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国产大豆

时间:2022-09-12 02:46:10

拯救国产大豆

进口大豆将“战火”烧到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不仅直接威胁世代种植大豆为生的农户利益,甚至可能造成基因污染,给大豆的原产种源及其环境带来灭顶之灾。

2009年5月21日,中国海关总署的一项的统计数据令所有关注中国粮食安全人士都深感不安。由于国家收储政策形成的“价格高地”导致廉价进口大豆数量直线上升,2009年第一季度,黑龙江进口大豆猛增至44.1万吨,而一年前,这一数字只有5156吨,一年时间增长了85.5倍。同时,国内油企无法承担国储高价,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进口大豆将“战火”烧到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不仅直接威胁世代以种植大豆为生的农户利益,甚至可能造成基因污染,给黑龙江大豆的原产种源及其环境带来灭顶之灾,严重危及我国粮食安全与稳定。

进口大豆长驱直入

东北主产区进口大豆激增的大背景是国内进口大豆总量的高速增长。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主产地东北更是世界上少有的适宜大豆生长的黄金地带。多年来,大豆一直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然而,从1996年开始,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净进口国之后,进口大豆对国内市场的蚕食便日益加重。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国际粮价大幅下挫,在2008年10月~11月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从4200元/吨跌至2800元/吨。而中国农民种植大豆的成本普遍在3600元/吨左右,大豆价格跌破生产成本,导致豆农惜售和境外大豆加速涌入中国市场。2008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3414万吨,同比增加22.4%,2009年第一季度,大豆累计进口量为1015万吨,同比增长30.4%。为了保护豆农利益,国家出台了相关收储政策,但廉价进口大豆冲击国内市场,大大削弱了国家收储政策效果,政策利好稀释殆尽,市场下行压力显著,“卖豆难”再度上演。

“卖豆难”导致种植意愿下降,大豆主产区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据黑龙江大豆协会统计,由于黑河、伊春、佳木斯等大豆产区,豆农手中起码还有1/4的大豆没有售出,即185万吨滞销大豆在广大农户手中,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已经从去年的20万亩下降为15万亩,下调幅度为25%。

国外转基因大豆以低价策略敲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仰仗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跨国粮商在国际大豆期货市场绝对的定价权。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粮商以“帮助穷国发展农业”为借口,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地区大力推广转基因大豆。南美大豆生产商虽然拥有大量的土地,却长期苦于资金不足,美国粮商抓住时机,以14.4%的高额年利率主动向他们提供商业贷款,并且在巨额资金的推动下,全面推广易于生长的转基因大豆,一时间,疯长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迅速超过大豆发祥地中国的产量,成为世界大豆产量最大的三个国家。由于贸易权受美国跨国粮商控制,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大豆生产商,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的大豆被低价收购,运至美国港口,然后美国粮商再将这些大豆以高昂的价格销售到世界各地,其中销到中国最多。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在大豆等农产品贸易领域做出了仅3%的低关税等诸多让步,为美国大豆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欧日韩出于对本国传统农业保护和食用安全考虑,对转基因大豆采取坚决抵制态度,中国成为转基因大豆的最大进口国。至此,一种“巴西人种大豆、中国人用大豆、美国人决定转手利润”的国际大豆格局最终形成。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下,国产大豆节节败退,种植面积和市场份额连年萎缩,受其牵连,以加工本地大豆为主的油脂行业陷入生存危机,几乎全行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国内油企退避三舍

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向来以种植传统的非转基因大豆而闻名于世,这一传统在大豆加工企业同样得到贯彻和坚持。多年以来,业内形成一条不成文的共识,即黑龙江省内的油脂加工企业采用的都是本地种植的非转基因大豆。然而,随着进口大豆的大举进入,黑龙江省油脂加工企业,也开始感受到进口转基因大豆带来的压力。

油脂加工企业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进口低价冲击、国储高价挤压和豆农惜信短供这三个方面。目前,黑龙江省内大豆加工企业有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68家。按照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的测算,1.65元/斤是大豆加工企业的利润平衡点,这个价格也是豆农的平均成本和盈亏平衡点。当进口大豆及其产品冲击市场导致价格走低时,豆农不愿意以低于国家收储价格售出。于是,油脂加工企业陷入两难境地:若按国储每斤1.85元的价格收购会发生亏损,若按每斤1.65元的企业保本价又无豆可收,企业不得不陷入停产、停购状态。

