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限制因素探析

时间:2022-09-10 07:52:39

云南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限制因素探析

摘 要: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落后、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云南农村地区,成人非学历教育将起到补偿的作用。但云南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一体多元”民族格局等省情对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关键词:农村 成人非学历教育 限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开展形式包括农村扫盲、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业广播学校、以及由政府牵头的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职业技术学校牵头的形式、企业主导的培训及受国际资助的农民田间学校等。随着“三农”问题日益受到中央政府重视,由农业部、财政部、共青团团中央等牵头的农民培训项目(“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分别以农业创业、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卫生保健、城市生活等为培训内容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农村居民进行培训,成为当前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重要形式。按照中央部署,2012年云南省仅“阳光工程”安排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10.18万人,补助资金4000万元。乘此东风,最近几年云南农村地区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迅速,取得的成绩引人注目。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云南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也遇到了发展瓶颈。

一、云南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概述

云南省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发展难题之一是培训补贴较少,阻碍农民参与培训。《云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17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61元,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5.6%,农民人均文教消费仅200多元,目前的补贴水平太低,不能起到鼓励农民参与培训的作用。如2012年云南“阳光工程”对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参与者,人均补助标准600元;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参与者,人均补助标准100元。补贴水平与参与培训的成本相比,对于农民而言,虽有参与培训的意愿也只能望而却步。此外,成人学习存在需求导向、自我导向的特征,但政府补助开展的培训内容不一定符合农民学习需要。个人按各自需求进行学习,又无法完全负担学习成本。

问题之二,开展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由客观或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这种不合理现象在教学点分布格局上表现为:教学点设置远离农村,贫困县教学点少。如2008年云南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所在54个县(区)中,其中只有23个县(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而全省贫困县总数为73个,有培训基地的贫困县不足三分之一。而且这54个县中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一般是设在县城的农广校、职业技术学校、驾驶培训学校等,培训农民的机构远离农村,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无形中已存在,偏远山区农民参与培训往往要比城郊农民付出更大的代价。这种不合理体现在培训对象上表现为:参与培训的农民一般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青壮年农民。如“阳光工程”之创业培训就要求参与者具有创业基础。虽然这样的门槛设置有利于保障培训效率和效果,但这样一来就排除了农村弱势群体参与培训(云南省农业从业人员中未上过学的人员占15.27%,小学学历者占56.35%)①。总之,云南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越是贫困县份,发展程度越低;越是贫困人群,更容易被排除在外的恶性循环。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原因,又有人为的原因。

二、 云南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存在问题诱因分析

(一) 地理环境对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的限制

云南属于高原山区省份,全省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就的10%,大面积区域高低参差,但在一定范围内又有高原面。全省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着地势分别向东、向东南、向南流淌。全省地形山地占84%,高原、丘陵占10%,坝子(盆地)占6%。全省128个县(县级市、区)中4个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70~79.9%,13个县山区面积占80~89.9%,9个县山区面积占90~95%,其余的县均在95%以上,有18个县99%以上都是山区。这样的地形对云南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云南多山高原、山高谷深的复杂地理环境导致农村居民点分布散落、交通不便,从而间接限制了我省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发展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必须考虑到培训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开展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器材设备、实训基地,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政府目前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招标的形式(能否提供食宿为参与竞标的资格之一),将各种培训任务发包到辖区内的乡镇成人技校、农广校、职业技术学校、各种培训公司,政府则只发挥监管的作用。这样的解决方案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最大的弊端就是造成教学点远离受教育对象。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教学点距农村居民点较远,貌似是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实则不然。

事实上,这种距离实际已经限制教学点覆盖面、限制招生信息的传播范围,增加了农民参与培训时的交通、通讯成本,成本的增加必然降低参与教育培训的意愿(2010年全省农民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人均仅为337.9元②)。已有实证研究表明,不方便、没时间、到乡镇、县城参与培训成本高已成为影响我省农民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③。成人非学历教育已经成为扶贫开发常用的方法之一,但云南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大部分处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在县城、乡镇开展集中培训不利于边远地区农民的参与。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一般发展较落后,他们一般居住在半山区、高山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教学点的这种分布不利于少数民族的参与(云南还有10%乡镇未通油路,2%建制村未通公路④)。

