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时间:2022-09-10 11:49:24

也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等。

新课标要求,通过化学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和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改变了以往只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而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观察、实验,以及自学能力。因此,实施化学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思想,把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放在首位,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引导作用,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几年的听课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对新课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环境教学下必须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发挥自己天赋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民主平等的课题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形成概念,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概念,在复习时,通过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形成系统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新教材实验增强探究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必须以实践为主题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尤为重要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进行讲解的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为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受到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如果学不好验证性实验,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应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思考,分析得到结论。这样既达到了探究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层次。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关注化学,发现化学,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要十分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教育智慧传递学科智慧,首先要将多元化教学目标的预设提到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地位,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视即时生成的目标,实现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统一。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的教学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综合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明白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从而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通过渗透环境污染的破坏性和毁灭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意识。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学中可教给学生识破骗局的方法。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等事实,使学生深刻感悟到生活中充满了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改革研究.

上一篇: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开展快乐启蒙教学 下一篇:循循善诱,把握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