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低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

时间:2022-09-12 03:10:02

早产儿低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

[摘要] 目的 观察早产儿体重早期静脉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合肥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早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5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常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5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体重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和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体重恢复正常时间、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体重增加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3±2.3)d、(11.2±2.5)d、(25.3±4.3)g、(13.4±3.7)d,对照组体重恢复正常时间、过渡到全胃肠道的喂养时间、体重增加和住院时间分别为(8.4±2.5)d、(13.5±3.5)d、(20.1±4.2)g、(17.3±4.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0%(12/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0%(16/5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支持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地缩短患儿体重恢复时间,值得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b)-0154-02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孕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 g的新生儿,是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提高其成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肠道内喂养耐受性较差者,静脉营养支持尤为重要。因此,临床中如何提高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摄入成为临床医师们关注的重点[1]。本文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分别采取常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和早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探讨早期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合肥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早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5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常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孕龄27~37周,平均(34.2±2.3)周;出生体重1324.2~2132.3 g,平均(1545.4±126.4)g。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孕龄28~37周,平均(34.6±2.3)周;出生体重1274.6~2031.2 g,平均(1589.6±138.2)g。两组患儿性别、孕龄、出生体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静脉营养支持时间 此次研究的观察组患儿在出生第1天之后便实施静脉营养支持,初始剂量为6.0%的氨基酸0.5~1.0 g/(kg·d),并且每天增加1.0 g/(kg·d),最大计量3.0~3.5 g/(kg·d)。第2天给予0.5~1.0 g/(kg·d)脂肪乳,且每天增加0.5 g/(kg·d),最大计量3.0~3.5 g/(kg·d)。第2天给予6.0~8.0 g/(kg·d)的葡萄糖,第2~7天逐渐增加葡萄糖的摄入,直至13~17 g/(kg·d)[2]。对照组患儿在出生第3天之后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第4天给予0.5~1.0 g/(kg·d)脂肪乳,每天增加剂量至全量。两组患儿其他治疗均一致,且均给予对症治疗[3]。

1.2.2 全量营养液的制备 全量营养液的总剂量为120 mL,包括10.0%葡萄糖液52.0 mL+50.0%的葡萄糖液8.0 mL+10.0%的氯化钾1~2 mL+10.0%氯化钠1.8 mL+6.0%的小儿氨基酸42.0 mL+20.0%的脂肪乳15.0 mL。注射用的水溶性维生素及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按照1.0 mL/kg的剂量,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剂量为1.0 mL/kg,采取四合一的方法进行配制。首先,将电解质和水溶性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进行加入到葡萄糖液中,并将其进行放入营养袋中。然后,将氨基酸进行加入到营养袋中。最后,将混有脂溶性维生素的营养液进行加入到营养袋并摇匀[4]。

1.2.3 给予方式 临床中对于静脉营养支持的方法可以采取外周静脉或者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输入[5]。外周静脉的操作比较简单,且价格也比较便宜,能够有效地满足静脉营养支持2~3周的患儿。而中心静脉置管的价格比较昂贵,且很容易发生感染或静脉炎,且适用于需要长期进行静脉营养支持及大于3周的患儿。

1.3 检测指标

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每日对患儿的头围和腹围以及皮下脂肪厚度进行监测,每周1次,血糖每日监测2次,电解质每日监测1次。患儿的肝、肾功能和血脂以及微量元素每周监测1次[6]。

1.4 观察指标

此次的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有:①体重恢复正常时间;②住院时间;③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④体重增长情况;⑤治疗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观察

观察组患儿体重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体重增加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0%(12/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0%(16/5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 > 0.05)。见表2。

3 讨论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摄入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由于其胃肠功能的发育不完全而导致其很难进行摄入足量的营养,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发育,情况严重的能够导致脑部的发育迟缓且造成继发性的免疫缺陷,从而严重的影响其以后的正常生活。因此,临床中如何有效地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从而有效地减少其体重的丢失,并降低代谢合并症的发生,促进其生长发育[7]。

静脉营养支持是临床中治疗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一种重要营养支持方法,并且在临床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8]。而传统的静脉营养支持主要是逐渐地进行增加3大营养素,且一般在出生3 d后进行实施。而随着临床中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状况研究,早期静脉营养支持逐渐地得到临床中应用。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在患儿出生的第1天便开始给予氨基酸营养支持与第2天给予脂肪乳营养支持。这种治疗方法认为胎儿在未出生之前已经从母体内吸收所需的营养,所以在其出生后之后应给予营养支持,从而有效地维持营养的正常摄入[9]。

通过此次的临床研究分析,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给予早期静脉营养支持疗法能够有效地缩短患儿出生时的体重,并且其增长的体重也比较快,能够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的资料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体重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且观察组患儿体重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此分析,早期静脉营养支持是可行的,促进患儿的体重恢复,有效地缩短住院的时间[10]。另外,本组的资料还显示,观察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24.0%,对照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3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由此可以看出,早期静脉营养支持与传统的静脉营养支持方法对患儿的并发症发生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11]。

综上所述,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给予早期静脉营养支持能够有助于体重的恢复,且增加也比较快,缩短住院的时间。同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琴.全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四川医学,2011,12(5):462-463.

[2]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肠道外营养[J].实用新生儿学2012,11(4):106-108.

[3] 汪秀蓉.早期足量静脉营养与传统静脉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评估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6,12(3):351-352.

[4] Luo LY,li Q,Li HQ. 45 cases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premature individualized comprehensive nutrition support treatment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J]. Journal of Jilin Medicine,2012,12(5):455-456.

[5] 邓玉玲,刘昆明,谭海明.早产儿60例静脉营养临床观察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2(9):343-344.

[6] 李茂霞,李梅,黄兆敏,等.早期静脉营养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12(24):531-532.

[7] 王宇娜,周卫萍,唐挺,等.早产低体重儿静脉营养的对比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2(4):232-233.

[8] 阳睿,熊昕.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8(3):544-545.

[9] 李奕婵,丁仰君,曾虹.静脉营养对早产儿体重增长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2,6(1):144-145.

[10] 王宗燕.60例早产低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2(15):556-557.

[11] 杨丽,丁效国.早期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治疗危重早产儿36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7):998-999,1001.

(收稿日期:2013-04-09 本文编辑:李继翔)

上一篇: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措施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大剂量百草枯中毒1例的治疗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