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呵护民工子弟

时间:2022-09-10 07:21:40

用心呵护民工子弟

海宁经济开发区所在地的海昌街道,外来暂住人口占到了区域总人口的60%。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内,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不容回避。事实上,海宁全市总共3所民工子弟学校,就有两所在海昌街道。海宁市人大代表对民工子弟学校倾注了持续的关心。

初探学校:代表忧心

2006年9月,新学期刚开学,海昌街道人大工委便组织代表来到了辖区内的两所民工子弟学校――永宁学校和安宁学校进行视察。

步入安宁学校的大门,代表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挤”。教室里,课桌椅密密地挨着,孩子们伸个懒腰都怕撞着别人。“就这么点地方,只能挤一个是一个了。”校长俞本元很是无奈,“我们大部分班级学生数都在60人以上,其中3个班级甚至达到了70多人。”办公室里,10多名老师挤在20多平方米的空间,只能轮流坐桌办公。而在永宁学校,人均建筑面积更是不到1.5平方米。

据介绍,这两所学校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教学设备和体育活动设施,学生的课桌椅都是当地几所学校淘汰下来的,部分椅子甚至还是农家常用的条凳。学校没有电脑,没有图书室,学生只能在水泥洗衣板上打乒乓球……

让校长们犯难的远不止这些。由于工资、福利待遇低,工作任务又十分繁重,学校往往招不到老师,招到了也待不长。加上教师的进修、培训机会几乎为零,部分教师甚至还没有取得教学资格证书。

当得知开学报名时,由于用房紧张再也无法挤塞,竟然有160多名孩子被拒之门外时,代表们眉头紧锁。海昌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文龙恳切地对一同参加视察的王陈利代表和周国松代表说:“你们也都是市人大代表,学校既然办在你们村里,就让我们一同努力,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至少不能让孩子们因为场地问题上不了学。”

多方奔走:代表操心

说干就干。一方面,海昌街道人大工委及时将视察情况以书面形式提交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及有关部门。另一方面,王陈利和周国松两位代表,一次次地跑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筹集了90多万元投入设施改造,一门心思要把学校的硬件搞上去。

2007年2月,海宁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王文龙等11位代表联名提出了将民工子弟学校教育列入教育总体发展规划的建议。“目前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照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标准和要求相差甚远,如果没有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单靠其自身力量来实现达标办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代表们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并开出“药方”――“政府应将民工学校的开办和管理及教育发展列入全市教育总体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建议一经提出,当即得到了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被列为2007年重点督办建议之一。

在政府部门积极办理建议的同时,代表们也没闲着。他们积极联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助学活动,呼吁大家有钱出钱、有物捐物,共同帮助民工子弟学校提高办学能力。很快,一辆辆卡车载来了学校需要的体育活动器材;各界的好心人送来了一本本图书;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海宁蒙努集团董事长岳姚祥一口气捐助了20台电脑……民工子弟们终于可以和本地孩子一样打球,一样学电脑,一样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借阅图书了。

再看学校:代表放心

2007年6月,王文龙代表收到了来自海宁市教育部门的答复:非海宁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纳入了全市教育总体发展规划。

建议落实了,可悬在代表们心中的一块大石却只放下了一半,究竟民工子弟学校的问题解决到了什么程度,还需要眼见为实。

2008年9月初,海昌街道人大工委再次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民工子弟学校。

走进安宁学校大门,一座崭新的三层教育大楼矗立在眼前;原本晴天阵阵尘土、雨天潭潭泥水的烂泥场地改造成了宽阔的水泥操场……同样,在永宁学校,让代表们最为注目的是新添的10间教育用房以及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

硬件设施改善的同时,软件也有跟进。“2007年,市政府下拨了4.5万元资金及配套的4.5万元的教学设施。”永宁学校的刘火山校长一脸喜气,“海宁市教育局也专门指派市进修学校、紫薇学校等学校的名优教师来学校授课,支教结对单位双山学校也经常派老师前来指导业务……”

这一切,令代表们略感心安,但他们知道,要保证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真正获得平等的教育服务,人大的监督还任重而道远。“明年、后年、大后年,我们还要来。”王文龙代表如是说。

上一篇:情系教育 关爱民生 下一篇:吵架要有分寸 气死人须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