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9 00:39:13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焦虑;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8-2752-0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早产儿是指妊娠满28~37周,体重低于2 500 g的活产新生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组调查,早产儿的发生率为7.76%[1]早产儿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喂养和护理比正常新生儿复杂、细致。因此,早产儿娩出后立即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或新生儿观察室接受治疗和护理,造成母婴分离。早产儿产妇一方面产后身体尚未恢复,需要护理,另一方面由于早产儿不在身边,母亲角色缺失而情绪不稳定,又担心早产儿病情、治疗和预后,更加重心理压力,处于严重焦虑状态。因此,护士应采取心理护理、知识宣教,提供信息等护理干预措施,帮助产妇减轻焦虑。鉴此,对52例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分为两组进行对照观察,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产后焦虑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自2005年1月~2007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早产儿合并焦虑的产妇52例(孕满28~37周,早产儿体重1 000~2 500 g),产妇年龄20岁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产后合并症,早产儿送往NICU或新生儿观察室。

1.2 方法:将分娩早产儿产妇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期为10天,在产后当日,护理后10天各进行评价一次。采用汉密尔顿(HAMITON)焦虑量表评分,>14分可判断有焦虑,>21分有明显焦虑,>29分为严重焦虑,并以减分率为效。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因早产儿转送NICU治疗造成母婴分离,产妇失去母亲角色而处于较高焦虑状态,对早产儿病情的担心,孩子不在身边的失落而使产妇焦躁、哭泣、食欲不振而影响产后身体恢复,护士应主动接近产妇,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要加倍关爱产妇,用亲切的态度,细微的护理帮助产妇消除负性情绪,平安渡过产褥期。

2.2 知识宣教:为早产儿产妇讲解早产发生的原因,早产儿常规治疗的方法,早产儿在喂养、保暖、护理方面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早产儿的预后,也可用成功病例鼓励产妇,使其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有助于产妇调整心态,减轻焦虑。

2.3 信息支持:每天把早产儿在NICU的情况通报给产妇,并耐心解答产妇提出的问题,同时可以适当安排母亲探视早产儿,在本组中,为母亲提供早产儿信息支持可以帮助产妇了解早产儿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识别自己的焦虑情绪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明显降低产妇焦虑水平[2]。

2.4 护理:积极鼓励和指导产妇进行护理,每天坚持3小时挤奶一次,6小时按摩,保持正常泌乳,将挤出的奶汁交于新生儿观察室护士喂养早产儿,既有利于增强早产儿免疫力,也可以对产妇起到安慰、激励作用,使产妇感到与早产儿的情感联系,持续泌乳也可为早产儿出院后的母乳喂养做好准备。

2.5 生活护理:为产妇提供安静、单独的休息空间,避免正常产妇与婴儿同室造成的刺激。在做好护理同时,可指导产妇进行一定的产后锻炼,填补空闲时间,促进身体康复。

3 效果评定

在分娩当日两组焦虑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娩后10天评分,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减分率≥50%为显效,≥ 25%为有效,<25%为无效,见表1。

4 护理体会

焦虑是一种与不明确的危险因素有关的忧虑和不良预感,它使人感到不安与不适[3]。早产儿娩出后由于治疗和护理的需要而分离产妇,母婴分离产妇由于对早产知识缺乏了解,担心早产儿的病情和预后,加之对婴儿早产思想和物质上毫无准备或准备不足,产后心理状态脆弱,处于较高程度的烦躁、焦虑状态。,护理人员在产后及时给予疏导,解释,提供心理援助,开展早产和早产儿护理与喂养知识宣教,给予精心细致的生活护理等相关护理干预措施,从实践结果来看,干预组总有效率96%,可明显降低母婴分离产妇焦虑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城市早产儿流行病学

初步调查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1):25.

[2] 吴丽萍,何 仲,韩冬初,等.信息支持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

产后焦虑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297.

[3] 邹 恂.现代护理新概念与相关理论[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医

学出版社,2004.110.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规范导管维护措施;早产儿PICC;堵管;影响