本土大豆加工企业被迫停产、停购,扩大了豆油、豆粕供给缺口,为廉价的进口大豆加工品提供了市场机会,转基因豆粕、豆油趁势进入黑龙江省,造成产品向产区倒流现象。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统计,进口转基因大豆油在黑龙江已经占有80%的市场份额,当地产非转基因大豆油市场占有率不足20%。同样是大豆加工下游产业的饲料加工业,也从南方大豆加工企业购入转基因豆粕,占据黑龙江80%的市场份额。

国内外大豆价格倒挂,政府扶持政策及措施迟迟未见出台,一些当地油脂企业为了生存,只得在南方沿海城市设分厂并利用进口低价大豆加工生产,以弥补省内企业的亏损;还有一部分企业干脆已经开始转向购买进口大豆进行生产;此外,一些食品加工行业也转而使用廉价的进口大豆。九三公司是黑龙江国有农场筹资兴建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每年收购大豆200万吨,是目前国内仅存的有能力与外资抗衡的本土企业,被业界称为“最后的守望者”。但是,在东北地区的5个分厂全线亏损的情况下,九三公司也不得不在大连和天津分厂,全部使用进口转基因大豆,维持企业运转。要知道,这两个厂的进口量占到全公司年加工总量的一半以上。

两难的选择,是大豆国储价虽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但造成了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巨大差价,为外省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外资及外资控股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从而打压了黑龙江本土大豆加工业。经过前些年的市场重组,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已基本被外资垄断,黑龙江作为民族大豆加工业仅剩的一块净土,外资觊觎已久,伺机并购。有迹象表明,一些外资巨头已经在黑龙江省开始行动,与当地企业接触洽谈,准备以入股、兼并或合资等形式进入黑龙江省。

显而易见,外资一旦进入并占领黑龙江市场,形成完全垄断,意味着中国的大豆主产区将失去控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将彻底丧失。因此,应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调动一切反垄断工具及法律法规,严格禁

止跨国巨鳄肆意并购内资企业,维护市场公平和竞争秩序,使本土加工企业得到应有的保护。

将“非转基因”大旗扛到底

如今,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不断蚕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不加强国产大豆及其相关产业的保护,也许若干年后,当我们食用各种豆制品食物时,就要看外国人的脸色了。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起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保护机制,鼓励农民种豆的积极性,保证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实际上,面对国产大豆危机,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非但不是包袱,而且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不仅不能放弃,还应加以保护和发扬。

不久前,大连商品交易所曾组织专家进行调查,随着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高,具有“非转基因”、“高蛋白”等特点的东北食用大豆在国际市场深受欢迎,消费热度逐渐升温。国内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产业的巨大前景,他们采用高新技术,以东北大豆为原料,制成大豆胚芽、天然VE、大豆甾醇、大豆异黄酮等各种高营养保健品,销往日本、韩国和荷兰等地区,深受当地消费者欢迎。随着市场需求量逐年扩大,大豆加工企业对高蛋白大豆原料的需求会曰益增加。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植规模有限,缺乏知名品牌,东北的高蛋白大豆不仅满足现有需求力不从心,而且议价能力低下,往往遭受国际购货商的压价,利润十分有限。因此,应千方百计鼓励国产大豆走规模化、品牌化道路,加快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出口基地建设,确立非转基因大豆品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重新夺回国产大豆的定价权。

我国大豆生产目前的状况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生产。应引导小农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致力于提高大豆的生产率,促进规模化种植,降低大豆生产的成本。

其次,应加大对大豆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大豆的补贴标准和范围。建立高蛋白优质大豆生产基地,稳定种植面积,加大大型农机补贴、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

再次,大豆产业是个系统工程,油脂加工企业是大豆产业的龙头,如果油脂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竞争中失利,会给整个大豆产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要把大豆加工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大豆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国家应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大豆加工龙头企业税收负担,在仓储、周转、加工等诸多环节为其提供方便条件。

上一篇:风电助推新能源产业 下一篇:欧洲行业组织如何推进中小企业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