利获得社会服务。

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老年权益保障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党的十七报告中也提出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的要求。

所以企业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实行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必须履行的义务。

1.6社会化管理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从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所产生政治、经济与社会效应来分析,社会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由如下:

首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破产兼并企业的增加,一些企业退休人员失去了原单位的依托,急需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即使是仍由单位管理的退休人员,也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晚年生活不应当与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联系在一起,社会化管理是必然趋势。

其次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独立于企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用人单位在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后,不宜再承担管理社会保险对象的日常工作,这是社会保障发展完善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

第三是进一步保障企业退休人员晚年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企业退休人员人数不断增加,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辛劳了大半生,应当享有幸福、安定的晚年生活。在实现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后,企业退休人员晚年生活有了经济上的保障,。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可以更好地实现退休人员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得到组织上的保障。

另外,现在还有不少退休人员的子女不能在身边照料,也迫切希望社区组织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总之,全面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是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满足广大企业退休人员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时机决择

2.1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实行社会化的主观方面

社会学研究认为人具有依赖性时最容易接受社会化,而且依赖性越强,其就越会主动接受社会化的条件。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时势要求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又对企业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全球来看,企业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实行社会化基本已经普及。企业要面对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全球化竞争,势必要“减负”,而首当其冲要减去的当然是企业退休人员的“福利和情感负债”。因此,企业退休人员势必接受社会化,因为只有社会化才能保证他们的安全,从社会化过程中获得企业不能再提供的“福利和情感”。

2.2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实行社会化的客观方面

经典社会学家都认为,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会充满着矛盾与斗争的,因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以失去原有的观念、习惯等为代价,尤其是人在再社会化过程更是有着比较强烈的矛盾和和斗争性。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制度变迁对个人而言是剥除旧的意识形态资本,经历越多,其旧的意识形态资本积累越丰。因此,社会化对企业退休人员来说因其具有较多要剥除的意识形态资本,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政府在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实行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以更快实现这种“剥除”。实际上,在企业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都是由党委办公厅和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作出明确要求的。

2.3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时机决择

南京市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时机选择是在注重主、客观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南京市也同样经历着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重组困难,其中一部分企业被破产兼并、大部分企业的资产与人力资源都进行了优化组合,同时事业单位也进行了体制改革(如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科教文体卫部分事业单位),大量的企业退休人员被“优化”出来,引发了比较普遍的社会矛盾。其次,在正式开始实行社会化前,认真落实了部、省、市有关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探索和试点要求,有效地积累了经验,如在“两节”期间坚持对鳏寡孤独退休人员和特困退休人员家庭进行走访慰问、每年组办“老人节”大型主题活动、全面实行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制度等,逐步受到了企业退休人员的欢迎。第三,在全国和省内大型城市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之后进行,有效地总结了它们的成功经验,避免了探索阶段可能的不成熟举措。

由于社会化开展时机比较得宜,而且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在管理模式、服务内容及保证措施上都能有所创新,因此在社会化开展的过程得到企业退休人员的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当然,随着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展开,还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完善。

3.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内容的探索

3.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分析企业退休人员服务的社会化服务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的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个事物的发展又都具有其特殊性,在矛盾特殊性问题中又有两种情况,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企业退休人员服务的社会化内容要求也反应了这种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体现在企业退休人员的服务都需要实行社会化这个共性,社会化的要求对全社会都普遍适用。但在社会中各地区由于其发展状况不一样,因此对社会化服务的内容要求也不同,因此形成了企业退休人员服务社会化中矛盾的特殊性。当然社会化服务内容中也有其共同的部分,因此,在社会化特殊性中又反应了矛盾的普遍性。

但是对各地区的社会化服务内容起决定性作用还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绝大部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不能够按时足额领取时,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就成为首要解决的矛盾;在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后,原先的次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又上升为主要矛盾,这就是企业退休人员“五有”问题,国家根据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内容,如丰富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退休人员开展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工作、引导社会力量为退休人员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法律援助等。这些规定的内容又包含了矛盾普遍性方面,即企业退休人员服务社会化几乎普遍需要实现的服务内容。

各地区在实行包含以上方面社会化服务内容时,又根据其区位特点、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进步程度等自身情况对其社会化服务内容进行补充或调整以使其所实行的社会化服务更符合其发展的特点,以解决其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内容的主要矛盾。例如南京市根据其发展要求提出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内容:即“四走访、五慰问、六服务”的社会化服务制度和“四个一”创建等有区域特色的服务。南京市社会化服务还根据其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调整其内容,如对纳入社会化的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免费健康体检工作就是根据其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而提出的,当然提出的过程中也包括有其他矛盾因素的影响。

3.2在实践中检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内容是否企业退休人员的需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内容是否与企业退休人员的需求相符,也应通过其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实践来证明。通过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以及与企业退休人员的沟通交流,检验他们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内容是否与所提供的相符。对存在不相符合的方面,通过社会化管理服务政策服务系统进行调整可行性的研究。

