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沟通能力培养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时间:2022-09-12 04:21:25

将沟通能力培养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摘 要】沟通能力,是企业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最重视的可迁移技能之一。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从高校专业教学、第二课堂和沟通专门课程三个纬度,探讨了沟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方式方法,旨在使沟通能力培养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沟通能力;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沟通能力,作为有效传递信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作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基础能力,已成为企业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最重视的可迁移技能之一。但目前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一些主要工作对象指向人的专业外,比如护理、营销等专业会开设专门的沟通课程外,一般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鲜有专门的课程开设,并且在日常教学中较少关注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未来的去处无一不是在为社会上的组织、机构和企业输送新鲜血液,因此,社会的需求就是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既然社会如此重视人才选拔和聘用中的沟通能力的考量,那作为人才培养源头的高校,应针对社会、时代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要求,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尤其是将能够在生活、学习、工作和其他活动中无时无刻不需要的沟通能力,通过日常专业教学、第二课堂和专门课程等平台,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丰富和充实素质教育的内容,促进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专业教学中沟通能力培养的渗透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和推进,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改革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以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就是通过各种任务和情境的创设,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在教书职能发挥的同时,不忘育人职能。但是,鉴于各方面的压力和原因,大部分教师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使学生接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专业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占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大半以上,因此,在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多、时间长等优势,利用好专业教学这个平台尤为重要。

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通过问题解决方式对学生进行沟通能力培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专业知识技能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有意识的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很快提升的技能,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目前,很多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都放宽了对专业知识背景的要求,转而更加重视学生的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因为人的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是通过长期的日常行为养成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育人职能的发挥,更能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上课、实训、答疑等方式,每天都要和不同的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对于学生来讲,与每一位老师的交流都是进行沟通能力训练的难得机会。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牢牢树立育人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能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己任,针对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的沟通问题,及时给予指出和建议,将会对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比如,发现学生课堂上玩手机、不听讲,强硬的收取手机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是课后与学生深入的交流,挖掘学生不听讲的原因,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之所以不听讲,有可能是他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可能是他不知道所学知识有何用,如果解决了认识上的根本问题,教师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是以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方式,示范着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沟通技巧。再比如,有些老师,在午休或晚间休息时接到学生请假或并非紧急事件的电话,就可以就电话沟通时间选择不合适这一事件,进行沟通基本礼仪以及沟通中时间、地点、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的知识传授,从学生身边的事、从学生自身的事件去开展问题解决式的沟通能力培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牢记。

以教学方法为抓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沟通环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参与是高校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落脚点。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但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实施上。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活动。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平台,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进行知识传授沟通的同时,鼓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沟通环境。

课堂教学沟通环境的营造,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作为硬件部分,指的是教室的布置和教学设备的配置。教室的布置主要是座位的安排,既自由又集中的开放式安排,可以打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填鸭式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把惯常要我学的单向沟通变成我要学的双向沟通。开放式的座位安排;可以创造平等、民主的氛围,增强师生间的尊重、信任以及沟通交流的愿望。教学设备的配置主要指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及生动、形象的教具等,它们是多样化教学方法使用的保障。作为软件部分,就是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设计应结合课程内容、性质、目标等,将讲述、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启发式、体验式、情境式、角色扮演、游戏、案例等方法进行有选择的结合使用,不能各种方法罗列使用。灵活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和参与式的学习,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暨此营造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氛围、生生间团结合作的关系,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同样达到了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二、第二课堂中沟通能力训练的设计

如果说专业教学中沟通能力培养的渗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形式的沟通能力培养方法,那么,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就应该成为学生进行沟通能力实践与训练的成长平台。

依托社团活动,强化沟通能力训练环节的设计。大学里成立有各种类型的社团,以社团为依托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既是对学生组织、领导、策划、执行能力的训练,更是学生在校期间沟通能力的真实训练场。因为任何活动,从确定活动宗旨到活动策划实施,再到执行总结,都是以社团组织的名义进行,而非个人行为,因此,组织成员之间从个人意见的交流、讨论、协商到统一,无不需要通过沟通完成。但是,如果社团成员意识不到社团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沟通训练机会,那社会组织活动的意义就将大打折扣。因此,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应从沟通教育的角度重视并强调活动中沟通训练环节的设计,不搞形式主义,不追求活动的次数,不只为写报告和总结,而是要把握和提升活动的质量,帮助学生通过活动积累人际沟通与交流的经验,提高独立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感悟、收获和提高,通过活动,在与人交往中学会沟通,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在校社会实践的平台以及沟通能力培养的沃土。

