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家族企业利他主义与问题研究述评

时间:2022-09-11 08:26:59

西方家族企业利他主义与问题研究述评

[摘要]家族企业这一企业形态正受到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家庭内部的利他主义及可能产生的问题却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家族企业中的问题存在着独特之处,这正是因为其嵌入到以亲子关系为代表的、以利他主义为特色的家庭关系之中。为填补和充实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本文根据国外有关家族企业的文献,对其中利他主义与问题的研究专门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做出了评论与展望。

[关键词]家族企业;利他主义;问题;文献述评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4-0009-04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学在人性假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利他主义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家庭经济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Becker(1981)认为,利他主义在家庭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利己倾向在市场交易领域所起的作用一样巨大。利他主义在家庭中具有强有力的影响,扩展到家族企业中同样如此。家族企业中的问题之所以存在独特之处,乃是因为其嵌入到以亲子关系为代表的、以利他主义为特色的家庭关系之中(Schulze et al., 2003)。

目前,随着以家族企业为主导的中国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家族企业这一企业形态受到了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主与外部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和产生的问题成为了家族企业问题研究领域的焦点,而家庭内部的利他主义及可能产生的问题却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为填补和充实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本文拟根据国外有关家族企业的文献对其中利他主义与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利他主义与成本的关系问题

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两权的分离导致了两权一致时不存在的成本,Ross(1973)将这种两权分离造成的利益冲突正式化为委托-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成本”一词来描述设计操作体系使经理人(人)的行为与所有人(委托人)的利益相一致所产生的成本。一些学者认为采取所有者管理体制的企业不存在或存在很小的成本(Jensen & Meckling, 1976; Fama & Jensen, 1983),又由于家族企业中的家庭成员被认为是利他的,存在把这种看法拓展到家族企业领域中的倾向。然而,Schulze等人(2003)将社会性因素融入框架中进行研究,得出了利他主义将提高成本的负面结论。从而,家族企业研究领域就利他主义与成本的关系问题存在着争议。

利他主义在家族企业中发挥着其他企业中难以找到的独特的作用(Dyer, 2003)。Schulze等(2003)认为,家族企业中关系的本质在于其嵌入其中的家庭亲子关系,从而是以利他主义为特点的。认为利他主义有利于减少成本的观点通常包括:第一,利他主义使受家族企业雇用的家族成员成为事实上的企业共同拥有者并认为他们对于企业的财产拥有权利(Stark & Falk, 1998),这种共同所有权能够将家族人的利益联合起来,减少了达成、监督和实施协定的成本,从而使得监督家族人行为的必要性降低(Schulze et al., 2003);第二,利他主义通过增加家族企业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够降低家族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增加非正式协议的功用(Daily & Dollinger, 1992);第三,利他主义将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家族人之间互相依赖,并能够培养其对家庭和家族企业的忠诚;最后,利他主义有利于形成一种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文化,例如探查国际化成长的机会等(Zahra, 2003)。一些实证研究支持以上结论,Chrisman等(2004)发现家族的作用能从整体上削减成本,Chua和Schnabel(1986)以及Carney(2005)同样为利他主义能够产生竞争优势提供了实证支持。然而,Schulze等(2003)指出,家族企业的管理安排并不能够消除甚至仅仅减少成本,家族企业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具有相当高的成本。

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增强了利他主义对成本的负面影响。企业经营者在信息的过滤和处理、对复杂情况的判断,以及对最优行动的选择等过程中都是有限理性的,对信息的获取通常也是不完备且需要付出成本的(Chrisman et al., 2004)。Bergstorm(1989)注意到,家庭内部的善意可能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不良后果。Schulze等(2003)亦认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利他主义的父母难以同时做到慷慨和公平,从而其行动可能不仅难以取得激励的效果,而且会损害家庭的和睦。另一方面,利他主义影响了企业经营者识别和判断其子女信息的能力,削弱了实施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利他主义被看作一个将他人的福利与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的效用函数(Schulze et al., 2003)。利他主义含有利己因素,从而允许企业经营者通过增加子女的福利来间接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例如作为创业者的企业经营者往往会过度溺爱年幼的子女,以弥补自己对家庭没有尽到责任的缺憾。利他主义和“自我控制”问题(self-control problems)交织在一起激化了家族企业的问题。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控制,企业经营者有能力进行利他转移以使企业中的家族成员得到特殊的利益,同时将带来逆向选择、在职消费等一系列的问题。父母的利他主义可能使他们对子女过分慷慨,而对子女的慷慨和溺爱容易引起子女搭便车、推卸责任和过于依赖父母的行为,从而面临“撒玛利亚人困境”(Samaritan’s dilemma)。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监督以确保家族人的行动和决策合乎其自身的地位和权限的必要性增大,带来一系列的成本。利他主义导致的一系列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问题,其成本会抵消甚至超过利他主义所节省的费用。实证研究表明,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必要采用报酬激励(pay incentives)和其它成本控制机制进行控制。Chrisman等(2004)则认为利他主义导致的问题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表现得尤为严重,并指出战略规划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了解相应行为的成本和后果,以达到抑制这种利他主义行为的目的。

