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诗情 第9期

时间:2022-09-10 11:18:24

引言

故乡对每个人来说,总是难以忘怀的;而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更是他永远的歌吟。在中外诗歌史上,写故乡、忆故乡的诗俯拾皆是,诗人们饱蘸浓墨,尽情挥洒炽烈的思乡之情。比如席慕容曾深情地咏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里遴选了6首诗(包括歌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细腻真实地表达了作者丝丝缕缕的故乡诗情。其主题虽然相似,但抒情方式各有特点(如卞之琳的《尺八》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诗作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鉴赏时要注意比较。

阅读这组具有代表性的抒情诗,还要抓住诗歌的特点――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想象。像《尺八》以古乐器“尺八”为切入点传达思乡的凄楚与悲哀,《游子谣》紧扣游子情感的巧妙构思,《醉汉》中富有震撼力的意象等,都值得反复回味。

佳作在线

尺八

卞之琳

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支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支凄凉的竹

品评……

卞之琳是一个沉思人生哲理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诗人,他既注重从广泛的人生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诗作以普遍性的哲理象征意蕴,同时也把触角伸向复杂深广的文化历史现象,力图透视古今中外文化历史现象的发展流变、兴衰更替的轨迹及其难以言说的规律、复杂的多重因果关系,从而使他的诗作富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关于这后一点,《尺八》一诗比较典型。

《尺八》作于1935年,曾被誉为卞之琳成熟期的最佳作。所谓“尺八”是一种古管乐器,亦称“萧管”,相传产于印度,至迟在隋唐间已传入中国,成为汉民族常见的乐器。但到宋以后已失传不用,约在七八世纪时传入日本,现在仍流行于日本,称“晋化尺八”。可以说,一支小小的尺八象征性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机运的流转、兴替。1935年春,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军事入侵之际,卞之琳因事客居日本。五月的一个夜里,他听到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古乐器尺八吹奏出犹有唐音遗韵的曲调,感到这“单纯的尺八像一条钥匙”,无意中为自己“开启了一个忘却的故乡”;又仿佛是一个文化的“象征”物,一面“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卞之琳《沧桑集・尺八夜》),引起作者对人类文化流传变迁和民族盛衰兴替的深深思索,不久,遂构思创作了《尺八》这首具有象征意蕴的抒情诗。

游子谣

戴望舒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

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

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甜蜜的家园,

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品评……

全诗以游子的情感构成往复不已的循环: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种循环,从而细微地展现出游子的内心世界:他既有坚强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情绪波澜。

诗作第一节写游子乡愁的触发:海上微风乍起,碧海像一朵“青色的蔷薇”。游子触景生情,想起了家园。第二节以三个排比句表现家园的衰颓冷落,游子的家园变成了“蜘蛛的家”、“薜荔的家”、“鸟雀的家”,从一系列对比中透出深深的叹惋。第四节“比蔷薇更清丽”的形容,有意与引起乡愁的海上蔷薇相比较、相对应,表示“旅伴”有可能转移、消融游子的乡愁。而最后一节以“旅伴”为“家园”,说明乡愁并未因“旅伴”而消除。

・故・乡・诗・情・

请你思考

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般诗人写舟子,很可能写成一个劈波斩浪的弄潮儿形象,戴望舒却突出了“沉浮在鲸鱼海蟒间”的舟子作为“游子”的侧面,着重写他的乡愁。

B.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并非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而是游子的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体现其坚强的意志。

C.末句是游子内心的独白:“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唔”,表示他经过沉吟后的感受,与前面无可奈何的是相似的,乡愁又深一层。

D.这首诗发表时戴望舒正处在苦闷彷徨中:一方面他继续坚持人生探求,另一方面又有着无法摆脱的茫然若失、怅惘疲惫的情绪。这些复杂的情怀,在这首诗中便有所流露。

【提示:应选C项。“唔”,表示他经过沉吟后下定了挣脱乡愁、面对现实的决心,较之前面无可奈何的,又前进了一步。】

上一篇:生命与生命相爱 下一篇:看,丝瓜沿竿而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