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芬兰玻璃工艺与设计

时间:2022-09-10 04:16:18

漫谈芬兰玻璃工艺与设计

[摘 要]本文以芬兰近现代玻璃工艺发展势态为启示,以年代推进为轴线,分析了芬兰自二十世纪以来数位玻璃工艺大师各具特色又异中存同的创作风格,从地理、历史、人文等角度剖析其中“冷暖双面”风貌的由来与发展演变,并由大师名作中提取芬兰近现代玻璃工艺取得非凡成就的成因,以此借鉴,为本土玻璃工艺与设计的合理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芬兰 玻璃设计 玻璃工艺

芬兰,三分之一领土位于极圈内的国家。冰雪寒冷,冬夜漫长,森林辽阔,千湖之国的自然风情强烈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也促使他们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设计面貌:自然的冷与人性的暖糅合共生,冷暖兼容。“所有钟情于北欧设计制品的消费者,无不为其柔和、简约、充满人情味的设计所打动”[1],而一特色在芬兰的玻璃工艺上体现得最为淋漓。

芬兰的玻璃工艺能如此异彩纷呈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广人稀的疆域、暗夜绵长的寒冬使得人们更加渴望温暖与光明,“家”的概念由此凸显,日常设计往往富有人性温情。寒冬暗夜之中照明取暖必不可少,因此芬兰的烛台与灯具的种类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一方面,玻璃剔透晶莹的质地让设计师们可以从冰天雪地中大量获取灵感,使产品具有冰雪“冷”的特质;另一方面,家居温情与照明取暖的需求则使得产品顺其自然拥有了“暖”的属性,从而形成“冷暖双面”的设计风貌。玻璃最早、最广泛的应用莫过于照明,这种冷暖兼容的基调也最容易在烛台与灯具中确立,这多多少少会感染着其他玻璃制品的风格特征。而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芬兰人的民族性格相对内敛,温和而不过分热情,这使得他们的设计具有相当的亲和力和含蓄凝练的语意,很少以激情的形制博取视觉上的冲击与好感。体现在玻璃工艺上的则是温情脉脉,澄澈凝练。

从20世纪初叶芬兰的玻璃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顺应现代设计的潮流涌现出众多名家。发展至今,大致有3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经典时期”、20世纪50-70年代的“黄金时期”以及80-90年展至今的“中生繁华时期”。

一、经典时期-有机主义的兴起

芬兰战后设计的英雄,卡伊・弗兰克,对芬兰设计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界定了现代陶瓷与玻璃设计的语汇,那些革命性的设计理念深刻影响了芬兰的战后设计业。其实用性设计如花瓶、玻璃杯如今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用品,在当时却是开创性的,他所树立的典雅风格在芬兰设计中生生不息。另一位先锋设计师――贡内尔・尼曼,“她以简单的切割和喷沙工艺装饰,并利用叠加模具,创作出一种文雅的、诗化的艺术作品”[2]。

与之齐名的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则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位天才设计师。其作品具有明显的自然元素,体现出强烈的有机设计语意。1936年,同名花瓶“Aalto”问世,见图1。Aalto出自芬兰语,意为“波浪”,这只花瓶的波浪曲线与这个名字完全契合。虽然人们从它的名字与轮廓上猜测设计的灵感是源于千湖之国的水泽湖泊,事实上它最初的造型是由特殊的制作过程所造就的。

Aalto花瓶突破了以往瓶子的概念,形式不受规则拘束,低调而富有张力。它的象征性和不一般的时代意义让人们对这只花瓶具有更为热切的情感。时至如今,Aalto花瓶仍然是伊塔拉(Iittala)公司每年的热销商品,历久弥新,以之为母本的诸如果盘、烛台甚至鼠标垫等不同类型的“Aalto产品”也不断涌现。一只花瓶,展现出如此蓬勃的生命力,足以在设计史上璀璨流芳,而芬兰的玻璃工艺也随之渐放华彩。

二、黄金时期-多样化审美

20世纪50-70年代是芬兰玻璃工艺发展得甚为繁盛的时期,著名设计师纷纷涌现,塔皮奥・维尔卡拉、蒂莫・萨尔帕内瓦、奥伊瓦・托伊卡就是最为突出的几位,他们曾先后为芬兰著名设计品牌Iittala工作,风格各异。

塔皮奥・维尔卡拉自1946年开始为Iittala创作了400余件玻璃艺术作品和玻璃制品系列,开创了Iittala风格先河。他善于观察,善于从大自然中捕捉到各种精妙灵感,并用那双无所不能的巧手将自然的精灵化为剔透的作品。由于学习过装饰雕刻,维尔卡拉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雕刻艺术感。他的同名系列于1954年在米兰三年展获奖后便成为了芬兰设计的重要代表作,而1968年为芬兰航空头等舱设计的Ultima Thule系列,见图2。灵感取自冰雪晶露却有一种质朴的雕琢感,亦是Iittala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其他著名作品如Kalvolan Kanto树桩花瓶、Kantarelli花瓶等等皆是设计与技艺的完美结晶。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触到芬兰的自然风情,有冰雪极光,有林木湖泊,甚至还有北国特有的“坎特雷菇”――将自然的精华凝成如此诗意的艺术品,我们无法不惊叹塔皮奥・维尔卡拉的一双魔术巧手。

