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时间+方法+坚持

时间:2022-09-11 02:16:14

成功=时间+方法+坚持

记得高考前夕,我在书店里发现一本《在北大等你》,当即欣喜若狂。从此以后,这本书陪伴我走过了一段最难熬的日子,也陪伴我走进了北大。

我曾把《在北大等你》中诸学子的方法归纳总结,分门别类地记在笔记本上,的确受益匪浅。最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我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方法因博采众长而显得更加珍贵,使我在高三甚至大学的学习中都受用无穷。

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后,常有人问我学习经验,自己也确实尽力地告诉他们,但却发觉常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于是常想着能静下心来,全面地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求对在高中学习的诸学子有所帮助。

高一高二:冲刺前的准备

如果说高中生活是一场马拉松长跑的话,那么,高一便是兴奋的起点,高二算是难熬的中段,高三则是最后的冲刺。

高一高二是打基础的阶段,基础越厚,才能冲得越高。因此高一高二的学习,应当时刻记住“广博”二字。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不偏科,文理科同等对待。自己喜欢的课要努力学好,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优势;不喜欢的课亦应耐心听讲。其二,多读课外书,广泛涉猎各国文化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这点相当重要,很多平时优秀但却并非拔尖的人到了高三一跃而上,凭的就是较深厚的文化素养。我喜欢总体浏览,把四五本厚厚的文学史仔细读了一遍,记了四本笔记,收获不小。之后也就知道名著的价值所在。其三,常去阅览室,多读各种杂志,坚持看报纸,关注国家大事。《中国青年报》我每天都看,杂志则凭兴趣,随手翻阅,碰到感兴趣的就抄下来,不知不觉中也有了几大本摘抄。于是,与人谈天能头头是道了,作文可一挥而就了,其实归根结底是知识面广了。

给高一高二学生的一点建议是:生活要有规律,每天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最好能固定下来。单调的重复不见得就是枯燥,它至少让你觉得有事做。

成功=时间+方法+坚持

时间是指时间上要有足够保证,“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苦”字也就说明了读书是必须多投入的。凭我自己的经历,在高中阶段,每天学习时间的投入(包括上课时间、课外学习时间)如下:高一高二≥10小时,高三≥12小时。高中生应当树立时间至上的观念,学会挤时间、抢时间。在这方面,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和一份短时期计划有较大意义。

方法之重要自不用说。只有好的方法才能有学习上的高效率。如果说时间保证是表面上的刻苦,那么,好的方法便是本质上的动力。这里要告诉高中生两句话:一是学习时间内心平气和,“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翻开学习资料的同时,排除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思考。二是学会正确安排时间,高一高二应当文理相间,先课内后课外,先作业后练习。高三我采取的是集中复习法,每天两门功课,每周完成两轮大循环,自我感觉效果不错。其要点还在这两门功课的安排上,我是学文科的,历史和政治不能安排在一起,英语和语文不能安排在一起,这四科都有相互的干扰性。我的安排是历史和数学、语文和政治,英语每天安排固定时间段看。

最后就是坚持。尤其是高三学生,每天面对高强度的练习及记忆,总不免有几分害怕。这时候,“坚持”尤为重要。我习惯写日记,高三更是每天必记,现在翻看,大多数内容是发泄自己的坏心情,向笔记本诉苦,然后又鼓励自己前途是光明的。出现最多的句子便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大概就是凭着日记的鼓舞和心里那一份对大学的渴望,我每天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应该做的事,直至高考。

语文:“记性、韧性、悟性、”

“记性、韧性、悟性”这六个字是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李成良赠给我的,这是他二十年来治学经验的总结,我也一直视若珍宝,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这“六字真言”尤其有价值。

记 性

大家都反对死记硬背,这是对的。仅仅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光靠一点背死书的功夫也肯定没戏。读书就是要把书读活,要能读出书里边和书背后的道理。但很多学生压根儿就不背书,脑子里没有足够的积累,一提笔写文章就是满篇的空话,不仅在考场上吃亏,平时谈吐也会让人瞧不起。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们只有努力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可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的经验就是多背一些书。高中语文课本有很多文章值得终身铭记。比如《涉江》,这是选人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骚体诗,读起来真是有妙不可言的感受。我不仅记住了许多精美的句子和传世的箴言,而且在精神上受到了陶冶,因为这诗篇之中,不仅有语言的美,还有音乐的美,更有人格的美!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同学记性好,过目不忘,有的则要笨一点,常常脑筋短路,我就属于后者。比如背《琵琶行》和《长恨歌》这样的长诗,就感到吃不消。但只要自己肯老老实实地下苦工夫,一天念它个十遍二十遍,那就功到自然成了。《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教郭靖背《九阴真经》,郭靖是个笨人,可念了八九十次之后也能成诵,就是这个道理。

