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09-11 05:16:35

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制造业作为滨州市的战略支柱产业,深化产业转型升级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与全局性问题。滨州制造业存在规模偏小且生产运行低迷、产品附加值低且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滨州市制造业发展需要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运行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采取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大财政资金扶持等保障措施以推动其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制造业作为滨州市的战略支柱产业,是支撑滨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是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载体。而当前,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带来生产方式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国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通过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深入推进滨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显著提升滨州市制造业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成为事关滨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实经济问题。

一、滨州市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1.滨州市制造业发展现状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两圈”叠加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劳动者素质高,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现已打造了高端铝产业、新型化工、粮食加工、家纺纺织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建设汽车轻量化材料基地和高端轮毂制造中心、博兴厨具和板材、惠民绳网等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制造业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

2.滨州市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且生产运行低迷。滨州市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虽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但生产规模偏小,产业集聚水平不高,严重缺乏具备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成套制造企业,而且由于自身经营、财务制约、生态环保等因素导致制造产业生产运营低迷。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作为滨州市装备制造的优势行业,生产增速却明显下降,据滨州统计信息网资料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四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6.76%、22.9%、27.5%、11.43%。装备制造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生产运行持续低迷,已成为制约滨州市工业生产增速的重要因素。(2)产品附加值低且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产品结构看,制造业产品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严重偏低,多为镀锌板、厨具、汽车配件等中低档产品,由于缺乏独特的技术与专利,致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行业利润低,产品附加值更低。在产业结构上,装备制造工业发展缓慢,据滨州统计年鉴显示,2106年度,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22%,低于全市水平11.72个百分点;而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4.7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25个百分点。滨州市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基本处于空白,工业增长主要依靠高能耗行业,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升级。

二、滨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

智能制造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市场差异化需求的变化,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制造设备的有机融合,集成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创新而形成的先进制造系统,[1]是先进制造发展的最新形态,是实现滨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与必由路径。

1.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是由产业内生循环系统与产业外生支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形成的制造业网络化、虚拟化、集成化生产系统。内生系统主要由涉及制造业产品的客户、核心制造商、配套供应商、生产服务商等种群组成;外生系统主要由维系和推进产业生态联盟稳健发展的市场、技术、社会文化教育、政府等外界环境因素构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企业之间、产业之间、产业和环境之间“共生互惠、协同竞争、领域共占、结网群居”,[2]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链与价值链,使资源在产业系统内有效循环利用,实现工业生态体系与环境生态体系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2.运行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智能制造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企业信息门户实现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间的横向集成,以及企业内部间的纵向集成而构建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3]其运行涉及到内生系统与外生环境的诸多因素。(1)客户需求。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成功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准确地获取客户潜在需求信息,以低成本、高效率工作方式的满足甚至超越客户的需求与期望是“以客户为中心”大规模定制模式的着力点与出发点。(2)协同设计。通过搭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平台(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s,CSCW),使分散的项目团队成员在同一平台下协同工作,用于选择、评估、发送与接收产品数据,分析产品设计方案,实现零部件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设计,最终实现产品的模块化组装生产,为后续协同供应与协同制造的实现夯实了基础。(3)协同供应。通过构建供应链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用户动态地共享客户需求、产品设计、工艺文件、供应链计划、库存等信息,任何客户的需求、变动、设计的更改,都能得到快速响应,最大限度降低库存,提升运营效率。[4](4)协同制造。通过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FMS)与虚拟制造理念的有机整合,明确各生产企业在产品构成中的角色和分工,实现生产企业间生产计划协同、供应协同、并行生产,提高设备利用效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升客户响应速度,形成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个性偏好而快速响应的动态生产管理。(5)电子商务。通过搭建交互式网络销售平台与供应链电子商务体系,实现网络销售、网络采购、网络支付、物流与质量跟踪等核心价值链环节的网络化。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需求周期、采购偏好、账款账期等显性需求,以及与客户行业特性、地域区域、行业规模等所关联的隐性需求,不仅有助于有效理解和精准引导客户需求,而且为与客户、供应商、制造商、服务商间定制产品的协同设计、供应、制造提供了保障。(6)协同服务。通过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以客户为中心,着眼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在供应链网络服务平台的支持下,对产品运行状态的数据及时在线采集,通过服务平台及时进行数据分享,结合产品智能运维知识库,对产品运行状态进行在线诊断和监控,并对出现的问题与障碍,适时提供在线咨询与服务,为客户和企业本身创造新的价值。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在实现内生系统有效循环的基础上,更需要外生环境系统的有力保障,以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三、滨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障措施

1.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及运行具有前期开发难度大、开发投入多、开发周期长、配套要求高等特点,需要政府从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强引导。在滨州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与运行过程中,滨州市政府应根据国内外制造业发展趋势,结合国家两化融合方案措施,研究制定符合滨州市情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发展规划,引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集中力量支持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促进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2.加大财政资金扶持

资金不足是制约滨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瓶颈,而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的有效运行更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在滨州市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山东省工业提质增效升级专项资金、山东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科技专项资金等政策,重点支持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协同工作平台、电子商务系统、企业柔性制造系统等建设。滨州市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扶持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发展的培育基金与风险基金,发挥财政政策对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的扶持和推动作用。

3.强化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效果直接影响制造业智能制造技术升级工作,为保障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有效运行,积极探索由政府部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间密切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跟踪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具有实际可操作的产业合作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一套制度化、程序化和市场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4.推进中小企业发展

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要正常运行除了核心制造企业,更离不开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在滨州市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与运行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培育核心企业,有选择地重点扶持一些大型制造企业组建大型制造集团,形成规模经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产业配套方面的作用,形成完善的系统配套体系。

5.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建立智能制造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机制,加强智能制造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创造优良的生活、科研和创业环境,吸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留学人员和境外人才来滨州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平台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人才培训规模,尽快引进一批、培养一批智能制造高层次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5]

6.大力发展生产业

大力促进生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生产业的知识性、创新性、专业性、协调性等特点,通过构建紧密衔接、功能完善与协调发展的生产配套体系,为制造企业提供高技术、高效率的产业配套服务,降低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制造企业客户响应速度与柔性生产能力,实现制造业与生产业的协同联动发展。[6]制造业作为滨州市的战略支柱产业,深化产业转型升级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与全局性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扬长避短,既要避免盲目求新和急于求成,又要加强技术创新、生产模式与组织方式创新,积极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不断提升先进制造能力与水平,实现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智能制造”三维度[J].中国经济报告,2015(8):37-38.

[2]杨西春.基于产业生态理论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J].人民论坛,2015(2):86-89.

[3]李铮.工业4.0:德国缘何发力智能制造[J].世界电信,2015(4):61-65.

[4]蒋明炜.21世纪制造模式———协同制造[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5):58-59.

[5]田刚元.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

[6]张建华.制造业主辅分离演化为生产业途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3(34):114-115.

作者:田刚元 单位:滨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移动网络新型节能减排措施探讨 下一篇: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术分子诊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