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省农艺作物品种的改良

时间:2022-09-11 06:06:26

浅析贵州省农艺作物品种的改良

摘 要:种质资源是农作物优良基因的载体。保护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促进作物品种改良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围绕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发展的进程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贵州农艺作物的品种改良推广措施。

关键词:贵州;农艺作物;品种;改良

中图分类号:S32 文献标识码:A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它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具有广泛遗传多样性的种质资源类型,成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大省。贵州省的土壤面积共有15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之多。

1 贵州省的品种改良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作物的传统育种技术以杂交育种为核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随着育种技术的推广应用,杂交育种在遗传基础的狭隘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育种家们开始把眼光放在远缘杂交和诱变育种上。新的育种技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能够克服品种间多次杂交的退化,还能最大程度上保留作物的优良性状,并且还能通过诱变育种,开发作物新特性,这极大地促进了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的进展。

作物育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物品种遗传改良在作物增产中所占的份额较大。50多年来,贵州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以稻、麦、棉等作物品种的种植和改良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至2011年贵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多达306万hm2,比2010年增长0.5%;油料种植面积多达53.6万hm2,比2010年增长1.3%。

2 贵州省品种改良的研究和推广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贵州省的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发展成为丰年有余,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特性和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近年来,贵州省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条例,为搞好农作物品种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并且在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和加强品种试验、推广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工作。

2.1 玉米品种改良

1995年后,贵州省主要进行“兴黄单89-2”和由安顺市农科所研究培育的“安单136”2个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这2个品种具有适应性强、品质好、产量高的优良特性。自此,贵州省的玉米品种推广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来,贵州省积极引进高甜、高赖氨酸等特种品种玉米,玉米品种改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水稻品种改良

水稻是贵州省主要粮食作物,一直都是各级农业部门还有广大农民关注的重点,到90年代初期,在品种合理布局的条件下,两段育秧等技术的配套推广和普及,杂交育种水稻品种得到广泛种植,极大地促进了贵州省水稻的生产和发展。“十五”时期,目前贵州省的水稻生产区域可分为温暖作稻区和温和作稻区。温暖作稻区主要是指海拔在1200m以下,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种植“金优63”、“K优5号”、“岗优22”等中晚熟杂交水稻品种。

3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贵州省的农作物发展成增长趋势,但是发展中暴漏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3.1 种质资源的收集

优化种质资源的收集多集中在地方种质的收集,对近年来国内外的育种创新材料收集不够重视。

3.2 种质鉴定评价

在种质鉴定评价方面,虽然是在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下进行的,但是受地区区域的影响,不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新品种进行鉴定分析。

3.3 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

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和综合研究还很薄弱。目前贵州省的农作物资源保存工作在不断地轮种条件下不能实现品种更新要求。种质保护机制也有待完善。

4 促进农作物品种改良的几点措施

4.1 加强对贵州省新品种的宣传力度

我们要利用种子管理部门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传播功能,广泛引进新品种,严格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多点示范。在已经建设好的安顺市、思南县、贵阳市等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遵义市、铜仁地区、毕节等地区的新品种示范展示。

4.2 增加新品种创新研究的力度

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是作物改良的重要途径,目前由于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及地方资源在其形态改良上存在的顽劣性,给作物改良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新品种的创新研究工作,增加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科学合作,促进种质资源的交流和利用。

4.3 完善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机制

近年来,通过审定在市场上流通的品种越来越多,面对各种各样的品种,造成了农民品种选择难度很大。我们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品种的选取,合理布局,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民的增产增收。

4.4 充分利用贵州省种田大户的带头作用

种子管理部门应该与各具有代表性的种田大户建立密切联系,对他们进行新品种的宣传、指导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新品种的优良特性,对新品种进行栽植培育,带动其他种粮小户积极主动推进新品种的推广使用。

5 结语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的改良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力度都需要我们走更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这单靠一部分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所有农业研究者和农作物种植者共同努力,为实现贵州省农民增产增收以及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怡,邹军.贵州省特色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耕作与栽培,2011(03).

[2] 耿月明,付云海,王世才,范水舟,罗必灿.品种审定制度要创新规范——中国种业发展问题研究之五[J].中国种业,2009(08).

[3] 孙洪章.浅析提高种子及农药管理水平措施及途径[J].中国农业信息,2012(17).

[4] 杨大勇.当前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01).

[5] 舒涵.贵州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特色农业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08(09).

上一篇:东胜区耕地土壤养分变化状况及培肥措施 下一篇:移人退地生态护育模式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