蒂莫・萨尔帕内瓦,芬兰设计界不知疲倦的多产明星,善于把日常生活点化成艺术,用设计为阴霾忧郁的生活带来希望。他认为,玻璃是创造空间的材料,最适合用来表现光线。而他的作品就仿佛是从覆盖海面的冰层下散出的光,又或者是森林树尖上跳跃的晨光星芒。Tsaikka,又名“幸福时光对杯”,见图3,是蒂莫・萨尔帕内瓦巅峰之作,艺术与实用双轨并行是他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晶莹细腻的无铅玻璃与民族风情的金属底座完美契合,8字形的把手便于持握且防止烫手,金属杯座略低于杯底,巧妙的细节可以防止烫坏桌面,体现出设计师不动声色的人性关怀。除了以实用性为主打的Tsaikka对杯,蒂莫・萨尔帕内瓦还有诸如Lancet(1952)、Claritas (1984)等诗意洗练的玻璃艺术名作,折射出芬兰人内敛含蓄而又诗意温情的性格。

与上文所述的几位设计师不同,奥伊瓦・托伊卡偏向从古迹、民间艺术和异国文化中寻求灵感,作品生动戏谑,极具独创个性。托伊卡的成功亦是基于艺术设计与玻璃吹制工艺的完美结合,而他更热衷于色彩的大胆尝试,色泽绚丽的作品让他看起来更像是玻璃王国的艺术家。他为人称道的传奇始于1971年第一只玻璃鸟问世,至今,他每年都推出新的玻璃鸟作品,见图4。他以高超的工艺将自然精魂注入到造型凝练的作品中,用浓艳多变的色彩赋予它们灵动的气息,这些艺术品让奥伊瓦・托伊卡拥有最独特的设计标签:一个玻璃世界里鸟的王国。

三、中生繁华时期-新锐与跨界

八九十年展至今的中生繁华时期更为成熟与多元,新生代的设计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乐于发展新锐的个人风采,更乐于不断开拓与挑战。

被称为新生代“芬兰设计英雄”的哈尔・考斯基宁,以一只“冻”在冰砖里的“冰砖灯”风靡各大设计奖与设计展,其简约而不简单设计灵感与制作工艺为他奠定了设计界的国际地位。哈尔考斯基宁为Iittala和Unique公司设计了大量的玻璃产品,尤以烛台和灯光设计出彩,同时还有许多家具与日常用品设计。此外他还十分热衷于跨界设计以此不断拓宽自己的设计领域。

如今正热的女设计师阿努・潘提能则是另一位新生代代表,精于琉璃工艺,注重设计的独特性与功能性,受异域文化较深,作品个性分明。还有设计师安多能,作品追求形制与实用的统一,风格灵动。

四、结语

芬兰设计发展得如此成就非凡与国家政策有很大关系。没有资源、没有工业、没有技术的情况下战后复兴靠的就是设计,政府的支持使得设计师在芬兰享有很高的地位并受到尊重。而悠久的工艺美术传统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设计师在一个相当理想的学习环境下成长起来,加上闲适纯粹的生活环境,芬兰几乎人人皆设计,无处不设计了。

在玻璃设计上,除了以上条件,促使芬兰玻璃设计出类拔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芬兰的设计师相当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它们的设计师往往就是制作者。他们会用不断的实践和试验来锤炼出新的作品,对技术的追求与对设计灵感的追其同样重要,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在设计师的双手中完美结合。这是芬兰设计师的成功原因,也是芬兰设计成功的原因。反观国内,玻璃工艺渊源千年,乾隆年间成就辉煌,及至现代却气象难足。地大物博,历史深厚,我们与芬兰有太大的不同,但这些也理应为我们自成一格的基石,却迟迟没有爆发出华章异彩。也许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传承的模式:如今国内进行工艺美术工作有两方不同的“团体”,一者为传统工艺代代师徒传承而来,一者为现代教育体系中院校培养而来。而这中间工艺美术的技法与现代设计的灵感显而易见不怎么合拍,这使得传统的、民族的发展迟缓,固步于技而没有很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而现代的、进步的徒有灵感,拙于工艺而使得灵感不能化为现实也就不能在锤炼中真正进步。

因此,我们的设计师需要摆正观念,勤于思,精于技,不仅是灵感要创新,技术同样要革新,绽放属于我们的独特风华、溢彩华章。

参考文献

[1]刘晴.从北欧设计透视情感化设计在日用产品中的体现[J].包装工程,2011(32):20,94.

[2] 张鹏程.斯堪的纳维亚玻璃生产的发展[J].装饰,2004.10:62.

本文系湖南工业大学教学新秀专项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C08

上一篇:雕塑语意的认知构建研究 下一篇:极限影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