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教育 关爱民生

时间:2022-04-23 01:36:33

情系教育 关爱民生

2007年底的一次区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浙江省第十一届和杭州市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王莺向所在选区的杭州市上城区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和市民代表述职。会上,有市民代表这样评价王莺:无论是作为教育战线的学科带头人,还是人大代表,王莺代表始终情系教育、关爱民生。

打造第二课堂的杭州模式

当杭州市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之际,如何提升青少年的生活品质成了王莺思考研究的课题。

“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好多孩子平日里除了书本就是电视电脑,出去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是很少的。”针对这个问题,王莺认为,“我们应该探索一个好的渠道,让学生能够去感受书本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想到杭州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王莺灵感闪现:“如果能把这些结合进课程设计,开辟一个富有杭州特色的地方课程,对学生进行课外教育,相信一定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个第二课堂课程,创新的设想逐渐在王莺脑海里形成。

2008年初的杭州市人代会期间,王莺提交了关于打造“杭州模式”青少年第二课堂的建议,呼吁借助全市上下大力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契机,依托课程建设这个载体,打造一个富有杭州特色的地方课程,实施课外教育的“杭州模式”,进而提升杭州市青少年的生活品质。

“以介绍杭州城区各主要景点为教学主线,结合小学数学、小学语文、小学科学、小学英语四门主要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合成富有杭州特色的地方课程。”王莺提出,“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弘扬杭州地方文化开拓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能够填补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空白。”

建议得到了市教育部门和园文部门的高度重视,落实的举措相继推出。2008年3月,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正式拉开帷幕,全市授牌首批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71个,并向6个城区27万中小学生发放了“第二课堂活动券”。2008年春假期间,全市各中小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前往青少年宫、自然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等活动基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在让杭州的风光与文化扎根于孩子们幼小心灵的同时,也使他们在介绍杭州的景点时,除了名称,还有具体的数据、生动的典故和实用的英文,展现杭州人的文化底蕴。”王莺如是说。

从“送教下乡”到“种教下乡”

“教育的扶贫不仅需要对贫困学生的物质帮助,更需要对农村教师进行智力扶贫!”这是王莺到农村支教的切身体会。

1998年,缙云县祝强希望小学的落成典礼,是王莺参加的第一次支教活动。10年过去了,王莺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场景:老农吹着唢呐到村口迎接,村民和师生们带着求贤若渴的眼神夹道欢迎。“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眼眶不由得湿润了,我在心中对自己说,自己只有竭尽所能才能承受得起师生们对自己的那份尊重,那份爱。”王莺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江山市福和小学支教时,王莺与该校一位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靠卖菜糊口的一年级小姑娘结了对子,每年资助600元,帮助她读完小学。

为了扩大教育扶贫的受益面,王莺把常山县青石小学的两名骨干教师请到上城区小营小学,让他们跟着小营小学的骨干教师一起听课、上课。半年下来,两名农村教师的视野扩大了,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学水平提高了。回去后,全方位地促进了青石小学的教育质量。

一次次的支教经历,使得王莺对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深有感触。“从硬件上看,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还配备不足、教学条件比较落后;从软件上看,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比较传统、教学培训还比较薄弱。”同时,王莺感到,城乡学校的结对互助尚缺少制度的保障,交流上还需要改进。往往是,“城里去的师傅带农村徒弟用的是城里的办法,看上去很漂亮,但是起不了实际的作用。”

“要根本上解决教育均衡的问题,还是应从源头上入手。”王莺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一个说法叫‘种文化’,我们是否也可以把‘送教下乡’的做法变为‘种教下乡’,帮助农村学校发掘自己的经验,扎根土壤。”

在2008年的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王莺提交了关于深化浙江省中小学校城乡结对互助工作的建议,希望从制度上对此项工作给予保障,全面推进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推动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在建议中,王莺不仅对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均衡现状和农村教育实际状况进行了审视和分析,还对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做了深入的理论思考。

“教育公平不仅要关注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更要关注受教育机会的平等,给农村孩子创设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同样的,教育均衡不仅要关注硬件建设的均衡,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均衡,让农村孩子也能上好学。”王莺在人代会上的动容疾呼,令不少与会者印象深刻。

近4000字的建议,有理有据,有血有肉,严谨缜密如同一项专题调研报告,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采纳和落实。2008年,浙江省加大了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实施浙江省“领雁工程”,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正在迈出。

社会责任催生“心”的建议

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王莺把工作和生活的积累与履行代表职责紧密地结合起来。

2007年,《杭州日报》、“杭州网”组织的“经典课堂”邀请她讲授小学生应用文写作课程,王莺想到了人大代表履行职务所经常使用的应用文体――建议。

“国家兴亡,我有责任”,作为学生,一个社会的小公民,应从小树立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意识。因此,王莺设计了“心的建议”习作课,鼓励学生到生活世界中去听、去读、去感受,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关注社会,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见解,并帮助学生将建议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

“马路上,垃圾那么多,扫干净了又有了,因为有些人乱扔垃圾;每天上学,最担心的就是堵车,害得上课都要迟到;延安路的天桥上,经常有乞丐坐在路边,影响了杭州的市容市貌;白色泡沫盒污染环境,过了很多年都不会降解,我们每个人都要少用一点;还有一些低保户,家庭经济困难,我们都应该来帮助他们,这样大家都会幸福……”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打开了,报纸、杂志、电视上看到和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内容,都变成了学生建议书的有效元素。

“有写给社区居民关于自行车停放问题的,也有写给市长关于节能活动的,还有像道路扩建、市容管理、用电用水等社会问题,都被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认真的思考,写了下来。”在王莺的鼓励下,孩子们的建议稍作修改后便实时发送到了杭州市政府的“建言献策”网站。半个月后,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你的宝贵建议,我们会尽快处理!”看着网页上跳出来的这句话,每个孩子的脸上写满了兴奋,热情再一次被激发出来。一门简简单单的写作课,在王莺的演绎下,变得厚重而真实。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仅要关心教育事业,而且要把关心的触角延伸到各个方面,只要是群众关心的,都应当给予关注。”王莺提出的关于对公共交通职业司机建立心理干预和预警机制的建议、关于调整规划以减少电气化铁路给沿线居民带来负面影响等多个建议,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真办理,推动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

王莺小档案

38岁的王莺从事教育工作的生涯已有17年,从普通的小学教师,到实验小学校长,后又担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师资培训部部长,怀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忠诚,王莺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辛勤地耕耘着。有市民如是评价:“身体力行,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是王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最具体的体现。”作为一名省特级教师,她发挥自己所能、所长,送教足迹不仅遍及本区、本市、本省,甚至走进了甘肃平凉等偏远地区,不仅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帮助当地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对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得更快更好。

上一篇:为农民健康撑起保护伞 下一篇:捕捉感动 传递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