每天的“早自习”时间千万要抓住,晨读效果是最好的。还有一点要提出的是,很多同学不喜欢朗读,总是抱着书本埋着头默默地念。我则更喜欢找个僻静的地方大声朗读,声音越大越好,感情越充沛越好。

“记性”二字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要广泛地涉猎,要向“博闻强记”努力。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一点点东西绝对是不够的,现在的高考也要求我们知识面要广一些。我们应该多读一点,多记一点。

韧 性

“韧性”特别体现在持之以恒上。学习要有一个比较细致的计划,每天该干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自己心中应该有数。比如课外阅读,很多同学都知道其重要性,可往往不能坚持,把大好时光白白地丢掉了。我在高二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每天临睡前用30~60分钟读课外书。两年下来,我把《史记》的“列传”、“本纪”、“世家”读完了,把朱东润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和翦伯赞编的《中国史纲要》读完了,还读了《福尔摩斯探案集》(紧张的学习之余读些侦探小说是最好的休息、一大堆“闲书”。郑振铎说:“不怕做得少,只要天天坚持做,最终一定有成绩!”

韧性的另一种表现是不服输,不怕跌倒,失败了不气馁。考试难免有许多挫折,有时甚至遇到很大的失败。其实逆境往往更能锻炼人,所谓“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多半都是起于艰难困苦的,读书也一样。一定要有信心,

一定不能放弃努力!

悟 性

“悟性”似乎不大好捉摸。王国维说“古今成就大学问大事业者”三境界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就是“悟性”。一个学生,如果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又肯动脑筋想问题,肯定会处在更高的“境界”中,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这大概是有悟性了。

“悟性”的得来,除了勤奋苦读之外,还要培养怀疑精神。“怀疑精神”就是多提问。“提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能够提出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是了不起的,这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有比较缜密的思维,并且对问题已有了相当的领悟。举个例子,《论语・微子》里写子路问荷葆丈人:“子见夫子乎?”丈人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答语一般都被理解为对孔子的批评,可仔细一想,老先生和子路刚一见面,怎么一开口就斥责别人的老师呢?如果他极为鄙夷孔子,又怎么会对萍水相逢的孔门弟子礼敬有加,又是杀鸡备酒,又是留宿呢?这个矛盾之处该怎么解释,我至今没找到答案,猜想可能是中间有脱漏的句子。为了找答案,我仔细读了好几种《论语》的注本,收获是很大的。

数学:夯实基础,难易相济

周芬芬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数学也许是一个令人有些畏惧的名词。有些同学也许就是因为数学不好或者不太喜欢而选择了学文科的。但是,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数学却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把数学比作是文科生的生命线,有人说数学和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名文科生的层次,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数学是难学的,它的魅力也就在于此,解答数学题是容易让人产生成就感的。每当我做出了一道难题,于是便有了一天的好心情。有时候自己想想也觉得有些可笑:只不过是做出了一道普通的数学题而已,又不是证明了什么定律,用得着那么高兴吗?但在高三那段灰色的日子里,一点点快乐都是难能可贵、值得细细品味的。而数学,则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快乐,让我的生活多了一些生气。

学习数学要在宏观上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总的来说,数学可以分为部分: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排列组合、不等式、平面向量、二项式定理以及统计。其中,尤以函数和几何较为难学,同时也是知识的重点内容。弄清楚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是最基本的功夫。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课本上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了如指掌,用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信手拈来。但是,这些知识也许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大家都忙着做一道又一道的习题,买一本又一本厚厚的习题书,哪有时间去看课本?有些同学可能会想,数学又不是政治、历史,书上的习题又大都极简单,何必看课本呢?殊不知,课本对于数学来说,也是很重要的。高考数学有20%的基础题目,只要花上一点点时间熟悉了课本的知识,拿下这些题就易如反掌;反之,如果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都含混不清,不但基础题会失分,难题也不可能做得很好。数学的逻辑性、分析性极强,是纯理性的学科,要求你的思维一定要清晰明了,因此,对于数学不是特别好的同学来说,基础知识尤为重要。

