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导学案使用策略

时间:2022-05-07 04:17:09

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导学案使用策略

摘 要:从新课程改革推出至今,其改革本质是课程教学由“教案”向“学案”转变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不再以主导地位出现,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积极汲取知识的学生,而“学案”在这里则起到了一种媒介链接的作用,在此转变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应该有所加强,进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铺垫。

关键词:课堂讨论;初中数学;精讲点拨

一、以案导学,据案自学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规划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学案课前设计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对此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通常情况下,学案的设计规划都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质来进行制订的,在教授新的课程知识之前,学生们通过个人学案的引导内容展开自学,然后正式进入数学课程教导,数学老师可以运用各种引导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创设自学情境,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目标有所明确后,激活其学习兴趣,再开展更为深入的自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以“学案”引导内容为基本依据,逐步深入,学会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并突破知识难点。

二、课堂讨论的开展,浅尝知识解疑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中,学案引导作用在课堂讨论环节会得以充分地发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总结。

1.学生主体性质的突出

首先需要数学教师明确的观念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

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但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学习问题,教师就没有必要参与指导。在笔者的教学印象中,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总是很热衷于指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错误,并“迫不及待”地公布正确答案,这样的教学课堂是违背新课程改革的指导观念的。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审视,笔者建议各教师可以将教学课堂比作一次辩论比赛,而

自己则是此次比赛中的一个主持人,尽量以客观视角来对待引导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来可以使得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表达能力有所增强,二来也使得课堂氛围有所活跃,让学生的学习状态更为积极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启发引导原则的遵循

传统教学引导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在面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时,总是喜欢以最为直接的方式指出错误,认为这样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正视自己知识应用错误的观点,其实,这种教学方法会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十分严重的打击,不利于后期知识引导的开展。笔者在遇到这样的教学问题时,避免了直接纠正的教学行为,而是采取问题补充的方式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再进行有效的二次引导。记得笔者在二次函数的知识教导时曾经布置过这样一个题目:某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已知,且该函数与x、y轴相交于A、B两点,其形成的三角形顶点为C,试求ABC的面积。问题提出后,笔者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观察他们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几处较为明显的错误,此时笔者没有直接指出问题的所在,而是让学生以课堂讨论的方式来探讨该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此更正他们的解题思路。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学生更能够接受这种引导教学方式,既保留了他们对数学知识学习探讨的兴趣,又激发了他们开拓创新的信心,取得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三、精讲点拨的开展,善于总结

当学生遇到一些较难的数学问题且通过集体讨论都无法解决时,数学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正是考验教师知识内涵和教学经验的重要时刻。通常状况下,笔者会依据问题类型来选择是采取精讲的深入引导还是稍加点拨即可。无论采取何种教学引导方式,数学教师一定要对变式练习进行精心设计,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为其后期新知识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还记得笔者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解法时,就在课堂开头用直接开平方做教学铺垫,然后再给出一个方程式,让学生试着将其配置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公式类型,随即学生们掌握了这一方程解法。有必要的话,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某一知识进行深入引导,提升解题难度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程导学案的使用应该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入手,整合现代教学的有效方式,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在对导学案进行设计规划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全面,在边摸索边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一条适合初中数学知识教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凤芳.让导学案成为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的好抓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

[2]陈雅丽.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用好导学案[J].科技信息,2011(25).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上一篇:英语绘本润泽孩子童年 下一篇:一次命题与说题比赛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