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例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

时间:2022-09-11 09:46:38

97例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

【关键词】 脑梗塞 ct

脑梗塞为中老年人脑血管病常见的多发病,随着ct的临床应用,我科自2008年~2009年收集的97例脑梗塞,结合临床与ct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97例均系我科住院病人,男68例,女29例,平均年龄51±19.36岁。有高血压病史64例,冠心病19例,风心病房颤6例,糖尿病4例,脑血管病4例。

1.2 起病形式:60例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病,30例在日常生活中发病。5例在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1.3 临床表现:构言不良一手笨掘综合征26例,感觉运动21例,无面瘫型单纯运动48例,2例无症状。

2 方法与结果

使用常规ct平扫,梗塞部位:基底节、68例,颞叶、顶叶、枕叶17例,丘脑、小脑及内囊处6例,腔隙性梗塞4例,ct扫描阴性2例。临床治疗情况:治愈40例,明显改善8例,改善42例,无改善7例。

3 讨论

脑梗塞的症状取决于责任血管的部位。椎-基底动脉闭塞多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患者以60~70岁多见。大多数患者发病时脑干功能损害并不明显,之后呈进行性加重。发病后出现深昏迷及“去大脑状态”者不足1/3,这种情况出现在基底动脉远端闭塞且后交通动脉发育欠佳时。多数椎-基底动脉闭塞者表现为四肢瘫痪、共济失调、颅神经麻痹、晕厥、呕吐等。基底动脉中部闭塞常以偏瘫发病,与颈内动脉闭塞相似。完全性基底动脉干闭塞不多见,且多迅速死亡。大多数患者为不完全闭塞,梗塞主要分布于桥脑、中脑腹侧和背盖部以及两侧枕叶。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闭塞发病率高,占所有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75%。其典型症状为患侧视觉障碍,病变对侧半身肌力和感觉减退。优势半球病变还可出现失语。

3.1病因: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等致病因素均占一定的比例。来自国内外的有关报道均证实高血压病是脑病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有人认为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压病是高皿压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脑部血管:(1)直接作用于脑基底部穿通动脉的旁中央支血管透明脂肪样变微梗塞或微动脉病形成;(2)机械性刺激和损伤大血管或较大血管的内皮细胞,导致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形成:(3)创伤学说,即高血压病后使基底动脉拉长,通过动脉移位,血管扭曲逆行血流进一步减少而缺血。糖尿病可引起脂肪代谢障碍。此外,血小板凝集性增高,故糖尿病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及血液高凝状态成为脑血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在日常生活中或精神波动时起病,其机制分析是由于动脉硬化。动脉狭窄在活动状态下全身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相对减少,使硬化狭窄的动脉闭塞,以及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脑内儿茶酚胺增高,使血小板聚集增多,在大的动脉内形成硬斑及血小板栓子紧张时血流快,栓子被脱落下来,导致小动脉梗塞。

3.2 ct特点:ct扫描是诊断脑梗塞的主要检查手段,能准确,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临床病人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不充分,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表现表情淡漠,懒言,睡眠增多。此期是由于梗塞区脑组织只是缺血,缺氧,没有完全坏死。脑组织处在缺血的超早期改变。此期有利的治疗,临床能收到最佳疗效,防止发展为完全性中风。本组病人有97例在24h进行ct扫描,经过积极的治疗均得到较好的疗效。从临床资料提示病灶多好发于基底节区,说明主要由穿通动脉供血的基底节区是缺血性病变的好发部位。基底节区的血液主要由大脑中动脉深穿支供应。大脑中动脉闭塞或不全阻塞时,最先受损的是深穿支供血区。基底节是神经细胞集中的区域之一,它对低氧缺血的耐受程度比神经纤维低。因此,就累及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脑硬塞来说,最先出现病情改变的部位应该是基底节区。ct检查有脑梗塞,而在临床上又无任何症状的2例病人,其原因可能是(1)病灶太小,在临床上并不出现相应症状;(2)病灶位于静区,未累及重要的运动感觉传导束;(3)症状为一过性,被患者忽视或遗忘,如轻微头痛、头昏等。使用常规ct平扫,主要用于除外出血性病变,对于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有限。若ct上出现①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②脑回肿胀,脑沟变浅,脑岛带区分不清;③内囊模糊;④灰质与临近的白质分界消失,这些征象高度提示急性脑梗死。近年来,随着多排ct的使用,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日益得到临床的重视。利用ct灌注成像所得到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f)和最大峰值时间(tip)相对比值(病侧/健侧)测量,可以确立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并能区分可逆性和非可逆性损害。如,rcbf在0.39~0.55,rcbv近似1.00,表明属于脑梗塞前期,可恢复性脑损害阶段;当rcbf比值进一步下降,同时伴有 rcbv比值轻度下降,提示进入脑梗死阶段。

综上所述,观察出脑梗塞的病人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及ct所见对指导治疗、估计预后均有非常重要意义,早发型及血肿型,病情重全身状态较差,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高。而迟发型及不规则型,有人认为是脑梗塞的正常病理过程,进一步证明了脑梗塞急性期的治疗应在6h内溶栓,脑梗塞的病人应在治疗1周左右复查ct,大面积脑梗塞脱水降脑压的治疗应坚持1周以上。

参 考 文 献

[1]林顺发.脑梗塞的早期ct和mri诊断研究进展.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8:379-380.

[2]陈芷若.急性脑梗塞的早期ct和mri改变.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9,12:187-188.

[3]张哲成.皮层出血性脑梗塞.中华神经科杂志,1994,27:237.

[4]陈光.心房纤颤致脑梗塞的临床分析.临床神经学杂志,1998,11:364.

[5]王德里.脑梗塞后出血的临床病理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0:97.

上一篇:16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成像技术优化 下一篇: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综合征的临床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