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新城区产业发展探析

时间:2022-09-10 06:06:47

徐州新城区产业发展探析

摘要:开发建设徐州新城区是徐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徐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根据徐州新城区自身条件、竞争环境和社会需求等以及其动态变化,对新城区产业布局提出了框架性建议。

关键词:徐州;新城区;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徐州新城区产业定位原则

为了实现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徐州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徐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时期徐州发展的战略规划,摒弃小农经济观和行政区经济观,确立以市场为中心、区域互补、跨行政区合作的现代经济观。

1.体现徐州都市圈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客观要求。徐州新城区建设是徐州都市圈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不仅就徐州的行政区域的范围而论,而应该有劳动和工商业地域分工的观点。徐州新城区产业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协调,同时区内与区外产业应具有互补性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的联系性,从而在多赢格局中求得健康和加快发展。

2.体现徐州新城区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徐州新城区产业定位既要立足于徐州都市圈和徐州城市“双核”的分工,同时要符合徐州新城区的整体发展规划,服务于新城区的整体战略目标。

3.体现徐州城市创新和动态发展需要。城市产业所依据的资源、市场、技术、资金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城市产业定位应坚持创新和动态发展,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增强竞争优势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徐州新城区产业定位的基本思路

城市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城市产业定位应结合城市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尤其是要着眼于为城市以外的区域提供服务功能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新城区的城市产业以城市群的崛起为基础,重点确定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城市产业趋向服务化和高端化,二是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晰。充分协调与老城以及北部的坝山片区和西部的徐州高新区的产业发展,错位竞争,互补互赢,形成以生产业为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为龙头企业,以特色商贸为亮点,总部经济、房地产业和都市型加工业作为商贸物流的补充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三、徐州新城区产业发展的方向

1.加快创新科研转化模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随着徐州新城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民营经济蓬勃兴起,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的需求将不断攀升,必须建立独特的科研转化辅助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孵化器以培育企业而创造价值,以发现创业者的潜在价值,并培育企业的市场价值来实现孵化器本身的增值。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长点”成为孵化器浮华的种子,使孵化器成为“生产企业的企业”,初期建议孵化器由政府部门组建,提供建设资金,组织孵化器管理团队。

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进行新城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注重应用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抓好对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城区的科技发展具有地区丰富科教资源优势,但是从总体来看,仍面临着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外部环境的巨大竞争压力,在更深层次上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是徐州新城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主要任务。

2.发挥规划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综合作用,着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改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功能,加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商贸物流服务特色,塑造商贸物流产业形象,拓展商贸物流辐射范围。

加快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鼓励企业以资本运作、管理技术或品牌效应为纽带,以特许、加盟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经营;以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第三方、工商合一、商商合一的新型物流业态,培育物流基地,鼓励物流企业兼并和集聚,构筑物流基础平台、信息平台。加快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行业分拨型三大物流体系建设。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优化专业商品市场布局,提升档次,推动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等商贸新兴业态发展;加强商业特色街区建设,使其成为凸现徐州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窗口,打造“游憩购物天堂”。

3.协调产业园区与主城、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关系,促进城市产业优化布局。在徐州都市圈中,新城区产业园区将成为区域性的商务商贸中心。产业园区作为徐州新城的产业集聚地,应充分发挥新城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建设称为以生活业为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为龙头产业,以总部经济、房地产业和都市型加工业为补充的现代综合产业园区。以特色商务商贸为骨架,依次串联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生产服务园区、都市型加工业园区等各个功能片区,使城市功能由北向南延伸发展,在城市结构的衍生发展脉络上与新区起步区一脉相承。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东陇海产业带重要的生产基地。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新型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新城区教育科技园的优势,建立产学研的合作关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工业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和谐统一,力争创造徐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为城市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新城区居住,就业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悦等,著.产业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述英,等.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3]许新三.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和产业升级[M].浙江社会科学,2001(02).

作者简介:王浩(1975-),男,经济师,硕士,从事区域经济方向的研究。

上一篇:基于Web的中药材电子商务综合平台设计 下一篇:浅谈“温州经济模式”之民间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