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时间:2022-09-11 03:25:44

浅谈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国时的董遇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北宋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可见,读书很重要,作为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读书更为重要。那么,怎样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今天,我来谈几点自己浅薄的建议。

一、重诵读,让校园书声朗朗

诵读是语文课上用得最广的阅读方式。诵读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读的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陶冶,当然诵读还有助于学生储存知识,进而提高写作水平。诵读,细致分来,大体可分为朗读、朗诵、吟诵三种。

1.朗读。

《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基调。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读出感情要先能把握好感情。例如:《永久的悔》一文表达了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读时要用舒缓的语气读出忏悔和痛心。《白杨礼赞》表达的是茅盾对抗日军民的由衷赞颂,读时要用高昂的语气读出赞美之意。其次,指导学生处理好停顿。句与句之间要有小的停顿,段与段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再次,指导学生区分出重音。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中“今朝”一词就需重读,这样才能体现出要有所作为的豪情壮志。

2.朗诵。

朗诵侧重诵,它多是高声而诵,略带表演性,意在感染听众。朗诵者把书面语言变成了有声言语。可以让听众感受到声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初中语文教材中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很多。尤其是一些古代诗歌以及现代诗歌中的名篇,这些都是很适合学生诵读的。教师要多培养学生带感情的诵读。也可适当加以手势的指导,这样则更有感染力。如果我们的学生有许多朗诵的高手,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将生发出许多精彩。

3.吟诵。

吟诵更多的是强调自我陶醉。近来,也有人称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是叶老特别推崇的一种读书的方法。这里的“美读 ”,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美读,让学生深入进去,陶醉进去。

二、重默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默读是朗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时,我们要注意做到:眼到、心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默读时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词字上,而要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这样能更好地提高默读的速度。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认为只有大声朗读才是读,才能显出课堂的热闹。很多教师不愿意让课堂沉闷,所以忽视了默读。其实,有的课文只有默读才更有利于品味文章情感。如:现代作家刘亚洲的《给儿子的一封信》就很适合默读。如果教师再配以舒缓深情的音乐加以课堂氛围的渲染,那么,刘亚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就很自然地化作涓涓细流流入了每个学生的心田。另外,默读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广博地阅览更多课外的文学作品。

三、重品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文章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品出文中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是落实课标要求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陆游的“万卷虽多当具眼”说明读书使人受益无穷,但必须在“具眼”上下功夫。所以,语文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品读”,充分发挥阅读的理解、体会、感悟功能,让学生读懂、读活、读美。

教无定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时,应注意①品读教学要与课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②品读教学不要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只有体悟语言,才能增强语感,提高语文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角度让学生进行品读。例如:我在教学《小巷深处》时,除了抓住大部分老师都会关注的文中养母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进行品读外,还引导学生对那只“又光又亮的竹棒”进行品读。结果,从这个切入点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所赞颂的深深母爱。③品读教学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品了读了要有一定的效果,不能流于形式。

四、重延读,让学生开阔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就会连教科书也读不好。”这句话启发我们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为学生青年时代的挚友。那如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呢?我认为以下几种途径不妨一试。

首先,由课文向相似文章的拓展。学了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主题相似的文章。例如:学了《桃花源记》,可以引领学生读一读《五柳先生传》;学了刘亚洲《给儿子的一封信》,可以引领学生读一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样的拓展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课外名著。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

再次,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

另外,学校也可编辑校本课程,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章汇编成册。这样,也可一定程度的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总之,在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中,我认为“读”的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希望我们通过引领学生读书做一个幸福的耕耘者。

上一篇:浅议幼儿教育中师生双方互动的积极建构与发展 下一篇: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现状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