在理解了基本的概念以后,必须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才能巩固你所学到的知识,加深对概念的了解。所谓熟能生巧,数学最能体现这句话的哲理性。数学的思维、解题的技巧,只有在做题中摸索,印象才会深刻,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但不提倡题海战术,做题适量就可,习题做得太多,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最重要的是选题,选好题、选精题做。这一方面,老师的建议很值得考虑,最好买老师推荐的参考资料。做题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般而言,要先做基础题,牢固基础,然后再逐步加深难度,做一些提高性的题目。并不是做很多高难度的题目就好,但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用一定量的难题来巩固,这样才能将其牢牢掌握。做完每个题后,还要回头看一遍(尤其是难题),想想做这一题有什么收获,这样,才会收到效果。

运算也是重要环节,与方法的重要性不相上下。培养发散性思维,寻求解题的多种方法,固然重要。一些同学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能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可是计算能力却不强,考试时往往是找对了方法却算错了答案,非常可惜。因此,学习数学方法要与计算并重。一方面,要重视做题方法的训练,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注意锻炼计算能力,注重计算的精确性,而不能偏向一方。

数学考试中,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难度基本上是逐渐增大的,所以,最好按照试卷的顺序来解答(当然也有例外)。选择题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排除法、特殊值法等来选出答案。做解答题时首先要反复读题,弄清楚题意,然后再与所学的知识点相联系,搞清此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最后再根据题意列式求解。

总之,数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越学越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物理:熟悉习题 才能精通物理

李晓煦

高中物理,内容丰富。从具体的力学、光学到越来越抽象的电磁学、微观物理学,真可谓题海茫茫。有位著名的数学家说得好:“只有当一本书被读得感觉薄了时,你才真正地把知识学到了手。”同样,只有当觉得难得有一道新鲜的物理题时,你才真正可以说:我已经精通了物理。

但这种境界决不是通过“题海战术”就能达到的。相反,在题海之中,很容易迷失自我,以致每道题都在无可奈何中似曾相识。

我的意见是:找本合适的参考书f或者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定),作为本章节相关习题的入门引导(当然,这都是在弄懂了课本上的基本内容之后)。在做了这些入门的题后,就应该有了自己的“方位感”和“方向感”,好比溯流而上,寻根而上。之后,再重点做一些有代表性的中等难度题,在过程中思考透彻。特别是在一些关卡的地方,可以先和同学讨论,然后请教老师。这时用功,收获最大。这个章节的内容,就仿佛在你心中长成一棵有坚实主干的树。

这以后就可以做各种难题、易错题。做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自己思考,尤其是易错题。但仅仅这样,并不能真正地把物理学习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内化为物理学的一种“涵养”。真正懂得学物理的同学,这时都能回顾基础的理论和概念,认真地品味它们在整个章节体系中,尤其是在一些常用的重要方法中的地位和意义。这也正是熟悉习题和精通物理之间最大的差别――太多的同学忽视了这一点:一棵树不能伸展自己的根系,怎么还会有生长的后劲?

当每一章节都在心中形成一个有机生长的体系后,这片“物理丛林”也该开花了。但是能不能结果――能不能在最后关键的考试中完美地结出硕果。这还得看当时的发挥。这就不再是物理问题,而是心理问题了。所以从平时就必须注意养成百算不误的精细和严密谨慎的思维。做题之前先弄清题意,做题之后能多方验证。这都是经验之谈。此外,最好能练练精神上的“爆发力”;平时学习以轻松的心情对待,但每一次有意义的考试都把它当成一种挑战,考场上要能紧张起来。这种紧张可不是漫无头绪的紧张,而是有条不紊地抓紧时间。在绝大多数的题上能牢牢握紧一种“可靠感”,然后放心地在难题上“灵机一动”。专心的前提正是放心,或者说自信心。

于是,在精通的自信心下,高考对于你就是力争满分的挑战。

上一篇:贴近铁生,感悟人生 下一篇:暑假里我们轻舞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