利他主义以及对家庭关系的考虑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经营者有效监督、制约家族人的能力(Schulze et al., 2003)。利他主义倾向于从作为家庭成员的身份,而不是其工作表现来对待一个在家族企业中工作的家庭成员,家庭关系使得处理某些冲突和非生产变得更加艰难。Ewing(1965)通过研究认为裙带关系确实存在,Handler和Kram(1988)也发现在家族企业中解雇一名没有效率的家庭成员非常困难。利他主义会使家长对作为家庭成员的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偏见,并且难以针对差的表现做出惩罚,尤其当惩罚措施对企业外的家庭关系具有溢出效应。

综上所述,利他主义能够减少某些成本,然而却有可能引发其它的问题,对于其在家族企业中的作用和影响应当辩证地来看。传统的过分乐观的观点和近期过于悲观的看法都太极端化,怎样在这些论点之间找到一个现实的平衡,正是将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的关键性问题。

二、利他主义与问题研究前沿

近几年来,利他主义在家族企业中的作用和影响正受到西方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上述争论得最多的利他主义与成本增减的关系问题之外,相关文献中亦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角度和论点,极大地丰富了家族企业和问题领域的研究。

家族企业的问题存在一定的独特性,不能将一般理论生搬硬套。Karra等(2006)认为,家族企业的一个关键的假设前提在于其不但具有经济性的目标,还具有非经济的目标,例如为家庭成员提供工作机会以及构建家庭凝聚力等。这就改变了关系的性质,使得家庭成员可能做出决策以达到一个经济上非最优的企业目标。Chrisman等(2004)亦指出,之所以存在成本是由于人的行为不符合委托人的利益,如果家族企业所有者安排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工作主要是为了非经济的目的,例如想解决他们的温饱,那么这些家庭成员由于裙带关系降低了企业经济绩效的行为,就很难能够明确为成本。因而家族企业中的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深入辨别的,这是与非家族企业相比的一个显著不同点。

目前文献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利他主义能够降低/提高家族企业的成本。Karra等(2006)结合这两种观点,提出利他主义在家族企业的初始阶段有助于减少成本,有能力联合家族和亲属的利益从而具备竞争优势,但当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时又将增加问题。这是一种从动态角度出发的新论点,即探讨在何种情况下利他主义减少成本,何种情况下增加成本,利他主义与问题的关系是否随时间而改变。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将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同时,利他主义行为不限于家庭和比较近的亲缘关系,家族企业能够将“家”的概念拓展到核心家庭之外建立“准家庭”,从而利他主义也能够在“准家庭”中得到应用(Karra et al., 2006)。Peredo (2003)将“家”的概念拓展到生物学上的家庭概念之外,提出个人组成的团体能够利用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重新构建出“家庭特征”,尤其是囊括了一系列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精神亲缘”关系。例如,作为对雇用关系中得到的信任、支持以及保护等的回报,雇员通常对家族企业的雇主忠心耿耿,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家”的概念并非客观和静态不变的,而是不固定的、可以磋商改变的。通过应用具有互惠性质的利他主义,在较远的亲属关系和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基础上建立“准家庭”,将“准家庭”成员的利益联结到一起,将有助于减少成本、提高企业的绩效。

