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政治课堂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时间:2022-09-10 01:42:46

浅谈初中政治课堂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集想象和创造于一体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关键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好的课堂应该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都必须通过主体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会“燃情”,要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中。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让学生们的情绪悄悄被点燃。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凭借自已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通过自已的摸索去发现,教师将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的探究的时空,让他们有更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理解教学内容,及时提出相关问题或质疑,师生共同探究。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了,思维活跃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力、想像力和创造意识表现出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体现了。

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二政治课中,我在讲财产继承权时,我设计一个关于有争议财产继承的案例,让一组学生表演案例,其他学生从中挑出谁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谁是第二顺序继承人,谁有继承权,谁没有继承权,在活动中让学生们学以致用,让他们的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碰撞,效果特别好。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三、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地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四、在学生提问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地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已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常常只注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而不见学生提出问题,它造成了学生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信赖倾向,无形中抵制或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为师生之间的交流预设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也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交流的流畅。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从而使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得到整合。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提问紧扣教学目的,选择难易适度的问题,这样一来调动学生潜在的心智水平,二来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探究活动。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对学生作出“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那样,就会远离新课程,回到“一言堂”的老路上去。我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何茜.论综合实践活动课地组织与实施.基础教育,2006,(01):47-49.

[2]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论.课程?教材?教法,2006,(8):8-12.

[3]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从“文本”走向“生本”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