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挑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担

时间:2022-09-11 04:41:03

让初中语文挑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担

摘要:本文基于传承民族文化的视角,全新审视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对新时期语文教学应如何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已任,注重培养中学生民族情结,积极履行育人使命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民族文化 传承 课堂教学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64-01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精髓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于其中,它既是我们整个人类的瑰宝,同时也是筑就我不朽民族的脊梁。然而,就是这优秀的民族文化却渐渐的在走向缺失,走向消弥。作为值得我们整个民族都为之自豪的“精神食粮”,作为与其他民族与国家最重要的区别标志,民族文化的未来应该由谁来传承与发扬?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学研究者刘国正曾经提出,我国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胶似漆”,密不可分的。由此,语文教育势必要挑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担。于语文教育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已经不再是新课题,传承民族文化既是语文教育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1]。本文基于传承民族文化的视角,全新审视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对新时期语文教学应如何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已任,注重培养中学生民族情结,积极履行育人使命进行了深入研究。

1 让民族文化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中,汲取了很多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反映出了中华几千年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对中学生施以民族文化教育的最佳素材。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民族文化,让学生们在民族文化的徜徉中感知文化的起源,生命的价值,让他们在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在杰出的民族人物中尽情享受民族文化对他们身心的洗涤。

如“社戏”一课,这篇课文是描写解放前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作,而其中的民族文化,是对江浙地域文化浓浓的描写,因此,在这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乡情”描述中去寻找江浙习俗,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是地域特色词汇的寻找,在课文中,“鲁镇”、“归省”、“太公”、“本家”、“伊”、“渴睡”、“向午”、“中吃”、“包票”等等,无不透露着民俗文化,引导学生将这些词汇找出来,以其来品读课文的内涵,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课文,并提升学习兴趣;其次是解读课文题目,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构课文的叙事手法,例如:第一部分(1~3),主要描写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这一概念;第二部分(4~30),突出“看社戏”这一主题;第三部分(31~40),主要描写看社戏后的余波。那么,“社戏”是什么呢?它在少年鲁迅的心里留下了哪些印象?引导学生解读这些问题,则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题目,体会课文中浓浓的乡情,提升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发掘初中语文课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课文中的民族文化主要汇集在了两个部分,其一是古诗文,其二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关的近现代课文。发掘这些课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对传承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1发掘古诗文中的民族文化

古诗、词、文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凝聚了古人的思想,表现了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学生研究中国古代民俗具有重要意义。古诗文中优秀的民族文化是需要当代中学生来传承并弘扬的,因此,在教学的同时,发掘古诗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是教师的重要责任[2]。

如《过零丁洋》一课,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三种方法来发掘诗中的民族文化。一是利用注释,引导学生了解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如“惶恐滩”、“零丁洋”、“丹心”、“汗青”,其中,惶恐滩和零丁洋都是地名,丹心是指忠心,而汗青则是汗竹,即史册。二是利用字句斟酌来感受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如“干戈”、“山河”,干戈是指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即抗元战争,而山河破碎则阐明了明朝所面临的境况。三是利用诗中的故事情节来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如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崇高的品德,等等。

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取诗中的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2.2发掘近现代课文中的民族文化

与古诗文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不同,近现代课文中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利用不同课文所蕴含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向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渗透民族的文化思想,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如《端午日》一课,说起端午节,学生们都不陌生。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很大,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而这篇课文就讲述了湘西地区的节日文化,它的立意在于让学生对“民俗”的概念产生客观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突出湘西端午节的特点。在实践中,教师可将本地端午节的习俗与课文中描述的湘西端午节习俗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其间的差异;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利用多媒体或其它手段向学生介绍湘西端午节“用雄黄酒画字”、“赛龙舟”等习俗的由来,使学生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探究的兴趣。

3 结语

总之,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更关系到了民族的延续,乃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利用初中语文来渗透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颖.文明长久,渊源传承――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渗入[J]. 科技创新导报,2014,(18):184.

[2]周业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J].快乐阅读:中旬刊,2013,(11):25.

上一篇:初中生英语阅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策略指导 下一篇: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