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实施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

时间:2022-09-11 03:14:48

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实施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

摘 要:当今中学的语文教育中出现了“苦学,苦教;厌学,厌教”的现象,不愉快的学习、不融洽的关系、不和谐的课堂屡见不鲜,长期的应试教育与严厉教育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较为紧张,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尴尬而又无奈的状态。赏识教育这个充满活力的教学理念如今可谓是风生水起,在这个教学变革的时代,人们迫切希望当前沉闷的语文教育格局有所变化,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赏识

教育。

关键词:及时性原则;客观性原则;适度性原则

近年来,语文教育的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紧跟形势,顺应时代的要求,清除语文教育中的“沙化”现象,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把赏识教育引入中学语文课堂,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为语文教育创造一片自由而温馨的天空。但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实施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最后的成就却千差万

别。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更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抓住赏识的契机,让学生乘胜追“机”。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以“赏识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及时鼓励学生,把“闪光点”变成“闪光带”和“最近发展区”。当学生“人无他有”的长处显现出来后,整个人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中,再加上老师的赞许和肯定,那么他将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推动自己更上一层楼。

二、客观性原则

赏识教育顺应时代要求,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学生为准则,符合学生的心理成熟过程,是一种最具活力的教学方法。这种全新教育理念的前提是:学生个性化的优点,不能为了赏识而赏识,赏识不是一味地说学生的好,哄学生。不能为了要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学生本人会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周围的同学。赏识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必须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教师要独具慧眼找寻学生身上的灿烂之处,对其进行肯定的评价后以此作为最佳时机加以激励,使学生信心大增,不断超越自我。

三、适度性原则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表扬,一味地迁就,我们从教者不能把它看成是“唯一的”“最佳的”,赏识是一种新型的理念,也是一种方法和手段,但在运用时一定要掌握好“度”。赏识的度就是什么时候给予,给予多少以及如何给予的问题,说得简单些就是赏识的时机、程度和方法的问题。赏识的度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它是灵活而机动的,与教师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经历阅历有关,也因赏识对象的个体差异而不同,我们要遵循“保质保量”的原则。

四、平等性原则

传统教育中,老师一直承担着传授者、领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处于被控制、被领导、被教育的地位。“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在学校要听老师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成为学生信奉的教条。而赏识教育提倡的是平等尊重,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生应共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要从传统的“主―从”地位转化为新型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朋友,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和谐课堂的构建者。以此更好地顺应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实现“绿色”语文。和谐、平等、融洽也是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先决条件。这比传统教育中老师的一味呵斥,变相体罚强迫学生带来的教育效果更有力度,毕竟赏识教育对学生来说是由表及里的深入过程。

时代的要求迫使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把赏识教育带进中学语文课堂,但教师自身应对这种教育形式有实质的理解和把握,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让学生从此爱上课堂,爱上语文。在把赏识教育引入中学语文课堂这段旅途中我们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相信,随着老师对赏识教育的参透理解,我们的语文又将绽放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邓美菊.用赏识教育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J].教育探索,2004(5).

[2]张翠萍.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3]吴立保.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4.

[4]吕英,吴吉惠.赏识教育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7(11):54.

[5]周菊芳,周亮.浅谈赏识教育走进课堂的十大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5.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联系实际生活,认知物理知识 下一篇:做好农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关键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