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婉约诗词的英译

时间:2022-09-10 07:51:19

赏婉约诗词的英译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127-01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中的璀璨明珠。宋代以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开创豪放与婉约两大诗歌派别,其中婉约词派名篇辈出,以艺术之美见长,在文学界以及艺术界都格外受到关注。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以词著称于世,堪称抒写相思怀人的高手,她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凝聚笔端,用蘸着血泪的文字展示了封建社会才女的孤寂悲凉的感情世界,以及理想生活难以实现的怅惘。由于广受欢迎,婉约词翻译开始较早。许多外国译者将婉约词诗歌元素带到了自己的文化中。因此为了更好地交流,将中国诗歌译为英文非常必要。

直至今天仍有译者致力于婉约派诗歌英译。婉约词英译能否成功需要考虑其独特本质,关键取决于诗歌的精髓部分是否得以准确传达,并且译文应达到作者的预期效果,让所有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而诗歌精髓部分在于其深远的意境。意境美是其精神之所在,是情和景的完美结合而创造出的诗意空间。因此,意境在诗词的创作和鉴赏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文学评论界的核心审美概念。在中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美的传达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价值。总之,意境是诗歌中所呈现的一种审美空间,是艺术作品的客观情景和诗人主体意念的统一。而意境的载体是意象,它是构成意境美的有效手段。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诗歌创作的基础,而对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美的意境则是其目的。因此,对一首诗歌的解读往往是从意象开始。

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意象的解读也直接影响到译著的表达效果。一般而言,中国古诗词都是景中有情,情中带景;在情感表达上不如英诗直白,往往借助于其它事物来借题发挥,间接抒感,给人一种韵味无穷的朦胧感。朱光潜指出:“西诗以直白胜,中诗以婉约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许渊冲认为,“中国古诗词言外有意,英诗却是言止意穷。即中诗意胜于言,英诗意等于言。中国诗人通过描写客观世界来映射人物的主观世界,西方诗人直白地、深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换言之,中诗往往借景抒情,英诗则直抒情怀。”因此,在中诗英译中,译者需同时考虑到它们之间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积淀、思维方式和审美隋趣的不同所显现的差异。

国内李清照词英译共有22位译者。根据译者采取的不同的翻译方法,可明确地分为三类:韵体翻译法、散文体翻译法及自由体翻译法。我们以为,不论是韵体译者、散文体译者,还是自由体译者,中国译者总体上倾向于遵循“忠实性”翻译原则。我们所说的“忠实性”概念远比一般所谓的“忠实性”在外延上要宽泛得多,它主要针对忠实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作为中国译者,长期受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族感情的培养,内心都怀有一份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情结,在李清照词英译中,形成了译者的强烈的“忠实性”情结:以杨宪益为代表的自由体译诗派主张译诗忠实于李清照词内容上的传达:翁显良的散体译法强调译诗在“不违原文本旨”(即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上更注重诗歌意象和节奏的表达;以许渊冲为代表的韵体译诗派在忠实内容的基础上侧重强调译诗在诗歌韵式上的忠实追求。

文学翻译是艺术,主要表现在灵活运用译文语言,在不违原文本旨的限度内进行再创作,力求取得与原文相似的效果。既然是再创作,就要重新构思;既然原意不可违,就必须深入探索,反复揣摩:既然以趣不乖本为限,就不受原文表层结构的约束:既然要求效果近似原文,就必须因译文语言之宜,用译文语言之长,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形似的是内容,是思想感情,是境界气象;不形似的是形式,是表层结构,是文词句法。”为了更好地表达原诗的精神,译诗“押韵不押韵,分行不分行,一概无所谓。他用散体翻译过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词一首。

译诗基本能传达原诗神韵。对其散体译诗,翻译界颇多评论。李渍照词英译对比研究任何翻译批评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翻译标准来进行。否则,批评就很难做到客观性和科学性,更不用说是什么准确性和全面性了。把诗歌翻译中的“体制问题”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标准进行衡量。在讲究意象的传达方面有独到之处,在强调节奏感打破传统格律亦步亦趋的译法上有重大突破,可惜他的译作却不能形成一定的体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证。译作不看体制,是译而无体,无体就是不成体统。

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译者就如何忠实地在英译中传达李清照词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国译者在翻译李清照诗词时挟带的浓厚爱国主义情怀,怀抱弘扬民族精神和推广民族文化的一种内在责任感。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幸福力养成策略 下一篇:规范英文书写 培养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