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时间:2022-09-11 02:07:08

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史上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愈加凸显.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必须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丰富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基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出现了,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分析研究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希望对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能有所帮助.

1 高中物理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就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在进行教学前,教师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学案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导航仪,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计划路线图.由此可见,导学案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能随心所欲,而应遵守的一定的设计原则,关注习题背后隐藏的普遍规律,引领学生通过反思,比较不同题型中的差异,找到其中的共性,探寻在解答某一类型物理习题的思路和策略,从而促进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飞跃,按照一定的编制程序进行.

1.1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1.1.1 遵守主体性原则

这里所指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是学生和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而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进行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所有的活动安排均应以学生为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目标.

1.1.2 遵守导学性原则

进行导学案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考虑到这一点,重点突出导学案的“导学”功能.一方面要确保导学案难度是逐渐增加的,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导学案主要有两种设计方式,一种就是将学习方法融入其中,不具体指出学生应掌握的学习方法.另一种则是学习方法引导型.即将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一些方法、技巧直接列举出来,并举出实际的应用案例.

1.1.3 应遵守层次性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整体的物理素养水平.但不同的学生无论是在物理基础上还是物理学习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设计出的导学案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1.2 导学案的编制程序

为了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应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导学案编制,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导学案的合理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导学案编制的效率.(1)明确导学案编制的要求.在编制导学案前,教研组组长应组织全体教师开会,讨论导学案编制的任务安排,明确导学案编制的要求.会议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导学案的设计目标、具体内容、栏目等.同时,还应让各个教师确定教学进度计划.(2)各个教师自行设计导学案.在完成会议讨论以后,教师应根据导学案设计要求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导学案,在正式上课前两周应将导学案上交,并交由主备人进行审核.(3)教研组组长应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会议上就教师编制的导学案进行讨论、修改,并确定最终的导学案.(4)教师应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进行学习,并及时收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导学案进行修改.(5)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后,教师应认真分析导学案存在的缺点和优点,并将导学案整理成册,进行存档处理.如,在力的基本知识、直线运动、牛顿第三定律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教师需要做好知识间的搭桥铺路,注意滑坡点的关键处,注重知识的形成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引导学生讨论、思索、总结.物体受力分析是整个力学解题的关键,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难点.在此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思考.(1)接触处是否粗糙和形变;(2)物体运动或趋势方向上合外力是否为零;(3)同一接触面摩擦力与弹力相互垂直.

2 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设计

2.1 具有正确的设计理念

改革后的高中物理教学不似初中物理及其他科目的教学,不论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从表面课本来说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需要学习方面的动力,面对两者的相互兼容,高中物理教师在导学案方法的设计上就有了其不可卸下的重担.教师应正确认识导学案的作用.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自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两种模式的结合体.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应具有两种特点.第一,比较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所指的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如,在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中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这样在物理课堂上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物理课堂中产生自己是课堂主体的自觉,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中进行物理的兴趣学习.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丰富物理课堂,不仅帮助学生进行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第二,要正确认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其中,教师是指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2.2 实施应遵循教学环节进行

(1)是课前准备.所谓的课前准备就是指编制和发放导学案的过程.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批改导学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指明方向,确定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效的预习方法称为导学案的又要因素,有效的预习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合理的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授课教师教会学生掌握预习的重点,会使得课前预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教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完善,从而使得教师编制的导学案更加符合教学的要求.如“运动分析”中,应重点分析各种运动的特征和规律;产生或形成这一运动的受力原因.注意:竖直与水平方向弹簧振子的异同;详细讲解运动合成与分解条件,风向或渡河问题等.

(3)课后环节.在课后教师应将修改后的导学案发放给学生,重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4)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培养好实验小组长、骨干成员,协助老师管好本组学员,使老师能集中精力巡视各组,辅导各组能规范地完成实验,使学生能动手动脑、心灵手巧,从而达到做实验的目的.

(5)小组学习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方法,是指通过以小组为单位,成员内部进行具体内容的互动讨论、在相互探讨中熟悉相关知识点和重点内容.因而小组学习是可以适用到导学案的课前预习中的,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效的预习技巧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是完善导学案射击,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3 提前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

学生自己预习,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导学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自学,很多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因此,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组内讨论交流自己学习的经验.同时,还可以讨论在自学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那些通过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在讲解《加速度》一节的内容时,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应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导学预习案.在导学预习案中应明确学生学习的三级目标.A级目标是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B级目标是了解加速度的矢量,会区分加速度、速度,C级目标是了解比值定义的物理思想.此外,其中还包括预习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以及相应的思考题.第二部分是导学探究案.在该部分中主要是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设置的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习题.第三部分是导学拓展案.该部分中的内容主要是习题,这些习题和上述两部分的习题相比,难度会比较大一点,主要是该节物理知识的具体应用.

总之,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高中物理教学的方式,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的系列性活动中质疑、调查、研究,这应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最根本性的途径和可行性的策略.在平时的高中物理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注意去思考课堂效益最大化的相关问题,并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取了一定的效果,遵守此原则和途径,从而确保导学案的合理性.

上一篇:《红楼梦》诗词曲赋中的个性化语言 下一篇:例谈智能手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