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任务驱动,课外项目带动”

时间:2022-09-10 03:41:51

“课内任务驱动,课外项目带动”

摘 要: 针对《食品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内任务驱动,课外项目带动”的教学改革理念。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模式的构建、以科研课题为载体的课外项目带动模式构建及实习实训基地完善等方面着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预期项目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能够带动《食品分析》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任务驱动 项目带动 《食品分析》 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随着高校的扩招,招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每每攀升,已连续多年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深究其根,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加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性人才。

1.研究背景

《食品分析》是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能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素质,除了在课堂上获得坚实理论基础之外,课外实践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目前该课程教学及学习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该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重视,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气氛沉闷;教材内容很难跟上知识快速更新的脚步,学生思维局限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②学生缺乏科研意识,创新能力不足。在目前的培养体系下,大多数学生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仅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接收和深化,缺乏科研实践的意识和氛围,能够积极参与科研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只占很少一部分,且参与过程中科研态度不够严谨,成果甚微,这样的结果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③在科研管理上重教师、轻学生,学生科研经费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笔者具有多年食品分析课程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食品科学专业高等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食品分析》课程为例,提出“课内任务驱动,课外项目带动”的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2.主要研究内容

2.1《食品分析》课内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理论教学效果是评价课程教学体系的基本手段,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课内任务驱动,即在课内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模式提高接受知识的趣味性,通过课堂作业、课堂提问得分制度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该教学法是一种 “以能力为本”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特色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用脑、用心、用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完成了角色的对调,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实施者、参与者,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不再单纯地从教师的授课中获取知识,而是从亲身参与的行为(实验、实践)中自觉地获取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自我总结和客观评价,从而转化为学习和再学习的动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教学法的这些特点,特别适合于《食品分析》教学实践。该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检测方法、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等单调的知识点,如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能引导学生在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复习、边思考、边引入新知识的方式,同时在学习中融入一些学科发展动态、企业文化及教师自身科研经历等方面的知识,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组织手段上,不局限于传统的教授,而是结合课堂内容应用一些提问、讨论甚至辩论等教学方法。总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能贯穿于该课程教学中,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2.2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实现理论体系的强化和升华。

《食品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仅仅通过该课程32学时的实验课时,学生很难把握课程的精髓。因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及实践机是食品科学学科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近五年来,在学校的支持和学院的努力下,我院科研平台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与此同时,我院教师积极进行课题申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校级课题申报上硕果累累,我院整体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提出的“课外项目带动”模式要求以院、系、专业方向为基础,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拟组建多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与综合运用能力的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开展科研活动,支持学生进行自我设计、促进个性发展。实施过程中,可以我校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挑战杯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通过此类项目的申报及实施,学生在资料查阅、申报书撰写、实验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项目管理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为今后更高层次的课题执行及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此外,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师生之间学术交流的平台,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科研方法与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的处世之道。

2.3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训练基地,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工科院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要培养该专业综合性人才,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组织学生真正下企业,通过参观学习甚至是一定时间的生产实践。目前,我院已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连续多年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生产实习,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近几年我院与兵团很多食品企业构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联合企业进行了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研究。

如果能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与该专业紧密相关的校外创新基地,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保障,使理论与实践得到较好的衔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最好能够联系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提供学生学习、培训的机会,对我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将是锦上添花。借此机会,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企业生产,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在工作经验、企业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积累,并对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3.成果与成效

该教学改革的设想及实践以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目前已在食品学院2013级学生中得以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课内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新的教学模式明显调动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反馈较好。在“课外项目带动”模式实践中,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3级学生中已有65%的学生参与各类科学研究,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参与科研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巩固课堂理论,而且对科研课题的申报、立意及科研执行有了一定的认识。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预计在我院2014级、2015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中持续开展,对《食品分析》及其相关课程如《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贮藏及加工》、《食品生物化学》等的教学改革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期望对我院乃至我校相关及相似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辐射和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新爱.关于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9:85-87.

[2]徐聃.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林区教学,2008,7:16-17.

[3]易翠平,程云辉,刘瑞兴,等. 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6:76-78.

[4]李雯昕,蒋玉梅.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6:17-18.

[5]方蕾,赵全,卞春,等.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5:58-60.

[6]陶永霞,黄文书,冯作山. 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08:99-100.

[7]王永华. 食品分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项目支撑: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石河子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上一篇:基于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如何提升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