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指数及其编制方法研究

时间:2022-08-26 01:20:28

购买力平价指数及其编制方法研究

每个国家国民收入数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本国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即实际生产水平,而且还取决于所采用的货币单位(美元、英镑、人民币等)。不同的货币单位具有不同的购买力,这就使各国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不能进行直接比较。我们为了消除由于各国货币单位不同导致不能对比的因素,必须把各国所用的不同货币单位换算为具有相同购买力的共同货币单位。

一、购买力平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多数国家采用金本位制度,国际间货币是以各国货币含金量比率做为兑换汇率,但由于部分国家企图以贬值手法提高贸易收益,使得金本位制度濒临崩溃。为了建立一个适合金本位国家间决定汇率的模式,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提出购买力平价学说,他主张把1914年以后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累计增长率做为基数,计算在维持购买力相同的前提下的最适汇率水平。

购买力平价,就是按照基准国单位货币实际购买力来确定不同币种之间的货币购买力。用联合国“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简称ICP)的术语来表述,即在本国货币和共同货币单位之间存在一种购买力平价,它可以将本国货币表示的支出换算成共同货币单位,在各国间进行物量比较。购买力平价通常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货币对同一商品和服务所具有的购买力之间的比率。例如,要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一揽子商品,在中国要用70元人民币,而在美国则用10美元,对于这揽子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7:1,即表示对这一揽子商品,7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于1美元的购买力。

从购买力平价计算看,其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价格指数,所以又称购买力平价指数。与比较某一国家两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同,它比较的是国家之间的价格水平。购买力平价指数是以各国与基准国物价的加权平均价之比表示,其决定因素在于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比,即一定量的一国通货,赋予其持有人与一定量的他国通货相等的购买力。某国的购买力平价指数上升,表示其物价的平均上涨幅度比基准国高,基准国的价格竞争力提升。

二、购买力平价指数的编制方法

1.资料收集。购买力平价指数的资料收集,可分为GDP支出分类和价格资料两大部分。

(1)支出分类。GDP可从支出额、生产额、所得额等方面加以计算,但因为所得额不易编制,购买力平价的编制仅使用支出额及生产额的资料,又由于生产额的局限性,目前购买力平价指数的编制以支出额为主。首先将支出额资料细分至项目群,然后分成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净出口等部分,进而据此来查价及编算购买力平价指数。其中,居民消费包括我国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教育文化、金融保险等支出;政府消费包括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发生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提供个人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包含矿冶开发、计算机软件、土地改良、工程安装、森林种植等的价值;净出口是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

(2)通过调查收集价格资料。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代表性产品也不尽相同,而购买力平价是以同质商品为基础进行跨国比较的,故以产品清单作为购买力平价国际比较项目的核心,确保各国查价产品的同质。产品清单是采用结构式产品描述,内容包括决定售价的重量、材料、种类、厂家等特征。根据目前世界银行推动的2004基准年国际比较项目,全球共分为6大区域,各区域分别产生该区域内各国的PPP指数,再利用ring countries调查其他区域的调查项目,进而进行全球跨区域的PPP指数的连接。

2.国际连接。所有代表性商品的平均价格得到后,接着以几何平均算出基本项目的购买力平价,再通过国民所得或其他估计方法,用已知的基本项目总消费值作为权数,连接各国资料并计算出购买力平价。

国际连接的计算方法常见的有EKS几何平均模型和GK方程组模型两种,以下分别介绍。

(1)EKS几何模型。该方法是由Elteto、Koves、Szulc三人分别独立提出的,所以简称EKS法。EKS法也是一种建立在双边比较基础上的多边比较方法。在两国比较时,可运用费希尔理想指数计算购买力平价指数,但在多国比较时,则因指数不符合可转换性,故改以EKS几何模型求出各国费希尔理想指数的几何平均,其基本做法是:首先计算所有可能成对国家的双边PPP,然后用几何平均法加以综合,得出两个国家在多边比较中的比较结果。其公式如下:

其中Fxy表示计算国(以x表示)对基准国(以y表示)的购买力平价,z表示计算国(x)与基准国(y)以外的国家。

利用EKS法计算的购买力平价指数与费希尔理想指数的差异在于,除了相对应的两国之外,还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例如,以费希尔理想指数算出A国价格为B国的2倍,C国为B国的1.5倍,A国为C国的1.2倍,则通过B国所计算出的A、C两国相对价格为1.33(即2/1.5);运用EKS几何平均模型,得到A、C两国的EKS为1.24,即(1.22×1.3)1/3。

EKS模型最大的特点在于,计算各国费希尔理想指数的平均值将每个国家视为同样重要的个体,以相同权重加权计算,其好处是物价结构不会因权数差异而产生扭曲,并且可同时满足基准国无差异性及可转换性,但几何平均无法满足可加性的要求。

(2)GK联立方程组模型。GK法是由Geary提出,而由Khavmis进一步支持和阐明的方法。GK法是联合国ICP推荐的由基本类PPP综合为GDP的PPP方法,在整个ICP方法论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GK法的特点是,不必进行双边比较,而是引入了“国际价格”,利用相关的数量关系确定各国的购买力平价。该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按照价格与数量之间的经济关系,构造出一对线性方程组,求解出未知的国际价格和各国的购买力平价。所利用的联立方程组是:

上式中,国家用i表示,等于1,2,Km。

商品项目用j表示,等于1,2,Kn。

第一个公式的含义是,所有国家每一类产品按本国货币计算的价格,在用其货币的购买力平价加以调整后,其加权算术平均数就是第j类产品的国际价格,权数为各国该类产品占该类产品全部数量的比重。第二个公式的含义是,第i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等于该国消费的所有产品按本国价格计算的价值与按国际价格计算的价值的比率。

令某一国的购买力平价指数等于1,则整个系统共有(m+n-1)个方程式(如下所示),可解出(m-1)个国家的基准年购买力平价指数及n种商品的国际物价。

其中表示以实物单位为基础,所有国家消费第m种商品的实质数量。表示以实物单位为基础,第i国消费第n种商品的实质数量。表示第j种商品以基准国货币衡量的国际物价。表示以第m国货币表示该国第n种商品名目支出金额。表示以第i国货币表示该国国内部门需求名目支出总金额。表示第i国对基准国的整体购买力平价指数。

GK法概念简单且计算容易,根据联立方程组,可以同时满足基准国无差异性、可转换性,以及可加性等多项条件,但因其权数是以各国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来计算的,得出的国际物价接近发达国家的价格结构,却高估了发展中国家依购买力平价计算出的经济水平,产生葛式效应(Gerschenkron ekffect)。从理论上讲,GK法适合于在经济规模相当的国家之间的比较,并适合用来经济结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邱东: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余芳东:购买力平价汇总方法及评价[J].统计教育,2004,(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21世纪中国商品经济与审美文化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政府采购与标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