PICC又称作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早产儿的静脉输入药物、营养,是一种并发症少、操作创伤小、穿刺痛苦少、保留时间长的置管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的现象,严重影响着留置PICC患儿的安全,也是困扰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主要问题之一。相关的研究表明[1],对留置PICC早产儿实施规范导管维护措施能有效降低堵管的发生率,为了验证上述观点,本文选取了12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我院留置PICC的早产儿120例,其中男82例,女38例;胎龄32+4-35+7周,平均34+2周;置管时体重800-2000g。其中800-1000g,7例,1001-1500g85例,1501-2000g28例,平均l432g;置管部位;置管部位:对比组肘正中静脉15例,颞浅静脉14例,贵要静脉13例,腋静脉12例,头静脉6例;实验组肘正中静脉14例,颞浅静脉15例,贵要静脉12例,腋静脉12例,头静脉7例。两组幼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留置部位等一般资料上的比较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比组实施常规干预,实验组在对比组的基础上实施规范导管维护措施。常规干预:及时更换液体,及时处理注射泵报警、导管内血液回流、输液泵报警和导管扭曲打折等。规范导管维护措施:①PICC小组成立:由3名具备导管维护资格的护士与10名取得PICC资格证书的护士组成PICC小组,负责导管的植入和维护,确保各项干预措施得到有效实施。②导管固定和敷料更换:置管位置选在在下肢,大隐或N、股静脉,对导管外露部分用3M透明敷贴固定成S型,以免导管脱出、受压和打折。敷料及肝素帽的更换应注明更换的时间,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第一次更换敷料发生在穿刺置管24h时,以后每7天更换1次。及时更换脱落、潮湿、污染的贴膜,尽可能不要带动导管。③封管和冲管:间断输液或外出检查时实施封管,封管工具是10ml或以上的注射器,选择合适的封液封管,每6小时1次。在输送不同药物之间或输注静脉营养液、自蛋白、血制品后实施冲管,防止沉淀物堵塞管道,冲液是2ml生理盐,每6小时1次。④避免肢体的剧烈活动。⑤穿刺抽血、测量血压应尽量选在PICC肢体的异侧。⑥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⑦填写导管管理档案。

2.结果

对比组60例幼儿,发生PICC堵管8例,堵塞率13.3%,实验组60例幼儿,发生PICC堵管2例,堵塞率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实验组和对比组留置PICC患者堵管发生率的比较

3.讨论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研究表明[2],对留置PICC的幼儿实施规范导管维护措施,能有效减低导管的堵塞风险。成立专门的PICC的管理小组,对操作者资质进行确认,建立完善的PICC管理机制,确保工作流程的合理[3]。通过对导管固定和敷料更换的指导,对封管和冲管的及时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以及对其它的一些措施能提升护士操作的规范化,减少堵管的发生,甚至能降低并发生的发生几率,保证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4-5]。在本次调查分析中,实验组PICC幼儿发生管道堵塞的几率是3.3%,远远低于13.3%,符合上述观点,也再次证明规范的导管维护措施的有效性。

总之,规范导管维护措施能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堵管的发生率,对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钟春霞,宋霞梅,赵宏等.规范导管维护措施预防早产儿PICC堵管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1):1274-1276.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2.11.012.

[2]Foo R,Fujii A,Harris JA,et plications in tunneled CVI versus PICC line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a.J Perinatol,2001,21(8):525-530.

[3]胡艳玲,苏绍玉.肝素钠加入静脉营养液中持续滴注减少新生儿PICC导臀堵塞的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180-181.

[4]俞宏,石立丽,PICC管留置期间所见问题原因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1):35.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 重度子痫前期;预见性护理

重度子痫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PE)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类型,为妊娠期特发和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产后出血、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凝血功能障碍、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早发型SPE,由于发病孕周小,临床上多采取期待疗法,虽然改善了围产儿的结局,但同时也增加了母体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在孕妇实施期待治疗过程中,护理上若能对SPE的早期症状及并发症进行预防、监测,及早提供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减少围产儿死亡,降低孕产妇并发症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收治的4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采取了预见性护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48例,年龄17~37岁,初产妇34例,经产妇14例;孕周37周25例,孕周>42周8例;其中,并发产后出血14例,胎儿生长受限13例,胎儿宫内窘迫8例,围产儿死亡6例,胎盘早剥4例,凝血功能障碍3例,HELLP综合征2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48例患者中,32例BP≥160/110mmHg,16例BP 140~160/90~110mmHg,尿蛋白≥3g 24h,11例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血小板减少,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双下肢浮肿,4例腹部压痛症状,7例血清ALT或AST升高,伴有持续性上腹不适。

2 预见性护理措施

2.1 加强预见性护理意识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严重威胁母婴安全。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超前护理的预见性护理意识,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把护理工作做在症状出现之前,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的及时进行。

2.2 做好抢救准备,制定抢救程序 由于患者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必要时需要进行紧急手术,同时还要进行母婴抢救工作,因此,对母婴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均要提前做好抢救准备。床边备开口器、压舌板、舌钳等各种急救物品和药品。提前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如:交叉配血、备皮、皮试、留置尿管等。同时做好新生儿抢救的准备工作,如:氧气、吸痰器、气管插管用物和常用的抢救药品:1/10000的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等。科室制订了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抢救流程悬挂于抢救室,使各位护士有章可循,以便尽快对病人实施救治,为抢救病人争取了时间。