总之,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应在不断的社会化服务实践中经过检验,要确保合乎广大企业退休人员的需要,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合乎需要的调整,以真正能做到与时俱进地合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4.关于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方面的探索

4.1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主体

根据公共管理学理念,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是“一个人无法做的事情大家不得不凑份子请一些人来做的雇佣者”。因此,社会化管理工作者首先要确定服务的理念,所谓管理主体实质就是提供服务主体。

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的社会化工作不是哪个人、哪个“单位”(企业)能够独自完成,这是一项社会公共事务,应由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机构或部门来承担这项责任,并由公共财政进行管理基金的支撑。鉴于我国公共财政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可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开支还不充足,可适当从移交退休人员的组织划拨部分费用作补充,但从长期的视角看,公共财政应为企业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的社会化提供预算。

目前,中央要求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主要形式是将企业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和社区进行管理与服务;鉴于各地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各地在一定时期内还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一些现实可行的管理形式,如远离城市的独立工矿区和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的企业生活区,可以委托“主管单位”(或企业)主管,但必须按社会化统一要求与规范进行,在费用上由财政进行相应补贴。

4.2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载体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知,企业退休人员完成“两个生产”办理退休手续后,其原有主要社会关系由业缘关系逐渐转化为地缘关系。地缘关系实际上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我国的地缘系统按七级划分,就是国家―省(直辖市)―市―县(区)―乡(镇或街道)―村(社区)―邻里。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术研究认为我国的基层城市社区与西方社区意义不一致,具有组织结构上的不同特点,首先是我国城市的街道社区是有着严密的组织、负有管理职能的行政区域,除了承担管理职能之外,还有着社会福利、社会服务、职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等众多的社会职能。其次是基层社区拥有丰富的群众组织,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这些基层组织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三是社区照顾理念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作用,重家族关系,进而推及邻里关系,从而造就了重视人情、义和回报,重视伦理关系的丰富的社区内涵;最后,在社区内养老也是目前老年人除家庭养老之外的一种较受欢迎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不脱离原先的人际网络,较少产生疏离感和孤独感。根据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0.1%,在家门动的占65.5%,经常在市内活动的占15.6%,经常离开本市去外地活动的仅占1.4%,这说明大多数老年人(当然也包括企业退休人员在内)的日常活动是在居住社区之内,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企业退休人员的日常生活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以上情况说明,我国承担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的主要载体是社区。

但是目前社区所接受的公共财政预算数量极其有限;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开展后,大量的事务工作都向社区集中,增加了社区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形成了“有事权而无财权”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因此在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的公共财政预算上应主要向社区倾斜,改变上述不合理现象,真正使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事业取得成效。南京市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与服务体系上进行了比较有益的探索,市、区、街道和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四级机构在社会化管理服务经费上使用上的比例分别为43%、13%、14%和30%,较大程度上调动了社区工作积极性,有效推动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4.3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组织体系的构建

我们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组织体系的探讨不是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进行,而是从企业化经营的服务行业视角来讨论这个力量配备问题。服务力量的配备涉及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数量及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强度等影响因素。

目前,为推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南京市构建了比较合理的组织体系,在社区配备了1650名社会化管理协理员,建立了4824个企业退休人员自管互助组织,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自管互助组织“三级政府、四级管理、五级服务”的网络化体系,做到分工明确、无缝衔接;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南京市构建了覆盖70个街道、638个社区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增强了网络化服务的功能。但这也仅仅是社会化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动态过程中的一个驿站,不是一劳永逸的,应当随时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内容进行调整,这才是合乎科学配备服务力量的方法。

5.结语

在文章的最后,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提出来回答,那就是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实现社会化并不意味着“企业单位”可以立即完全解除自身应承担的社会化责任。在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体制、社会等因素,企业退休人员在“单位”中倾注了过多的情感,而“单位”根据惯例应承担的责任不能因社会化原因而立即中断,如果这样,那么社会和谐将不可能得到,与社会要良性运行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在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都提出了要求,明确了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如“要切实保障退休人员的权益,如要妥善解决统筹项目外福利补贴待遇问题”、“企业要与退休人员就企业自主发放的统筹项目外福利补贴待遇进行充分协商,在移交前达成共识,不得以社会化管理为由随意停发或减少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等。

综上所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改善民生,进一步化解服务难题,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断乳”工作,把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高培勇 崔军编著.《公共部门经济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童星 张鸿雁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2辑)[M].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美]戴维.L.德克尔.《老年社会学-老年发展进程概论》[M].沈健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英]威廉姆・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M],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组织翻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6][英]内维尔・哈里斯等著.《社会保障法》,李西霞、李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石油魂”宣讲活动的思考与启示 下一篇:浅析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