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现状审视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09-11 06:12:33

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现状审视与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2-021-02

摘 要 运用问卷法、结合走访调查,通过抽样对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审视,发现主要问题是:传统模式影响下,以教师为中心,抑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大而杂;教学方法单一与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的滞后。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为:加强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工作;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构建多维互动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大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创设宽松的环境,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关键词 体育创新教育 现状审视 应对策略 高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亦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一大批知识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人才将决定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同样,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体育创新型人才。体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同时改变那些束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民族进步发展需要和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勇于推进教育创新是时展对当代体育教师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世纪教师素质中应当增加的新内容。为此,本文的研究就凸显出一定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对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现状审视

(一)以教师为中心,抑制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以体育教师为中心,体育教师课前围绕自我设计的教法手段,把如何“教”好作为体育课程的出发点,体育课堂成为机械地实施“教”的过程,以完成主观设计为目的,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性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性,大多数体育教师采用灌输式、传习式的教法手段,使大学生主体学习发展的过程变成教师的一人表演过程。大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被动接受者,从而抑制了大学生潜能的发挥与个性的充分发展,不利于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访谈中了解,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在本次所调查的8所普通高校中,有69.2%的大学生认为本校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不合理性。原因之一是所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球类、田径和体操方面。原因二是由于教师资源的短缺和体育场地的限制,体育课程一周只安排一次,有组织的课堂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三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注重运动技能与方法的传授,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大而纷杂

教学内容大而杂。是指普修课内容过于庞杂,它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小而全”的延续,其遵循的是渐进性和全面发展原则。但实际上高校的大学生其行为已经逐渐地摆脱了少年时的幼稚性和盲动性,表现出一定的受理性思维支配和制约的特征,他们更渴望大学体育既是新颖的,又有别于中小学体育。因此,在此基础上选项课制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但在选择内容和选择制度上仍受到很多约束(如上课时间、教师、学生人数、项目等),导致大学生被迫过频地转换项目,学生疲于应付,没有遵循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呈形成。大学生不喜欢上有组织的课而喜欢自由活动的现象仍较普遍,高校所提倡的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仍存在诸多的实际困难。

(四)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体育课教学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偏向竞技体育,略显枯燥与单调,部分体育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呆板、单一,教学上过分强调了对教学组织过程的管理,仅注重运动技术规范、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而忽略了对课堂气氛的营造、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对学练互动环节溶于快乐因素,不利于培养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也严重阻碍了终身体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使体育教学成为大学生按部就班的程式化操练,使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收效。

(五)传统教学评价方案的滞后

教学评估是高校教育中具有导向性质的工作,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但是,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依然估集中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步骤安排、组织和任务完成的单一评价模式,而缺少对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因而也不利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型。

也不利于课改精神的纵深推进。对大学生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掌握知识的考查,造成大学生应试能力强,而在实际能力运用方面较弱。

二、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工作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顺序的、不可逆转的路径。创新是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辩证统一。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启迪。师资力量与师资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对大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其首要条件是体育工作者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与一定的创新能力。为此,注重加强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工作,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研究透彻,在各个环节若何做到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做到心中有数,再创新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分析在体育学练过程中,哪些是主要因素?怎样做到体育动作的协调、经济、美观,尝试不同的方法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大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二)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

树立坚定的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型体育教师必备的条件。作为创新型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创新教育即是一种崭新教育观念,又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审视与定位,是带有全面性、Y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趋向。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旨在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视为高校育人的应有之义,视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并以此作为评价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标准之一;它不仅要让大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能力方面适应生活,更主要让大学生学会发现和创新,从注重文化传承转向注重文化创新和对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掘,成为提升人类生活和生命质量的重要路径。同时,在自身发展上,创新是永远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动力根源,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既要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也要有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但其首要条件必须要先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

(三)构建多维互动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多维互动,就是指要改变过去体育教师一人主宰课堂、大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信息灌输与动作机械模仿形式,促成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等互动交流局面的呈F。专家总结后认为,多维互动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为问题研究式、实践操作式、集体激发式、授道解惑式等体育教学模式,各类体育创新性教学模式各有其特殊的具体操作规律,但是都必须共同遵循主体性、开放性、挑战性的原则。首先,要贯彻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大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体育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其次,要贯彻开放性原则,体育教学内容不拘泥教材,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心态是开放的,不局限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视野;第三,要贯彻体育创新性原则,允许并鼓励大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与教师、体育课本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鼓励大学生勇于探索

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方能推陈求新。体育创新需要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有时难免不为多数师生所接受。在活动中,大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调皮任性、啥折腾等词语相联系,若不给个别大学生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去尝试失败、去探索新知,长期以往,就使大学生变得懒懒惰、凡事都会具有依赖心理。例如:背越式跳高的发明,在第奥运会上,美国田径选手福斯贝理以背越式跳过2.24米的高度,打破奥运会记录。当时的人们把这种姿势称作“福斯贝理式”跳高,而这一姿势是福斯贝理还是小学生时的体育创新。在一次小学体育课的跳高练习中,他因思想开小差被老师叫到横竿前,当时背对横竿的他不知受了什么念头驱使,猛然顺势就地腾起,奇迹般地越过横竿,四脚朝天地倒在沙坑里。在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中,背越式跳高诞生了。所以,体育教师应正确对待大学生的突发奇想与“瞎折腾”,多引导大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五)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首创精神。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难免出现幼稚之举甚至可笑之处,这是完全正常的。因此,必须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并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交流,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体育教师应适当地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传授大学生一些创造技法,引导大学生培养理性的、有科学根据的思维训练。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加工,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和推理,通过集体的思维交流,产生新的想法、新的共鸣、新的思考与新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体育教师提出发展上肢力量, 让大学生安排训练方法,大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会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方案,然后小组一起进行评论,从中选择一种全新的锻炼方法。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如何发挥其特有功能,为社会培养和塑造创新型体育人才。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体育工作者不仅要解决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问题,而且要建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本的创新教育体系。开展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应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创造。依据高校人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静伟.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创造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0:107-108.

[2] 车丽英.浅谈对创新型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12(6):79-82.

[3] 王炳洪.浅谈体育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7,10:103-103.

[4] 吕俊洋.浅谈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87-88.

[5] 孙广丰.如何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123-125.

上一篇:强化降糖治疗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 下一篇:基于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考量机电专业高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