2.3 及时评估病情,尽早发现各种并发症 严密监测孕妇心、肝、肾功能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对病人进行评估,随时询问病人有无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自觉症状,如发现血压≥160/110mmHg或平均动脉压≥140mmHg,或血压无明显变化但出现上述自觉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及时检查子宫底高度,宫壁的紧张度,子宫壁有无压痛,间歇期能否放松等,特别注意胎盘附着处有无压痛,尽早发现胎盘早剥。经常询问患者胎动情况,每班听胎心音,必要时进行持续胎心监护,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如尿量

2.4 做好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多给孕妇心理上的支持,热情亲切,关心体贴,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避免一切不良刺激,防止精神紧张而影响血压的稳定,必要时留家人陪护,以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随时将病情好转情况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其放心。

2.5 做好术后母婴护理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由于全身各脏器受损,并发胎盘早剥,凝血功能障碍等易发生产后出血,术后要密切观察产妇阴道流血情况,腹部切口有无渗血等, 对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同时要注意注射部位有无渗血及皮肤黏膜的出血点,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观察子宫复旧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病情稳定后指导、协助母乳喂养。本组1例患者手术当天腹部切口渗血严重,阴道流血多均被护士及时发现,即按医嘱予宫缩剂并及时输新鲜血,腹部切口加压包扎等措施,出血停止。

3 结果

本组4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经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后,均痊愈出院,无发生任何护理并发症。围产儿死亡6例。

4 讨论

4.1 预见性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 重度子痫前期的孕产妇病情复杂,变化快,并发症多,对母儿影响大,在临床上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提前预防严重并发症,做到有的放矢,对提高重度子痫前期的孕产妇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预见性护理工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病人不同的需求,针对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预见性护理方案,从而及时准确地实施护理措施,使护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及时发现及减少并发症 在护理上严密观察及早发现重度子痫前期的症状,前瞻性评估病情,对潜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的、预见性的、可行性的护理措施,是及时发现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4.3 预见性护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预见性护理以护理程序为核心,调动主动护理,提高产科护理水平和质量,是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早期实施、定期进行,使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持续性、有效性,因此,预见性护理不仅在重度子痫前期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实践中的护理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篇4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50-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出生的58例极低体重儿为干预组,2006年12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出生的51例极低体重儿作为对照组。干预组:男婴31例(占53.45%),女婴27例(占46.55%),平均孕周(32.1±1.8)周,体重(1 237±182.7)g,Apgar 评分1 min (8.5±1.9) 分,5 min (9.4±1.1) 分,其中阴道分娩30例(占51.72%),剖宫产28 例(占48.28%)。对照组:男婴28例(占54.9%),女婴23例(占45.1%),平均孕周(32.2±1.7)周,体重(1 225±178.2)g,Apgar 评分1 min (8.6±1.7)分,5 min (9.5 ±1.2)分,阴道分娩26例(占50.98%),剖宫产25例(占49.02%)。两组早产儿在性别、孕周、体重、评分、分娩方式及发生早产的原因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在出生后采取常规的保暖措施,即环境温度按产房要求达到22~24 ℃,出生后立即置辐射床,设辐射床温度34 ℃,立即擦干身上的羊水和血液,处理完毕立即使用包被包裹法送往新生儿室。

1.2.2 干预组

1.2.2.1 分娩前的准备:提高产房的温度至26~28 ℃,由于极低体重儿出生时暴露于室温状态下,室温应达到晨间护理时早产儿室的温度[3]。目前医院的供暖系统基本为中央空调,环境温度较难控制。为此,我院产房内另独立安装了分体式的空调,有利于控制产房内的温度。提高辐射床温度设置在36.8~37 ℃[4]。早产儿所使用的物品均提早置于辐射床上预热,包括婴儿被、婴儿帽、无菌布料、复苏器械等,避免接触使用尚未预热的物品而带走其身上的热量。

1.2.2.2 减少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对于体重较低的早产儿,一位助产士协助娩出胎儿后,另一位助产士给予配合,立即使用已预热的无菌巾包裹早产儿的身体,并立即断脐,将早产儿转置辐射床上,减少产床上的暴露时间。研究表明在22~24 ℃室温条件下,刚娩出的新生儿深部体温平均下降0.1 ℃/min ,体表温度下降可达0.3 ℃/min。出生后0.5 h深部体温平均下降2~3 ℃,皮肤温度下降4~6 ℃。因此,尽可能缩短新生儿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及时转移至辐射床上,避免体温下降过快。

1.2.2.3 出生后的保暖处理:国外有学者认为,将极低体重儿出生后立即放置在塑料袋中有利于保护其体温。我院采取塑料保鲜膜包裹法,即从脚趾裹到肩胛,露出头部,并戴上已预热的婴儿帽,减少体表热量散失及不显性失水。

