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音乐中的鉴赏

时间:2022-09-11 08:15:17

浅谈高中音乐中的鉴赏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将“音乐鉴赏”设定为必修模块,占必修学分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见,无论是“课改”前的教材还是“课改”后的教材,都以“音乐欣赏”这一模块作教学重点,所占课时比重较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对教材中的大部分经典作品缺乏足够的认知,最终在欣赏兴趣上不浓,这毫无质疑地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引导学生欣赏中起到重要作用,下面的几点,供我们探讨与思考。

一、聆听音乐作品

音乐鉴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开展的,学生参与的重要形式就是聆听。我们既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官得到愉悦,更要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学生聆听音乐作品时,首先教师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相关音乐知识等不作过多的介绍。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影响他们对音乐作品创造性理解,音乐作品的不确定性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艺术想象空间;其次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不随意插话或终止播放音乐,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和正在获取的感受;最后聆听结束后,老师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不同体验,把个性化的东西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语言行为或非语言行为表现出来。

二、深入挖掘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别强调,教师要为学生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中外音乐作品,这对于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优良性情,健康的审美观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欣赏所涉及到其他学科和知识点较广,许多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深刻的,其中相关的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学生比较感兴趣,需要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从挖掘历史、文学等方面入手转换引导学生欣赏的角度。那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尽力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贴近学生生活,且能表达学生心声的中外音乐珍品。如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和平音乐会),这样的作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能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入到音乐学习中;再比如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学生要体会“含着眼泪的微笑”风格,教师不如先讲莫扎特在写《第四十交响曲》时的生活背景后,更容易带着很深的感情去体会“含着眼泪的微笑”的风格。通过这样深入研究的备课、上课,改变学生欣赏音乐只“听一听而已”的观念,让我们把音乐欣赏尽量地“做大做强”,成为综合知识的平台。

三、语言与表演相结合

精炼而风趣幽默的语言,在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有导言、乐曲介绍与分析、课后小结等用口头语言讲述的一些环节,这有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能调节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的“欣赏心理”趋于积极状态,欣赏兴趣也才能被激发引导出来。同时教师的表演也是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重要一面。音乐是为了“炫情”而存在的,在引导学生欣赏经典音乐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具有深切感受、情感丰富而善于表演出来,直观地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发欣赏兴趣,这种表演包括非角色表演和角色表演,如教师的眼神、语气等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等肢体表情。在欣赏《白毛女》选曲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在组织语言上多下功夫,也可以在表演上多下功夫,课堂上让学生先从教师的眉眼间、形体上,语言上观察体会到各唱段情感的丰富性,引起自己内心情感的共鸣,才能对乐曲理解之深、喜爱之切。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形式,是有益于终身的教育。欣赏的经典作品,总是经过了历史的洗涤,时空的打磨,才成为人类共有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久传不衰,在当前社会大发展的时期,我们既要传播文化,又要探索传播,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新的环境,新要求,才能把“音乐欣赏”打造为优秀学科。

上一篇:《以生为本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有感 下一篇:中学美术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