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研究

时间:2022-09-11 11:17:38

基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研究

【摘 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高校必开设的一门应用型基础公共课,文章对我国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明确了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应用型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61-01

一、概 述

独立学院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八号文件精神,近年来在我国高校领域诞生的新事物。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下独立学院是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与此同时,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生存重要的保障。

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突现。在培养面向时代的高级专业人才时,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育与时俱进势在必行。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独立学院教师对学生不了解。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来自二本及以上的高校,他们对自己的学生大多不适应,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总认为老师教和学生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学或者到课率低的情况。独立学院是三本院校,学生来源有其特殊性,因此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分析,因材施教,尤其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这样覆盖全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由于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比如两极分化严重:计算机水平很高的可以进行程序开发,计算机水平很低的根本没使用过计算机,开、关机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学生到课堂,做到既要让有基础的学生感觉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有难度和挑战性,又要让没有基础的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非常吃力和有成就感,这是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三、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研究

1.上好第一堂课,培养学生兴趣是关键。

“万事开头难”,上好第一堂课,培养学生兴趣是关键。独立学院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存在两个极端,在实际的教学中独立学院的老师要做到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充分的课前准备,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和案例兴趣教学法。

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要对自己上课的学生进行摸底,两个极端的学生计算机水平高的高到什么程度,低的低到什么程度,两者的数量比例是多少,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后在此基础制定出合理的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案例要选准,比如选个发E-mail的案例:邮件内容及附件的制作和发送、邮件感染病毒等,保证知识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同时利用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上好第一堂课,吸引不同层次学生的眼球,培养学生兴趣是关键。有了第一堂课的基础后续课堂就有了保障。

2.从教学内容上保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社会在发展,计算机技术也日新月异,但是教材总是和新的计算机技术有些差距,因此要保证学生能学到最新的知识体系,比如,讲Office办公软件,目前新的版本是Office2007,而大多数教材讲的是旧版本Office2003,有的甚至是Office2000版本,这时老师就要及时的给学生补充新版本Office 2007的知识,并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创新思维,提高学习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学生在就业时相关的技术资格认证也是重要的指标,目前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资格认证也比较多,这就加快推进我国各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育国际化,要求我们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老师知识体系要与时俱进。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最重要的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一般要占该课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实验教学实际上是整个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的重头戏。通过“任务驱动”布置的综合应用作业,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而且发现了同学们不同的兴趣点,更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更利于学生成才。同时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评比,注重通过最佳、最方便、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学习方式和学习形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现代社会是是信息化的社会,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资源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学习方式。Internet网络资源丰富,通过获取有用知识,如利用搜索信息的工具和方法及相关的学习网站,检索所需信息并为我所用。同时,高校图书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老师可布置相应难度任务,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找相应图书、期刊等资料,引导他们用好这个“数据字典”,拓宽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做到授之以渔。

5.严格要求,加强考核。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对象是刚进校的学生,他们往往有着这样的麻痹思想:总以为高中学习是“苦行僧”,大学生活则是彻底解脱,来到了轻松多彩的天地,结束了“苦行僧”的日子,因此大部分学生比较重视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试,习惯于考前突击,不重视平时学习过程的训练,致使考前突击,考后忘记,动手能力差,可想而知,在这种思想下的学习效果,因此要加大考核力度,降低学生考试作弊的机会,给学生敲响警钟,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权威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是目前各独立学院所面临的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各独立学院的一门涉及面大的公共课,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教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老师要思考、研究,要与时俱进,严格按照国家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并联系社会的实际职业技能需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 铃.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发展之路.管理科学文摘,2005.12

2 伏秋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转向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4(6):79~80

3 韩烈琴.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J].人才培养,2004(5):41~42

上一篇:国内翻转课堂热潮的几点反思 下一篇:轮机专业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