1.2.2.4 转运时的保暖:尽可能使用转运暖箱,提早半小时开启,调节箱温至35 ℃,将预热的治疗巾适当遮盖新生儿置入暖箱中。如果转运时使用暖箱有困难,就用预热的婴儿被尽可能将其包裹严密,避免透风,尽快将早产儿转往新生儿科。

1.2.2.5 对产房内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早产儿出生时的保暖意识:首先让其了解环境温度对早产儿体温产生的影响以及低体温对早产儿造成的严重危害,使产房工作人员意识到保暖对早产儿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医护人员的保暖意识,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暖措施。其次,对每个环节的保暖措施进行规范化培训,强化其操作,使其能够按照科室制定的干预措施进行护理。

1.3 评价指标 所有极低体重儿转入新生儿科常规测量肛温,体温低于36 ℃为低体温。观察两组患儿的体温及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用x2,计量资料用t检验。

1.5 结果 两组患儿入科时的体温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2 讨论

2.1 极低体重儿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极不成熟,棕色脂肪少,皮肤薄,体表面积大,导致产热少,散热快,尽管使用传统的保暖措施来减少热量的丢失,仍容易发生低体温。王丽岩等[5]对673例刚出生的新生儿通过常规的保暖措施采用腋温测定法发现: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体温均

2.2 有研究认为,极低体重儿低体温基本发生在产房和转运途中[1-2],我院新生儿科调查后的结果与上述结论相同。因此,在产房内及转运途中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维持极低体重儿的适中温度很重要。由于新生儿出生前生长在一个封闭且接近母体深部温度的湿性环境中,出生后的外界环境相对而言是一个干燥寒冷的环境,如果不注意保暖,容易发生低体温,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由于生理方面先天发育不足,更容易发生低体温,因此最好采取干预措施。

2.3 机体热量的散失主要通过辐射、蒸发、传导和对流等途径。早产儿的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薄,特别是头部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3,暴露时很容易造成体温的散失。产房内的医护人员平时接生操作时穿戴手术衣、帽子及口罩,室温稍高时,就容易满头大汗,经常将分娩室的温度调低,因此,有必要对产房内的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在早产儿分娩时,必须维持分娩室温度至26~28 ℃。尽管这温度容易使工作人员及产妇感觉较热,但对于从一个宫内37 ℃左右的羊水环境中出来的新生儿,这温度偏低仍感觉寒冷。因此应及时把刚出生的新生儿转移至辐射床上,再进行复苏及处理,使用物品在接触前先预热,出生后立即擦干身上的羊水和血液,并带上帽子,均有利于减少散热。国外有研究认为,极低体重儿出生后立即从脚趾到肩部放入一个塑料袋并置于辐射加热装置上,可降低发生体温过低的风险,这可能与减少辐射、蒸发散热有关。我科采用塑料保鲜膜从脚趾裹到肩胛,露出头部并置于辐射床上,结果显示对预防低体温的效果较好[7],且不影响早产儿复苏。保鲜膜通过临床细菌培养,符合要求,新生儿使用安全。通过采取综合的临床护理干预,较大程度上减少了极低体重儿低体温的发生。本组发生低体温9例,比干预前同期发生低体温者明显减少(P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篇5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1】,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病理性黄疸在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复现,或生后2周后开始出现黄疸。早期黄疸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较高【2】。因此,需要正确判断患儿黄疸的性质,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同时配合整体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儿的康复速度。选取我儿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整体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儿科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3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90例,其中男107例,女83例;年龄1-9d,平均年龄4.6±1.3d;足月儿101例,早产儿89例。观察组190例,其中男99例,女91例;年龄0-7d,平均年龄2.4±1.4d;足月儿112例,早产儿78例。所有患儿均经胆红素监测显示,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严重心、肝、肾疾病。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措施。

1.2.2.1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

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状,观察并记录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疾病的发展速度。

1.2.2.2 患儿喂养护理

尽早提倡母乳喂养,如果乳量不足,可给予加服配方奶,有利于刺激肠蠕动,促进胆汁分泌及排泄,同时配合药物辅助治疗,可以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从而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作用。

1.2.2.3 蓝光治疗护理

治疗前了解患儿日龄、体重及黄疸的范围和程度,一般采用蓝光治疗,主峰波长以425-475nm为宜【4】,患儿入箱前对其皮肤进行清洁,双眼佩戴眼罩,避免损伤视网膜,男婴要注意保护阴囊,调节箱温30-32°C,湿度为55%-65%,光疗过程中要每2-4h测量一次体温,根据患儿的体温调节箱温,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有无精神萎靡、反应差嗜睡等高胆红素脑病的早期症状,注意黄疸部位、程度及变化、大小便颜色与性状,光疗后撤掉患儿眼罩,检查眼部是否发生感染,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并记录出箱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将蓝光箱消毒后放在干净、温度变化小、无阳光直射的地方。