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利他主义将越来越多地引发问题(Karra et al., 2006)。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契约导致委托人难以有效地监督、控制人的行为,两类主要的问题通常会出现,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Karra等(2006)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基于亲缘关系远近,这两类问题出现的程度大为不同,即亲疏不同的家族企业人会导致不同类型的问题。在核心家庭和较近的亲缘关系中,问题主要以道德风险的形式出现,包括推卸责任、搭便车、在职消费等行为;而在基于较远的亲属关系和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准家庭”中,问题则主要以逆向选择的形式存在。利他主义会使家长对家族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偏见,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鉴于目前对理论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最小化官能障碍带来的成本,缺少最大化企业组织潜力的切入角度,Corbetta等(2004)提出管家理论(stewardship theory)作为理论框架的补充,能够更好地对企业和组织行为进行解释。他们强调,管家理论框架中的利他主义假设是真正不求回报、非自利的,与经济理论中采用的、理论研究中常常被借鉴的利他主义的概念有所不同。利他主义影响每个家庭成员在家族企业中的行动,并有助于增强家庭凝聚力。企业组织行为的差异并非由家庭参与与否所决定,而是与企业中的理论关系或管家理论关系的普遍程度高度相关。Royston等(2003)亦认为传统理论中单纯受自身经济利益激励的行为人并非家族企业人的真实写照。

Lubatkin等(2007)则通过将经济学与组织正义(organizational justice)结合起来,将两者统一于广义框架之下,尝试解决利他主义与问题关系的争议。理论倾向于认为人在任何背景条件下都会想方设法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而组织正义理论对此假设提出异议,认为企业人重视公平和公正,只有当认为受到了不公正对待时才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正义理论包含了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与分配正义(distribution justice),家族企业中问题的本质在于难以做到程序正义和分配正义,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的利他主义和企业经营者容易丧失部分自我控制,两者交织在一起造成了成本的增长。在此基础上,Lubatkin等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即在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自我控制问题的假设前提下,认为大多数人能够对此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能够理解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自我控制的程度能够影响到亲代利他主义与企业成本之间的关系,自我控制水平较低时,利他主义将主要起负面的作用,即倾向于增加成本,自我控制水平较高时则主要起正面的作用。利他主义倾向于使家庭成员对正式的行政程序进行偏离从而违背组织正义原则。企业经营者若能够意识到自我控制机制的作用,认识到自身的利他主义行为对企业正义可能存在的损害,就能够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

以上分析表明,利他主义作为家族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在家族企业委托-关系中所起的影响既不是单纯正面或单纯负面的,也并非静态不变的,是非常复杂的。从管家理论及组织正义等新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

把握家族企业中利他主义与问题的复杂关系。

三、总结与评论

通过对西方家族企业利他主义与问题研究现状的回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利他主义是家族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并与委托-关系有复杂的牵连;(2)家族企业研究领域就利他主义能够降低还是提高成本存在争议,如何在这些论点以及互相矛盾的实证结果之间找到一个现实的平衡并深入研究利他主义与问题关系的本质,是十分迫切而关键的;(3)家族企业的问题存在一定的独特性,不能将规范的委托-理论生搬硬套,而需要进一步深入辨别;(4)西方学者在该领域迄今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除了借助委托-理论外,亦开始结合管家理论及组织正义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因而对家族企业中利他主义与问题的研究目前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认为,目前的研究成果并没有抓住家族企业中利他主义与问题的本质。从研究现状回顾中可以看出,最先出现的一种观点认为家族企业具有独特优势,家庭中的利他主义有利于减少家族企业的成本;随后,Schulze等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认为家族企业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具有相当高的成本,从而相关研究领域就利他主义与成本的关系问题存在争议;最后Karra等从动态角度出发将这两种观点兼容并包,认为利他主义在家族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这一新的论点虽然使研究得到了深化,然而只限于对现象进行了描述,而且并非没有反例,难以对某些家族企业在发展初期因为家庭内部矛盾而分崩离析的现实状况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而依然没有触及利他主义与问题关系的本质。

传统的委托-理论强调了委托人和人效用函数冲突的问题,然而从效用冲突的角度出发很难解释家族企业中利他主义与问题的关系,即为什么某些家族企业中利他主义起正面影响而在另一些企业中利他主义加剧了问题,或者为什么利他主义通常在家族企业的初始阶段有助于减少成本,而当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时又将增加问题。在这些现象背后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本质,正是迫切需要研究而至今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应将研究的思路局限于效用冲突之上,而可以在道德规范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上获得启迪。通过在研究中加入道德这一重要变量,可以发现委托人和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冲突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新的维度。

