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学法养成初探

时间:2022-09-11 01:08:51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学法养成初探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训练环节,特别是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更为重要。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论中指出:“不是拿得到的结果教人,而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1]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教会儿童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2]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学生在阅读中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养成,不仅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更需要自我坚持不懈的摸索。

关键词:学法养成;勤思多问;圈点批注;理解为主;评价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61-02

一、整体感知,寻找疑难

阅读中所要感知的材料,不是互不相关的单字,而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加强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整体性”观念的体现,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走进作者心灵的突破口。在整体感知的指导中要特别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获得初步认识,留下初步印像。二是关注整体把握中的语言表达含量。让学生体悟文本语言,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内容,品味与内容有关的遣词造句的方式。三是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要尽量想办法让学生感知课文的整体结构方式,并对所学的材料一目了然。四是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的言语表达来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见解。

当然,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边读边思考,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学习效果当然就好,且易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学须有疑,学贵有疑”[3],这几乎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家的共识。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4]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学习中的疑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其思维领域。

二、勤思多问,探索思路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5]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思维,启迪智慧,进而在思考中学会思考。首先,要巧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其次,是再现经验,促进思考。再次是组织反思,提升思考。在倡导勤思的基础上,也要重视指导学生的发问。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想问题、提问题、钻问题。不要怕学生标新立异,提出古怪问题。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学生思维的充分活跃。学生在学中思,思中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许多研究表明,未来社会就是需要这样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

三、圈点批注,手脑并用

陶行知说过:“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6]也就是对书做评价,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教会学生在书上做记号或用批注法标出教材的重点,或把重点词语、语句圈画出来,或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记下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并结合眉批、旁批、总批等形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符号体系,形成自己的使用习惯,学起来一目了然,便于记忆。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有很大意义的。

四、理解为主,消化巩固

理解是阅读的中心环节。这就要在指导中要求学生做到: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透过词语的表面去探究其内涵的深意,理解句段篇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感情。叶老也说过:“困惑得解,事半功倍。”[7]如,一位优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他先让学生理解“甲天下”一词的意思,让学生初步感知桂林之美,接着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进而找出文中围绕这句话具体写出桂林山水之美的语句,从而感受桂林山水的色彩美、图景美和语言美。最后又以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让学生畅想画面,让学生在碧波澄清、山崖突兀、形态万千的画卷中体会桂林山水之美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理解,走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评价鉴赏,扩宽阅读

评价与欣赏是阅读中的高级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审美品味或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有价值的文章或书籍,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这样,扩展阅读阵地,多方开辟阅读渠道,不仅获得了更多更广的新知,还发展了多方面的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和习惯。叶老说过:“在课内……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凭借这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这才能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就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读、思、评积累大量的阅读材料,丰富阅读中的语言训练,欣赏阅读作品的艺术魅力,大大增强了阅读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目的。学生应在阅读中“自求”、“自得”,学以致用,学会学习,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存铃.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211.

[2]杜殿坤.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31.

[3]程俊松.课堂教学艺术大观[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132.

[4]关鸿明,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135.

[5]关鸿明,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134.

[6]关鸿明,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128.

[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89.

[8]关鸿明,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132.

上一篇:分析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浅谈物理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收获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