1.3 观察项目

实施整体护理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姚凤一,陈凡【5】等评定标准,采用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实施整体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90 147(77.4) 37(19.4) 6(3.2) 184(96.8)

对照组 190 91(47.9) 55(28.9) 44(23.2) 146(76.8)

X? 3.122 3.132 3.127 3.109

P值 P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施整体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8.4%,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4.2%,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满意(例) 基本满意(例) 不满意(例) 总满意度(%)

观察组 190 151(79.5) 36(18.9) 3(1.5) 187(98.4)

对照组 190 87(45.8) 54(28.4) 49(25.8) 141(74.2)

X? 0.342 0.371 0.363 0.385

P值

3 小结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 胎膜早破;护理干预;死亡率;感染率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b)-0126-02

胎膜早破是指胎膜在临产以前发生破裂,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早产、脐带脱垂和母婴感染[1]。在国外报道中,胎膜早破发生率为5%~15%[2],对母婴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中,胎位窘迫、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膜早剥、早产、宫内感染、脐带脱垂等为其主要危害,可出现宫内感染及产褥期感染,导致孕产妇的感染率升高,增加胎儿早产率和围产儿死亡率,对母婴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并发症,提高新生儿成活率,降低胎儿早产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本院以2010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20例胎膜早破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胎膜早破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分析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胎膜早破孕妇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产科于2010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20例胎膜早破孕妇中,年龄21~43岁,平均27岁;经产妇35例,初产妇85例;孕周28~34周48例,34+1~36周72例。将120例孕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60例。两组孕产妇在年龄、孕次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照胎膜早破的诊断标准,通过以下情况可以确诊为胎膜早破:孕妇感到阴道内有液体流出,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阴道排出液;进行阴道分泌物pH值测定,pH ≥ 7,呈碱性;进行阴道液涂片检查,可见胎脂、胎毛或胎儿上皮细胞;对子宫颈、阴道分泌物直接镜检可见羊齿状结晶[3]。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孕妇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1.3.1 心理护理 胎膜早破患者多由急诊收入院,胎膜早破一旦出现,便会给孕妇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因为考虑腹中胎儿的安危而出现焦虑不安心理。陌生的医院环境、家属的紧张情绪均带给孕妇负面情绪,会导致宫缩,甚至早产和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和孕妇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态度热情和蔼,以此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孕妇不同的具体情况对孕妇进行早期评估,进行胎膜早破的健康教育,让孕妇对胎膜早破造成的影响和治疗措施充分了解,用稳定心态来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为孕妇创造一个良好的待产环境,取得家属配合并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照顾。预防孕妇由于心理因素而导致的早产或者难产[4]。

1.3.2 及饮食护理 嘱咐胎膜早破孕妇尽量在床上活动,保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咳嗽用力,让家属定期为其翻身。应指导孕妇取左侧卧位或是臀高平卧位,维持孕妇舒适度[5],增加子宫胎盘血液灌注量,这样可以降低宫腔内压力,减少自发性宫缩次数,减少羊水流出,防止发生脐带脱垂,对胎儿的营养代谢和氧气供给有好处。护理人员应该指导孕妇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清淡、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因卧床休息,孕妇肠道蠕动缓慢,应多吃粗纤维蔬菜和水果,保持排便通畅,避免出现便秘,增加宫腔压力而出现宫缩[6]。另外应保证孕妇每天至少饮用2000 mL水以保证血容量充足。

1.3.3 预防感染 发生胎膜早破的孕妇存在感染的危险,因而预防感染是保障母婴健康的关键所在。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孕妇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每隔3小时监测1次,超过37.5℃要及时通知医生;嘱孕妇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吸水性好的消毒会阴垫,每日两次用0.5%的碘伏消毒擦洗外阴,应避免灌肠,防止逆行感染,禁止不必要的检查和阴道检查,防治增加感染机会;遵医嘱给予必要的抗生素来预防感染,注意血象变化;轻压子宫检查孕妇有无压痛,观察阴道排出液的性状、色、量、味等情况并做好记录,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1.3.4 用药护理 胎膜早破患者在用药前向孕妇耐心解释,嘱咐孕妇在用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让孕妇可以积极配合。遵医嘱及时应用地塞米松注射液促进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的发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胎儿肺成熟。用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产妇和胎儿的心率及血压情况,必要时可对孕妇实施心电监护。

1.4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孕妇在孕周、产后出血、孕妇感染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死亡率等方面上的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孕妇孕周延长,产后出血减少,孕妇感染率降低,新生儿体重增加,新生儿Apgar评分改善,死亡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胎膜早破作为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常导致早产、感染、脐带脱垂和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窘迫等并发症的出现,严重者会造成宫内感染以及胎儿死亡。胎膜早破孕妇作为孕妇中的特殊人群,焦虑的情绪和院内陌生环境给孕妇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负担。良好的沟通和一定的心理支持可使孕妇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孕妇及胎儿的存活率有很重要的意义。严格进行母婴监测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再加上细心精致的整体护理,是改善母儿预后的基本保证[7]。

