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脚镇猪丹毒防治措施的探讨

时间:2022-08-07 12:46:00

[摘要]为探讨猪丹毒病的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坡脚镇要防好猪丹毒病,应该从加强饲养管理、加强检疫、加强免疫接种、加强对病死肉尸和污物的无害化处理,及时治疗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并有针对性地例举了3个病例的治疗方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猪丹毒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43―01

2007年6月15日,坡脚镇下坝村委会核桃坝村杜艳前来求医。笔者就诊时发现,该猪精神萎靡不振,卧地不起,脸眼肿胀,皮肤有突出的疹块(因是黑猪,指压变化不明显),体温42℃。诊断为猪丹毒。用80万单位的青霉素3支和20%的安乃近30毫升混合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30毫升另一侧肌肉注射,第二天复诊,该猪精神好转,开始吃食,继续按原剂量注射2d后,食欲基本恢复,4d后病猪痊愈。

1病原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健康猪可携带猪丹毒杆菌,主要存在于扁桃体和回盲瓣等处。感染途径主要以消化道,皮肤伤口,蚊,蝇等吸血昆虫而传播,此外,带菌猪也会引起内源感染。在病猪的心、血、肾、脾及肝脏等病料中呈单个,成对或小丛状。

2流行病学

2.1 3至6月龄的猪易感性最强

猪丹毒病小猪及大猪均会感染发病,但以3至6月龄的猪最易感,据统计,坡脚镇3-6月猪丹毒发病占总发病例294头的59.1%,7-10月龄易感性稍弱,占总发病例的28.6%,11-13月龄以上的易感性最弱,占总发病例的12.20%。

2.2猪丹毒病的发病季节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每年4-9月份发病率较高,1、2、3、10、11、12月份发病率较少。

2.3我镇猪丹毒常为散发性

由于猪丹毒病例在我镇呈散发性流行,笔者做了调查和了解,其原因主要是2007年至今,坡脚镇兽医站放松了猪丹毒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尚未订购猪丹毒菌苗。再加上近年来生猪价格一直不景气,挫伤了养殖户养殖积极性,造成饲养管理环节粗放,以致猪丹毒在我镇一直呈散发性流行,严重威胁着养猪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3症状及病变

3.1急性型即败血型,病猪体温突然升高到40℃以上,不食,步态不稳定乃至卧地不起。眼睑水肿,结膜充血,胸、腹、股内侧皮肤出现红斑,指压易褪色,随即又恢复红色,有时有水泡,内含浆液,后变为痂块,多数病猪减食,呕吐,寒战,病初便秘后腹泻,粪便有时带血,严重病例后肢软弱,行走不便。黏膜发绀,呼吸增快,多在3-5d死亡,死亡快的往往不见皮肤病变。

3.2亚急性型又称疹块型,病程比较缓慢,病初体温上升到41℃左右,食欲不振,2-3日后在胸、腹、颈、肩、背、股四肢等部出现界限明显的疹块,其形状有方块形,棱形,类圆形,稍凸出皮肤表面,触之坚硬,轻者经数日消退,自行康复,重者呈暗紫色,随后结痂脱落。有的转败血症或慢性,死亡率相对较低。

3.3慢性型又称心内膜炎型,病猪四肢关节发炎,肿胀,跛型;心内膜炎,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心跳加快,有时可听到心内膜杂音,剖检可见关节腔内有纤维索性渗出物,心瓣膜表面可见菜花状赘生物。病猪体质虚弱,生长缓慢,病程长,较少死亡。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初步诊断。症状不典型的需借助实验室检查,采集病死猪的肝、脾、肾、淋巴结、骨髓、肉尸上的疹块皮肤,关节液或心瓣膜增生组织等制成涂片,用革兰氏法和瑞氏法染色后镜检,发现长约0.6-2.4μm,宽约0.2μm平直或微弯曲的细长小杆菌而确诊。

5防治措施

S.1加强饲养管理。一是加强猪舍改造,建立通风、干燥、舍内设排尿沟,安装自动饮水器,冬季增设采暖御寒设施。二是合理搭配日粮或饲料。根据不同品种,日龄或月龄配制不同的营养日粮,使之既能满足维持需要的营养,又能满足生长需要的营养或饲喂全价饲料。三是新购猪只必须注意:A.观察猪只体况,购体况良好的,不购弱残病猪。B.新购的猪只隔离观察14天以上,健康者方可混群。C.不从疫区或疫点购猪。

5.2加强活畜市场,屠宰场,道路交通检疫力度,防止一切带菌、带毒的动物或污物进入猪群。

5.3加强免疫接种。坚持定期预防接种,每年春秋各注射一次,必要时还需进行补免。常用的菌苗有:猪丹毒弱毒活菌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灭活苗。

5.4加强对病死肉尸或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治疗。其治疗方法如下:

病例1:2010年7月24日-25日,坡脚镇鱼塘村委会代兴洪家50-60kg的五头猪两天内先后不吃,26日本人就诊时,5头猪体温41.7-42℃,呼吸急促,身上出现红色疹块,根据这些症状疑似慢性型猪丹毒,分别用氨苄青霉素(500万lu)一支,安乃近(20% 10m)3支混合肌肉注射,隔7h用红链健(主要成分复方磺胺嘧啶和强力霉素)10m 12支,静注一次,相隔3h观察,5头猪有好转,开始吃食,本人就用这种方法连用3天,第四天症状基本消除,后访5头猪全部痊愈。

病例2:2012年4月22日,坡脚镇兴隆村委会水井湾赵庆彪家中2头47kg左右的猪不食,卧地不起,精神萎靡不振,粪便干硬,呕吐,眼睑肿胀,皮肤有凸出的方形疹块,指压褪色,体温达42℃,初诊为猪丹毒。用400万1u氨苄青霉素1支,热毒神针(主要成分:复方柴胡)10m 12支混合肌肉注射,第二天用炎热双效(主要成分:穿心莲,主治肠炎、肺炎等)2支×10m l与好兽医(主要成分:普鲁卡因青霉素与青霉素钾)一支混合肌肉注射,后访痊愈。

6小结

我镇12个村委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都呈散发性,在3-6月龄的猪感染性最强,每年的4-9月发病率较高,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建议使用青霉素类、磺胺类、清热解毒类药物对症治疗效果较好。

上一篇:宜优673在赣北作再生稻栽培施氮量对比试验初报 下一篇: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