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时间:2022-09-10 06:13:05

作为九年级“学会读书”教材编排系列的组成部分,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标题鲜明地表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学会阅读时形成独特的感受。并在本单元内安排了三种不同的文体,将作家的作品与评论者的评论组合为一课,形成了独特的体例。内容和要求决定了我们学习的方式方法是有别于其他的单元的。

下面笔者就学法方面提几点的建议,希望对你们的学习有所补益。

一、 比较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可以突破编者原有的编排顺序,先读作家的作品,然后再读评论。读作家的原作,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知识的积累,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并用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再利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机会,和大家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把自己的感悟和同学们的感悟比较,看看有没有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然后再阅读评论的文章,把自己的感悟与那些文学家的评论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与同学的比较,增长自己的见识,触发自己新的灵感。通过和文学家的比较,加深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掌握评论的角度,评论文体的基本特征。

鉴于本单元文体的丰富,我们还可以将不同的文体进行比较,比较他们表达方式、内容、角度之间的不同。

二、 拓展

九年级教科书的编排,已经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新课程对方法学习的要求。课内学到的方法,要多加练习,才有效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比如我们学习了《小说家谈小说》后,可以将我们通过学习“升华来的东西”,对自己从前学过的小说来一个“回头看”,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经典的东西总是常读常新,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人生的阅历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对于文学的理解加深。之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也许是支离破碎、浮光掠影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将这些点点感悟,加以归纳整理,整合成篇,使他们系统化,在写作的过程中,将理解深化。除了对课内学过的作品进行再阅读外,还可以尝试将学到的方法用到《语文课外读本》新的小说阅读上。利用语文课外阅读小组的活动机会,和对同一篇小说有共同兴趣的同学一起,共同探讨交流。

三、 动笔

在有些学生的身上,有一种不好的学习语文的坏习惯,就是懒于动笔。总是认为,我心里明白,为什么还要写出来了。殊不知,“心中有意”和“述以为文”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学过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句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正是表明了这一点。另外有了“意”,是说出来还是写出来了?虽然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差别已不像从前那样有天壤之别,但由于符号系统的差别还是有的(一个是视觉系统,一个是听觉系统),所以表达的差异还是存在的。这一点,笔者就有切身的体会,有时头脑有了一些想法,可是想要动笔将它写出来,却又无从下手了。所以无论是从新课程对同学们的要求,还是从语文中考的性质(是一种笔试,而非面试)来看,我们平时需要多加练习的还是“书面文”的表达。在面对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时形成独特的感受时”,我们还是需要多动笔。在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的过程中,可以一边想一边写。在准备和同学们交流之前,先“述以为文”,然后再说出来。对别人提出的一些针对自己感受表达的异议或者新思路,及时地在自己的原文上进行修改。从写句子到写句群,从写句群到写段章。首先是要养成写的习惯。这样学,可能也能更好的和第六单元“读书动笔”相对接。

朱子曰:“一元而多化。”学法的形成其实和感受的形成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但有一点是根本的,那就是用学的去促进习的。如果你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想那一定是一些学习语文的好的习惯吧。

上一篇:轻拢慢捻抹复挑 下一篇:小生活 大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