参与本次研究的120例胎膜早破孕妇中,观察组60例孕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提示产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孕妇,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护理人员应该对孕妇加强积极的护理干预,做好孕妇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预防感染等护理干预措施,加强与孕妇间的沟通交流,满足孕妇的心理需要。做好产褥期护理,预防发生感染,对于降低孕妇产后感染率和提高新生儿生存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本结果提示,对胎膜早破孕妇的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良好,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模式对改善母婴预后水平,提高孕妇分娩质量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晓胜,黄爱民. 未足月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10,26(6):23-24.

[2] 李会新,井丽,李铃,等. 期待疗法在未足月胎膜早破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0,24(3):668-669.

[3] 高霞. 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期待疗法的护理[J]. 实用医药杂志,2010,27(8):716.

[4] 唐莉玲. 胎膜早破160例的临床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6):6450.

[5] 胡冰. 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胎膜早破孕妇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7):1145-1146.

[6] 龚素昭. 未足月胎膜早破期待疗法的效果评价及注意事项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3):23-24.

[7] 问延华. 浅述 78例未足月儿胎膜早破的护理体会[J]. 中外医疗,2010,35(1):151.

[8] 蒋苏月. 早产胎膜早破124例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44-45.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抚触;水疗;光疗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3-0131-03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巩膜等黄染的症状,是新生儿最常出现的情况之一[1]。有研究指出,接近60%的足月产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的第1周会出现黄疸,10%的母乳喂养婴儿在出生后的1个月中依然存在黄疸[2]。尽管大多数婴儿存在的黄疸基本上是无害的,但是一些病理情况下出现的黄疸会导致核黄疸而造成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3]。因此,探讨新生儿黄疸的危险因素及科学、恰当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血胆红素水平,对预防新生儿黄疸并改善其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本研究对2010年6月~2011年8月我院11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潜在危险因素加以分析,并比较综合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对消除新生儿黄疸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8月在本院出生的11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6例给予系统的护理措施;对照组56例进行常规护理。详细收集新生儿围产期的相关信息,包括孕周、胎次、出生体重、喂养方式、分娩方式及产妇一般情况等。

1.2新生儿血胆红素检测及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

1.2.1 新生儿血胆红素检测 使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型号:JM-103;日本柯尼卡美能达控股株式会社)对新生儿面颊、前额、前胸三个部位进行检查,取最高值。对经皮检测血胆红素超标的新生儿进一步查血清胆红素(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RocheModular;瑞士罗氏公司)。

1.2.2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5] 生后24 h 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102 μmol /L);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6 μmol /L,早产儿>255 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34 μmol/L;血胆红素每天上升>85 μmol/L;黄疸持续时间长,超过2~4 周,或进行性加重。

1.3 护理干预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给予早接触、早吮吸,同时进行母乳喂养、按需喂养。对照组给予常规新生儿护理,观察组新生儿给予水疗、抚触护理和蓝光照射护理干预。

1.3.1 水疗护理 新生儿在出生24 h后即进行游泳,新生儿脐部贴防水脐贴进行保护,选择专门为新生儿准备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温调到26~28℃,水温保持在38~41℃,每日1次,每次15~20min。游泳过程分为被动游泳(护士协助新生儿伸展四肢)和婴儿自主游泳。

1.3.2 抚触护理 抚触护理时房间室温26~28℃,湿度50%~60%,光线柔和,抚触时间为正常分娩后6 h,剖宫产后24 h。抚触的方法和要求包括: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在抚触室进行,每日1次,每次10~15 min,采用国际通用的抚触方法,抚触新生儿头颈背部用指揉法,四肢用挤捏法;抚触者将双手温暖后用婴儿润肤乳双手,按头、面、胸、腹、四肢、背部的顺序有序进行,每个动作重复3~5次,当婴儿疲惫、饥饿、烦躁、哭闹时停止抚触。

1.3.3 蓝光照射护理干预 脱去患儿衣服,同时用黑色眼罩罩住患儿眼睛,避免视网膜受损,调节箱温至30~32℃。以490 nm蓝光为光源进行照射,平均每人3~5次,每次10~12 h,给患儿带上会阴罩,男婴注意保护阴囊,每2小时更换一次,持续照射治疗4d。同时轻轻抚触患儿,消除其恐惧心理。在光疗过程中关注患儿皮肤状况,避免患儿脱水,还要注意患儿呼吸、大小便、有无皮疹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1.4 观察指标

