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自然,讴歌生命

时间:2022-09-10 09:24:25

关注自然,讴歌生命

整体把握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作。作者将目光到平凡而普通的行道树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质朴而真挚的语言,道尽了奉献者真实而坦诚的胸襟,引发人们对人生、对生命深深的思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看作者从普通的行道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张晓风,女,祖籍江苏省徐州市,1941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笔名晓风、桑科、可叵。现任台湾阳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及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她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笃信宗教,喜爱创作,有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作品三四十种,但尤以散文最为著名,1977年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她的散文情感细腻,文字优美从容,被编者称为“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亦秀亦豪的健笔”,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

象征

是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象征的表达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美点赏读

《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自己对奉献者的赞歌,表达了对人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感悟。学习本文,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巧用第一人称,角度新颖。作者展现对奉献者的赞歌,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没有直接用热情奔放的文字来讴歌,而是另辟蹊径,以大家熟知甚至是熟视无睹的行道树来托物寄情。作品的高明之处在于,文章没有展现行道树的风姿,而是着重写其精神品质,用第一人称展现它们面对污浊,面对不重视时“依然为人类‘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展现它们发现自己工作重要时的那种“舍小家、顾大家”的满足和自豪,进而提出“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这种构思,不仅使作品给读者以真实、亲切的感受,展现作者的情怀,唤起他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更能拓展文意,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

第二,巧用象征手法,意蕴深厚。作品第二个值得关注的美点是巧用象征手法。行道树,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的景物,但作者却独具慧眼,将如此普通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深邃的思想内涵,用它们远离森林,远离伙伴,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来象征奉献者的形象,让我们透过行道树这种普通的自然景物,便能窥察默默无闻奉献者崇高的灵魂:他们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这种手法的运用,避免了俗气的讴歌,缱绻的抒情,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联系到行道树生活的境况,我们还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

第三,巧用对比手法,突出形象。作品中行道树的形象并不是孤立的,作者为突出行道树崇高的人格魅力,先将它们和同类进行对比,同伴们生活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在吸露,在玩凉凉的云;而行道树却“堕落”在双线道的马路边,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通过对比,很自然展现行道树“被绑架”的实质,赞美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接着将行道树的生活现状、生活态度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对比:城市夜晚的喧哗、热闹与他们的寂寞、苦熬相比较,突出行道树在艰难中坚守信念、奉献于人类的品质。奉献的过程是痛苦的,行道树在默默承受这煎熬中变得越发深沉,也变得幸福,这正是奉献者的精神品质的写照。另外文中还有词语的对比,如忧愁与快乐、堕落与高尚、神圣与庸俗、深沉与肤浅、痛苦与欢乐、黑夜与朝霞、喧闹与孤独、污浊与清新、忧愁与快乐等等,不仅表现了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更能发人深思,突出形象。

知识把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贪婪( ) 堕落( ) 牙龈( )

污浊( ) 烟囱( )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做出了哪些奉献?象征了什么?

3.第1自然段中说“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怎样理解“居然”一词的内涵?

4.试简要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妙处。

类文阅读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处处彰显着生命的活力,时时绽放着生命的精彩。读罢张晓风的《行道树》,我们再来品读王崇亚的《向一棵树鞠躬》。同样的树木,不同的环境,给我们怎样的生命感悟。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读后一思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王崇亚从一棵艰难成长的小榆树,想到了生命,想到了人生,也教会我们怎样从自然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张扬生命的灿烂。文中说“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想一想,文中的老人和小榆树性格有什么相似点?

考题回放

阅读《行道树》(甲文)和上面的选文(乙文),回答问题。(2011年四川省达州市试题)

1.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2)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2.仔细阅读两文,简要回答:

(1)甲文第3段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乙文第2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

(1)甲文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中说行道树既“忧愁”又“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2)乙文第7段为什么说“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4.链接

材料一: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因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答:我选第________句。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1.lán;duò;yín;zhuó;cōnɡ

2.承受了烟尘,不被了解的孤独;献出浓阴,迎接太阳,净化空气;象征甘愿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3.出乎意料,表现行道树为了事业而离开家乡、乐于奉献的精神。

4.答案参照“美点赏读”。

类文阅读

都不屈于命运,都艰难度日,具有顽强抗争的精神。

考题回放

1.(1)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文中是说行道树离开了森林来到充满烟尘的城市,生活条件、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2)“吻”是拟人手法,写露水停留时间之短,反衬榆树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2.(1)为城市充满烟尘,市民习惯于污浊,不珍惜清新空气,自己仅仅成为城市的一种装饰而悲凉。(2)榆树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3.(1)不矛盾。它忧愁的是市民早已习惯污浊,不重视环境的洁净;它快乐的是自己能忍受寂寞,迎接太阳,制造清新的空气。表现他们的奉献精神。(2)榆树生长环境极为恶劣,却能忍受苦痛,顽强生长;老人儿子病死,媳妇改嫁,独自拉扯孙子孙女,生活艰难,十八年才能翻修房屋。两者都遭遇艰难,但都能坦然面对,顽强抗争,境遇和精神极其相似,所以如此说。

4.示例:第一句: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就是神圣的事业。邓稼先从美国学成归来,放弃了优厚的生活条件,去艰苦的戈壁,无私奉献,为祖国的强大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一种幸福和深沉的表现。第二句:贝多芬盛年耳聋,遭遇了很大打击,可他同命运顽强抗争,创作了不朽的音乐作品,告诉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努力克服困难,就能逐步走向成功。

上一篇:简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下一篇:小专题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