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拾起缺失的“诚信”

时间:2022-09-10 05:27:19

企业如何拾起缺失的“诚信”

【摘 要】本文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原理,密切联系实际,分析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诸多原因,并就企业失信问题,提出解决相关对策。

【关键词】诚信建设;法制化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煤矿、工程质量等安全事故,反应了当前企业诚信严重缺失,我国每年因企业失信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企业失信问题已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因素。深刻分析我国企业诚信缺失根源,并提出对策遏制企业失信行为,对提高整个社会诚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法则,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传统体现个人情感的道德诚信在物质利益面前受到很大的冲击,加上我国现行法制不健全,企业诚信问题在社会的转型期在所难免。

好的企业信誉对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当前企业信用问题严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诚信缺失导致国内需求不足,出口商品特别是优质商品的声誉受损,还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降低,也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社会和谐。企业诚信问题已不是企业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所以加强企业的诚信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造成企业失信的原因有很多。从实践方面来看,企业伦理文化建设滞后,企业伦理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中积淀起来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内在价值理念,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形象,诚信文化无疑是企业伦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然而,多数企业在企业伦理文化认识上存在偏差,高层管理对部分非道德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把非道德行为归因于社会环境,忽视伦理文化的重要性,企业伦理意识严重不足。

从制度层面来看,有关诚信建设的法制不健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法制是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的,健全的法制体系既是实现诚信的前提和基础,又为诚信规范的确立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虽然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仍显滞后。法制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从观念层面来看,管理者诚信意识淡薄,马克斯·韦伯认为:“尽管由新教伦理创造的资本主义精神和道德力量哺育了近代经济人(现代化企业),但经济人的成长仍需道德的支持。”这是在强调对财富的追求要合乎道德理性,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一个意思。而社会转型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促使企业更加关注经济价值,忽略社会利益。在处理公众利益和自我利益、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方面,很容易走向极端,价值观念扭曲的诱导企业诚信水平严重下降。企业失信主要是个体与整体不协调、思想与行动不协调。不少企业想加强自己的信用,但因害怕实践诚信反而受到损害,或局限于诚信实践资金投入、手段的匮乏,或等待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使得诚信理念仅停留在思想上,未有行动。

因此,让企业重拾诚信,更大程度地维护消费者乃至社会的利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干预企业内部诚信建设没有必要,企业诚信建设关键还是企业必须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行动。加强企业诚信可以首先从企业内部的伦理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着手,但这对企业诚信加强来说,如道德的自我约束一样,由企业自身的自觉意识决定。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自由竞争的经济形态,企业伦理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企业管理自身应当解决的问题,这一部分自然应当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决定。企业可以通过自身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奖惩机制来提高诚信度,从而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建设企业诚信还必须在诚信的法制化上下功夫。首先,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对整个社会信用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提高企业诚信就首先要求把政府的所有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以提升政府的诚信度。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规范具体行政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制。其次,完善产权制度是诚信建设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清晰的产权是诚信的基础,也是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当前国企产权不清,责任主体不明,企业没有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些对国企诚信的塑造极为不利。因此必须更加深入的推进国企改革,做到权责主体明确。再次,完善新闻媒体监督制度至关重要,在对企业市场行为的众多监督主体当中,新闻媒体监督处于核心地位。新闻具有传播快,影响力广的特点,对企业的失信行为曝光力度最强。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新闻媒体的自由度有关。以媒体为核心的市场监督机制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有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失信的行为不是监督机关发现,而是首先由媒体曝光的。完善新闻媒体监督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利可以更好的发挥监督作用。最后,平等竞争的市场法律环境必不可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之上,自由竞争是实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前提,这样才能保持市场持久的活力。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竞争到最后就只能是信誉的竞争。企业只有积累了大量的信誉资本,才能最终赢得市场。为此,必须完善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和反垄断制度,确保入市企业都是平等而且都处在竞争当中,使企业诚信的自我提升成为一种必要。

参考文献:

[1]潘东旭,周德群.现代企业诚信论: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林毅夫.市场经济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秦月(1991—),女,河南信阳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上一篇: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