收集护理干预后第1~5天内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胎便排出情况,干预前后两组新生儿体内总胆红素和游离胆红素水平,评价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连续性变量采用K-S检验分析其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新生儿观察期排胎便情况。采用双侧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患儿及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为保证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之间的可比性,对两组患儿和产妇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患儿在孕期、性别、出生体重以及Apgar评分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新生儿母亲在既往怀孕情况、分娩出血量、产程以及分娩类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提示两组新生儿之间存在较好的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干预后排胎便情况比较

经过比较发现,在观察组中,婴儿在接受系统性护理措施的第1天和第2天排胎便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而自第3天开始,两组婴儿排胎便次数逐渐趋向一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2。

2.3 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

研究发现,两组新生儿干预前血清总胆红素和游离胆红素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在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婴儿体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游离胆红素水平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 > 0.05)。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阶段,由于肝脏结合胆红素生成不足,加上红细胞破坏较严重(在早产儿中尤为明显),导致血液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引发新生儿黄疸[6]。除生理性黄疸外,遗传缺陷[7]、巨细胞病毒感染[8]和细菌尿路感染均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发生及时间延长。在病理情况下,血胆红素浓度过高将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核黄疸,导致严重的后果。

新生儿黄疸治疗的目标在于降低循环中的胆红素浓度或阻止其升高。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手段[9],采用光能改变血清胆红素的结构,增加其水溶性,加速从肾脏排出[10, 11]。Ebbesen等研究发现,在早产儿中使用绿光和蓝光照射均能有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总胆红素异构体以及Z,Z胆红素水平[12],而在相同照度之下绿光更为有效,提示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在早产儿中可尝试采用绿光照射。然而有研究显示,新生儿胎便含胆红素80~100mg,相当于新生儿每日产生的胆红素的5~10倍[13]。因此,除了增加血胆红素排泄以外,阻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对于防治新生儿黄疸有重要意义。

水疗和抚触疗法是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新兴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研究发现,水疗能够有效帮助患儿排出粪便,阻止新生儿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同时游泳过程中,患儿消耗了一定的体力,能够增进患儿食欲,加快代谢过程,从而增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14]。抚触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患儿全身感觉神经的刺激,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新生儿在接受抚触的同时全身的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促进食欲,加速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长,增加尿胆原的生成,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诱发排便,减少肠肝循环,阻止胆红素重吸收[15]。

在本次研究中,经过水疗、抚触疗法以及光疗综合护理之后,观察组新生儿在第1天和第2天排胎便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提示综合护理能够刺激患儿排便,有效地增进胆红素的排出。在干预后4d,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游离胆红素水平比较无差异,说明护理措施主要影响患儿结合胆红素水平,可能是上述措施能够促进胆红素排泄到肠道内,同时加快粪便排出,阻断胆红素肠肝循环所致。

在本研究中,采用水疗、抚触和蓝光照射综合干预的方法,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系统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系统护理措施可以增加胎便排除,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措施。但是上述的综合护理措施中,尽管光疗是常规使用的措施,并且可能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有研究表明蓝光照射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长期效果上可能会增加发生黑色素瘤的风险[16]。因此,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当加强水疗和抚触疗法的研究和探讨,开放更多安全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不仅如此,在护理工作中,还需关注新生儿黄疸的危险因素,早期筛选和发现高危人群。研究指出,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如高龄初产妇会增加产妇妊娠期合并症的风险,可能导致胎儿宫内发育不良[17],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18]。妊娠期糖尿病会使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增加17.1%,特别是在低、中等收入家庭中,也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9]。母亲为O型血时,新生儿发生黄疸较高[20]。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将对新生儿黄疸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探索,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措施,进一步完善系统护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 Suresh GK , Clark RE. Cost-effectiveness of strategies that are intended to prevent kernicterus in newborn infants[J]. Pediatrics,2004,114(4):917-924.

[2] Rennie J, Burman-Roy S, Murphy MS, et al. Neonatal jaundice: summary of NICE guidance[J]. BMJ,2010,340:c2409.

[3] Ahlfors CE. Predicting bilirubin neurotoxicity in jaundiced newborns[J]. Curr Opin Pediatr,2010, 22(2):129-133.

[4] Hansen TW. Prevention of neurodevelopmental sequelae of jaundice in the newborn[J]. Dev Med Child Neurol, 2011,53(Suppl 4):24-28.

[5] 金汉珍, 黄德珉,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9.

[6] Maisels MJ, McDonagh AF.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jaundice[J]. N Engl J Med, 2008,358(9):920-928.

[7] Yusoff S, Takeuchi A, Ashi C, et al. A polymorphic mutation, c.-3279T>G, in the UGT1A1 promoter is a risk factor for neonatal jaundice in the Malay population[J]. Pediatr Res, 2010, 67(4):401-406.

