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色彩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09-11 06:15:08

中英色彩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语言――文化互动认识原理,研究采取事实比较的方法,选取中英两种语言中色彩词为对象,对比研究了中英词语的文化语义,希望能将中英色彩词的文化语义作一次比较全面的探讨,挖掘其背后隐含的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色彩词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一、引言

对比研究是西方现论语言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对比研究法就是在无限的事实中寻找本质特征的可靠方法。由于语言事实的无限性,对比法便表现出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科学意义。”对比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事实比较,另一个是理论性比较,本文研究采取事实比较的方法进行了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二、词汇联想对应:词汇字面意义不同,文化语义相同

颜色词的联想重合是一种同中有异的重合,联想重合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共性的基础之上的,英汉颜色词作为人类普遍的概念,是可以被人类所认知的。如果我们对英汉颜色词的理解,只注重于语义信息的传递,而忽视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很难反映出其文化底蕴的。红色与RED文化语义对比如下:红色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热烈、喜庆、羞涩的联想。在中国,人们逢重要的节假日,都要插红旗、挂红灯笼、贴红幅标语,以示庆贺。结婚、生子、过生日这些重大事件在中国文化中叫“红喜事”,大家去参加这些庆祝活动应该向主人说些祝贺的吉利话。繁华与喧闹的都市生活叫“滚滚红尘”,中国人对红色似乎有永不衰减的热情。其实,英美人也有嗜红癖,只不过没中国人这么强烈。英美人在迎接贵宾时,也喜欢铺上红地毯(red carpet),以示隆重,red carpet在英文中有隆重的、上宾待遇的文化语义。The red-letter day表示日历上用红色印刷的重要节假日,red-letter表示喜庆的、值得纪念的意思,black letter day表示倒霉的一天。中国人说“羞红了脸”,英文中对应说法是:turn red with blush。

三、词汇联想碰撞:字面意义相同,文化语义相反

所谓词汇联想碰撞,就是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色彩词语能够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应词,这对词虽然字面意义完全相同,其文化语义却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因为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系统,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往往会影响人们对民族语言内容的理解。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1.东方的红色:褒义的联想。红色与red在字面意义上对应,其文化语义却不完全相同。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色彩之一,红色又可以称为“朱色”或“赤色”,有进步、忠贞、富贵、兴旺的联想,是个褒义词。红色象征革命和进步,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人们把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刻苦钻研的人称为“又红又专”等,含“红”的褒义词语有“红旗、红军、红区、红星、红领章、红领巾、红色政权、红色娘子军、红色宣传员、红色根据地、红色资本家”等。在中国时期,也曾出现。如:“红卫兵、红像章、红宝书”等。当时每个人都要有一两本著作,尤其是《语录》,在当时把这样的书称为“红宝书”,这与英语国家的red book(红皮书)完全不同,red book是指封皮为红色的书。“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和兴旺发达等义的象征。在传统婚礼上张贴的是大红喜字,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红花等等。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2.西方的红色:贬义的联想。西方文化中,红色引起的联想刚好与中国人相反,中国人崇拜红色喜欢红色,而西方人一般厌恶红色,在英语中red使人联想到的是暴力与流血,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是指残杀和暴力统治,red revenge是指血腥复仇,a red battle是指血战。在英语词典中red是共产主义或共产党的同义词,表达这一意思时常常有贬意,甚至谩骂的意味。如red belt指前苏联控制下的东欧集团,black belt指黑人聚居带,red regime指共产主义政权,red party表示共产主义政党,a red revolution是指赤色革命,red activities是指左派激进活动;它也象征危险、紧张,这几个政治术语在西方新闻媒体中均含贬义。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西方资产阶级把共产主义运动称为red Plague,由于西方人特别害怕共产主义,因此,许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纷纷标榜自己是Pink party(略带左翼色彩的政党),以免引起选民的反感。Better red than dead用于表示二战后美国人民的恐核症,他们声言宁可受共产党的统治,也不要死于核战争。

参考文献:

[1] 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 London: Wellington House, 1990.

[2]桂诗春:《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束定芳:《我国的语义学研究与教学》,《外语研究》,1998.3。

毛霞: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析《武林外传》的幽默 下一篇:谁将慧眼辨真假,偏信容易误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