事实上,家族企业中的利他主义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双向利他主义和单向利他主义。两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委托人和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等较为一致,而后者则不一致,完全是委托人向家族人单方面的利他主义。单向利他主义不但不会对企业发展带来帮助,而且很可能引起一系列问题;反之,双向利他主义则能够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减少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组织效率。因而,怎样避免单向利他主义并在企业组织中构建双向利他主义的文化,是家族企业研究领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需要在道德规范的层面进行深入。

此外,在回顾现状的基础上,至少可以就以下三个问题展开更深入的研究:(1)为将对立的论点和实证结果统一在一个框架之下,需要就家族企业中的利他主义与问题关系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2)在不同背景下“准家庭”的作用会有何种变化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学缘关系或地缘关系等不同纽带形成的“准家庭”的机制和作用是否有所不同,同样值得探讨;(3)结合国外相关理论,就国内家族企业的利他主义和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取得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1]Gary S. Becker. Altruism in the Family and Selfishness in theMarket Place [J]. Economica, 1981, 48(189): 1-15.

[2]William S. Schulze, Michael H. Lubatkin, Richard N. Dino. Towarda theory of agency and altruism in family firms [J]. Journal of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 473-490.

[3]Ross S.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gency: The principal’s problem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3, 63: 134-139.

[4]Jensen M.C., Meckling W.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305-360.

[5]Fama E., Jensen M.C.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1983, 26: 301-325.

[6]Dyer W.G., Jr. The family: The missing variable in organizationalresearch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3, 27 (4): 401-416.

[7]Stark O., Falk I. Transfers, empathy formation, and reversetransfer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 88(2): 271-276.

[8]Daily C.M., Dollinger M.J.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ownershipstructure in family and professionally managed firms [J]. FamilyBusiness Review, 1992, 4(2): 117-135.

[9]Zahra S.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U.S. manufacturing familybusinesses: The effect of ownership and involvement [J]. Journal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4): 495-512.

[10]James J. Chrisman,Jess H. Chua,Reginald A. Litz. Comparingthe Agency Costs of Family and Non-family Firms: ConceptualIssue and Exploratory Evidence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Practice, 2004, (Summer): 335-354.

[11]Chua J.J., Schnabel J. Nonpecuniary benefits and asset marketequilibrium [J]. Financial Review, 1986, 21(2): 112-118.

[12]Carney M.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family-controlled firms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Practice, 2005, 29: 249-265.

[13]Bergstrom T.C. A fresh look at the rotten kid theorem and otherhousehold mysteri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9, 97:1138-1159.

[14]Ewing D.W. Is nepotism so bad?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5, 43(1): 22.

[15] Handler W., Kram K. Succession in family firms: The problem ofresistance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988, 1: 361-381.

[16]Neri Karra, Paul Tracey, Nelson Phillips. Altruism and Agency inthe Family Firm: Exploring the Role of Family, Kinship, andEthnicity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6, (11): 861-877.

[17]Peredo A.M. Nothing thicker than blood: Commentary on “Helpone another, use one another: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familybusines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3, 27 (4): 397-400.

[18]Guido Corbetta, Carlo Salvato. Self-Serving or Self-Actualizing?Models of Man and Agency Costs in Different Types of FamilyFirms: A Commentary on “Comparing the Agency Costs of Familyand Non-family Firms: Conceptual Issues and ExploratoryEvidence”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4, (Summer): 355-362.

[19]Royston Greenwood. Commentary on: “Toward a theory ofagency and altruism in family firms” [J]. 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 2003, 18: 491-494.

[20]Michael H. Lubatkin, Yan Ling, William S. Schulze. AnOrganizational Justice-Based View of Self-Control and AgencyCosts in Family Firm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1-17.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Altruism and Agency Problems of Family Companies/Enterprises in the West

Xu Mengna,Zhou Shengchun

(School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310027, China)

Abstract: Family enterprises ar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domestic scholars. However, the scholars have not reckoned with altruism within families and agency problems it may bring about to family enterprises. Agency problems within family enterprises are unique, because they are embedded in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featured by parenthood and altruism. To enrich relevant domestic research on it,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analyzes relevant western literatures on altruism and agency problems in family enterprises, followed by comments and outlook on the issue.

Key words: family enterprises; altruism; agency problems; literature review

上一篇: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构建 下一篇:筛选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