利用各种比赛和日常班级活动,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高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比赛,诸如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另外,行政班级和团支部还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这些比赛和活动,无一不融入了沟通能力训练的元素。只是很多时候,在举行比赛和活动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无论举办者还是参与者,对于活动的作用和目的缺乏深入的认知和剖析,在活动的策划、举办和执行中,缺乏对学生沟通能力训练的引导,不能很好地利用活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致使许多沟通训练和实践的机会白白流失。因此,无论是高校负责各类大赛的职能部门的教师,还是行政班级的班主任,应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职能,将素质教育意识扎根脑海,在策划、审批和举办各项比赛和活动时,对于比赛和活动的作用、定位、目标给予认真的把关和指导,尤其对沟通能力的训练给予积极的引导,使高校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不仅满足学生内在的人际交往需要,更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舞台。

三、专门课程中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除了专业教学中沟通能力培养的渗透以及第二课堂沟通训练实践平台的搭建,专门的沟通能力课程是学生进行系统化沟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主渠道。

开设专门的沟通能力系列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通过专业教学中融入问题解决式的沟通能力培养和第二课堂中注重实践环节设计的沟通能力训练,学生会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个别案例以及专门设计的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和技巧,而且记忆深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同学之间理解、关心、交往与沟通氛围的营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心理的形成,从而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是,在专业教学和第二课堂中,学生接受的大都是应该怎样做的教育,而对为什么这样做较少探究,学生掌握的沟通知识和接受的能力训练缺乏全面系统性,参与的活动和案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沟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方法能力与技巧进行系统有序的梳理,开设专门的系列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掌握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举一反三,进行应对典型沟通境况的知识储备,从而理论联系实际,灵活有效地解决各类沟通问题。系列课程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个体沟通能力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程,有效弥补存在不足,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从而能在进入社会后,在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不因沟通能力不足而受约,相反,让良好的沟通能力成为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整合素质教育类课程,形成沟通能力培养系列课程。目前,高校开设有许多公共基础课和公选课等素质类课程,比如,大学语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人际交往与沟通、演讲与口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口语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等,这些课程从不同的切入点都包含有沟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内容。如果能对这些课程加以整合,从素质教育顶层设计的理念出发,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从系列课程相辅相成的角度去准确定位,确定各课程的教学任务和重点,明确各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从而形成沟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系列课程,将会使学生学得乏味、老师教的没劲的一些课程,重新注入动力和活力,焕发应有的光彩。

比如,大学语文课程在有些高校的开设,基本处于食之无味、弃之不行的境遇,如果能将大学语文中有关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等内容,以任务导向进行模块设计,针对求职简历的制作、实习报告的撰写、毕业论文的设计、不同情境语言运用的方法等进行应用型教学,一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应用中获得知识传授的载体和抓手,二来学生在遇到上述任务和问题时,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得学习的渠道,即使不在课程的开课期,借助网络课程,学生仍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再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如果不从素质教育顶层设计出发,各自按照自有课程标准和体系进行教学,那么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内容就将重复,而这些课程的学时本来就有限,把有限的时间用在重复的内容上,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通过系统的整合,各有侧重,不仅避免了学生对重复内容的厌倦,而且无形中增加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21世纪的合格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沟通能力是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可迁移能力,也是企业最重视的能力之一。有些企业,包括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人才招聘校园点将时,甚至直接打出专业背景不是问题的大旗,只要有兴趣和具备企业要求的综合素质,比如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较强的分析、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都有机会获得求职的成功。这充分说明了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沟通技能对于任何职业和行业都至关重要。因此,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将沟通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社会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薛桂英,赵小云.青少年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1):61-63.

[2]周丽欣.人际沟通课程改革的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86-87.

[3]程肇基,谢旭慧.一致性沟通模式、团体辅导与青少年人际沟通能力培养[J].教师教育研究,2012(9):80-84.

本文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阶段成果,课题批准文号:徐建院[2009]18号。

作者简介:李平媛(1963-),女,大学本科,经济师,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大学生素质教育。

上一篇:浅析西安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 下一篇: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