[8] Goedhals D, Kriel J, Hertzog ML, et al. 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infants with prolonged neonatal jaundice[J]. J Clin Virol, 2008, 43(2):216-218.

[9] Kapoor R.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jaundice[J]. N Engl J Med, 2008, 358(23):2522-2523.

[10] McDonagh AF, Lightner DA. Phototherapy and the photobiology of bilirubin[J]. Semin Liver Dis,1988,8(3):272-283.

[11] 邹书婵, 邱菊, 沈小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9例治疗体会[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4(3):66.

[12] Ebbesen F, Madsen P, Stovring S, et 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urquoise versus blue light with equal irradiance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jaundice[J]. Acta Paediatr, 2007, 96(6):837-841.

[13] 金汉珍,黄德珉,良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14-315.

[14] 孙红赞, 陈鸿.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2):317-318.

[15] 陈尚华.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16):315.

[16] Dennery PA, Lorch S. Neonatal blue-light phototherapy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dysplastic nevus development[J]. Pediatrics,2007,120(1):247-248.

[17] Kenny LC, Lavender T, McNamee R, et al. Advanced maternal age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evidence from a large contemporary cohort[J]. PLoS One,2013, 8(2):e56583.

[18] 杨恢才. 影响新生儿黄疸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15):2222-2224.

[19] 李红梅, 郑军廷, 贾承英,等.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黄疸与围产因素的调查[J]. 河北医药, 2010, 32(19):2713-2714.

[20] 宋洁萍, 崔云芝. 母亲血型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24):157.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新生儿; 低血糖; 护理; 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2-01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全血血糖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有发生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768例,相关高危因素包括母体妊娠期合并症、过期妊娠、早产、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合并感染、新生儿窒息等。新生儿低血糖诊断标准:全血血糖

1.2血糖检测方法:入住新生儿室立即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每1-6h监测。

2结果

2.1临床症状:274例(35.7%)新生儿发生低血糖,其中无低血糖症状者161例(58.8%);有症状者113例(41.2%),以吸吮无力、嗜睡为主;其他包括哭声无力、体温偏低或不升、呼吸暂停、震颤、惊厥等。

2.2低血糖的发生时间:新生儿低血糖初次发作时间最早发生于出生后05h,最晚为出生后5天。197例(72%)患者低血糖持续时间≤24h,68例(24.8%)低血糖持续25-48h,9例持续48h以上。3例输糖过程中出现高血糖,积极纠正后迅速恢复。

3护理干预

3.1提高对低血糖的警惕性,动态监测血糖水平:对有低血糖高危因素者入室常规监测血糖,每次喂养后半小时行血糖筛查。对晚期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在24小时内监测血糖水平。

3.2重视保暖,尽早开奶:通过包被、调整室温、暖箱等措施,维持患儿体温在36-37℃。做好保暖措施同时,尽早开奶,根据病情适当增加喂养。高危儿出生后1h内开始喂养。对于早产儿或吸吮吞咽能力差的患儿予鼻饲喂养,奶量逐渐递增,奶方由稀到浓逐渐添加。

3.3控制血糖输注速度,避免高血糖发生:若病情需要予静脉输注糖液,则根据血糖水平调节滴注速度,控制血糖水平于2.2-2.8mol/L。极低体重早产儿对糖耐受性差,补液过程中警惕反应性高血糖症,输糖速度适当减慢。

4讨论

本资料显示部分新生儿低血糖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不易与其他疾病鉴别;同时部分患儿无临床症状,及时的血糖测定才能明确诊断。文献报道[3]新生儿低血糖通常发生在出生2内,80%发生于出生12h内。对具有低血糖高危因素患儿通过加强护理、常规筛查血糖和定期监测,能及时发现低血糖。同时采取保暖措施,减少能量消耗,有助于维持血糖水平。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55%~65%。对于体重低于2000g的新生儿,应置于闭式暖箱中。

对于无症状的低血糖,直接母乳喂养最有效。如果母乳难以获得,可给予配方奶。如果无法口服,应该静脉输注葡萄糖[3]。对于症状性低血糖,10%的葡萄糖,按照2ml/kg的量给予快速推注,再以初始6mg/(kg・min)的速度脉输入葡萄糖[4]。期间动态监测血糖水平。如果血糖>2.8mmol/l,即可每6小时监测一次。血糖稳定正常48 h后改为2次/d,连续2d。

综上所述,通过针对性血糖筛查,及时采取有效保暖、及时喂养、合理输糖等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协助及时有效治疗新生儿低血糖,有助于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颖,崔雪平.血糖异常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响及预后分析.中华全 科医学,2009,7(4):389-390

[2]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13 -818

[3]富琴琴,林梅芳,王玉芳.围产新生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治.全科医 学临床与教育,2010, 8(1):52-53

上一篇: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下一篇:工会工作计划汇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