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对冠心病的多环节干预

时间:2022-09-11 06:38:35

通心络胶囊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代表性中药复方制剂,全方由益气通络药人参,辛香通络药降香、冰片,化瘀通络药水蛭、土鳖虫,搜风通络药全蝎、蜈蚣、蝉蜕等不同通络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活血、搜风通络之功效,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等疾病。近10多年来国内外期刊发表的通心络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章达1 000余篇,其中涉及通心络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近90篇。心血管病是通心络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本文将就该药多环节干预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资料进行简要总结。

调脂抗凝,改善血液流变学

纤维蛋白原增高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冠心病患者的强危险因素,通心络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较温和地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性,降低冠心病及高血压病伴高黏血症患者血液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血细胞比容与凝血酶活性。大量研究证明,高水平的血浆脂蛋白(α)[Lp(α)]是导致冠心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心络可降低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p(α)和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水平,升高ApoA/ApoB,同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升高作用。综合可见,通心络胶囊可从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延长凝血时间、调节脂质代谢等多方面缓解或消除冠心病患者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

近年血管内皮所具有的多种生物学功能被逐渐揭示,血管内皮损伤或功能障碍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生理改变,内皮细胞保护正逐渐成为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靶点。有研究证实,通心络在治疗冠心病稳定型与变异性心绞痛过程中,可降低血浆ET水平,升高NO水平;抑制血清中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增高;升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通过对上述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使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得以改善。1992年Celermajer等首次应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检测冠心病危险人群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活性,作为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并得以广泛应用。有研究采用此方法对80例服用通心络12周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发现,患者的FMD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在运用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以及X综合征等疾病研究中,也取得相同的结果。

有效缓解各种类型的心绞痛

临床研究证实,通心络可明显缓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减少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同时对缺血性心电图、心功能等指标亦有较好疗效。何穗智等对国内外发表的1 113篇通心络治疗冠心病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Meta分析(通心络组1 005例,对照组869例)表明,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在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方面均优于消心痛、心律平、潘生丁、单硝酸异山梨酯等阳性药;变异型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暂时性痉挛致心肌供血突然减少所致,既往基础实验证实通心络能够抑制5-羟色胺诱发的小型猪冠状动脉痉挛,而一项针对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中,通心络治疗4周后可明显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改善心电图ST-T、T波的变化,改善心肌缺血,与单硝酸异山梨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通心络胶囊还可改善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冠状动脉血液储备及运动耐量,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改善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

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对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缺血有确切疗效,静息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者有效率达66.6%,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次数、缺血时间及缺血计分均显著减少。研究发现,通心络在治疗冠心病患者8周后,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疗效优于消心痛。

另有研究表明,通心络可明显减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缩短缺血时间、缺血总负荷,与阿司匹林等药物有协同作用。通心络可通过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症状。

抑制稳定易损斑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基础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与辛伐他汀相当,该研究为“今后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通心络在此领域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有望成为一个斑块稳定剂”。国内学者对80例明确诊断冠心病且具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组治疗4个月后发现,通心络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软斑块组织学构成,增加斑块密度,从而稳定斑块。通心络胶囊还能显著改善颈动脉早期硬化斑形成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平均斑块数和斑块总积分;在一项对200例发生颈动脉斑块患者为期6个月的研究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组在软斑消退、软斑转为硬斑和软斑数目减少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治疗0.5~1年后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情况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通心络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的发生、发展,稳定易损斑块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保护急性心梗缺血区微血管防治无复流,防止支架后再狭窄

近年研究发现,微血管内皮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在AMI心肌无复流发生中具有关键意义。

基础研究证实,通心络以调节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NO合成为核心,促进内皮细胞功能恢复和保护内皮结构的完整性,同时还可抑制微血管内皮与心肌细胞凋亡、促进梗死区新生血管生成、抑制氧化应激、炎性反应、RAS系统激活、抗血栓形成等,从而多靶点保护AMI再灌注后心肌及其周围微环境,有效防治心肌无复流的发生。

国内学者发现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在AMI患者血运重建后1周、2周、1个月和6个月时心肌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6个月时总恢复率高达70.03%,明显高于Elhendy等报道的AMI血管重建后52.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7%,表明通心络可加快血管再通后缺血心肌恢复速率和程度;研究者还对CVR术后6个月时2DE 左心室室壁节段运动评分指数(WMSI)与DISA SPECT心肌显像填充异常指数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上述指数通心络组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提示通心络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研究还发现通心络可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丙二醛的浓度,提高NO水平,改善FMD,提示该药物对心梗后微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具有保护作用。

同时,通心络可有效预防AMI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凝血-纤溶系统、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抑制血小板活化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并改善长期预后。

上一篇:葶苈大枣泻肺汤临床新用 下一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路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