复杂地形还造成云南省人均耕地较少(人均耕地仅为1.018亩),从而间接影响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黄宗智先生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论述了因为人口压力及缺乏转移剩余劳动力之途径而导致的农业“过密化”(即投入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增长方式,使得长江三角洲的乡村基本上处在仅敷糊口的水平线上的观点。确实,在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下,每户农村居民被分配到的耕地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耕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已不能提高有限耕地的产出。舒尔茨、林毅夫等学者认为农民同样是理性的,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同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并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生产经营方案和分配家庭有限的资源。目前,农民参与培训的首要目的就是增加收入⑤,对他们而言参与培训是家庭有限资源的一次重要分配。在现有的农村生产条件下,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农民已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上投入更多。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资金投入的预期使得农民对关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培训实用性、实际价值产生质疑,从而降低农民参与该类培训的意愿。因而,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重心应该倾斜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上,但云南的经济发展程度、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接纳产业又限制了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二)云南经济发展情况对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的限制

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在培训技术技能、引导劳动力转移中将发挥到重要作用。但是,云南省目前经济发展情况、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限制了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挥这种重要作用。因为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还是在省内,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由欠发达地区流向省内、市内、县内较发达地区的特点,因而云南省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类型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内容和发展规模。从宏观上看,2012年云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构16.0:42.9:41.1,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数量能力增强。即使总体产业结构趋近现代化社会,但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烟草产业、旅游业、能源产业(以前是电力产业,后改为能源产业)、生物产业、矿产业都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吸纳劳动力数量有限。而且其中大多企业为国企,对学历、技术要求较高,加上国企垄断地位导致员工福利待遇较好,求职应聘者较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不可能。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参与五大支柱产业中只有低端、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可能性。建筑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仍然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就业岗位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大多为体力型工作,就业层次偏低,不参加培训也可胜任工作。这样的就业环境限制着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开展。

(三)“多元一体格”局限制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

“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从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在云南彰显无遗。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总体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散居于其他民族之间。一些民族则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则散居于城镇,以村寨聚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25个少数民族中有23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其中,有的民族还有几种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少数民族世代在云南繁衍生活,已经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虽历史悠久,由于受自然条件、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大部分少数民族深陷贫困问题中(云南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大部分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财政收入主要靠上级补贴,教育经费捉襟见肘,仅够维持基础教育实施。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在基础教育领域,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率高、升学率低。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民族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差异等因素的差异性限制着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在民族生态环境方面,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山区、半山区,交通不便、信息封闭、教育人力、物力、财力较难进入,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辐射仍有盲区。在民族文化方面,23个少数民族有各自的语言,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而如今的教育一般实行双语教学或以汉语教学,教材也大多以汉字编写,缺少本土课程。这无疑会存在交流沟通的困难,少数民族成人学习难度会增加。加之现在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最大特征是短、平、快,这将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较低的效果和质量将严重影响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在地区中的形象,阻碍非学历教育的推广。在民族心理差异方面,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行为态度、价值观和文化经验等各个方面。民族心理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少数民族学员参与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过程中出现各种认知、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可能造成理解困难从而降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云南省128个县(县级市、区)级行政单位中有73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工作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任重而道远。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根本上还得解决贫困人口的能力贫困、知识文化贫困。只有解决能力贫困、知识文化贫困,才是造血式扶贫,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教育是培养人力资本,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固然重要,必须重点发展,但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对于由于各种原因离开正规学校教育的成人而言意义深远。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必须发展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扩大其覆盖面、提升教育培训质量。通过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以及从事非农产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实现各个民族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 王军主编.《教育民族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 云南省情编委会.《云南省情》[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3]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4] 李青彦、李开芬.《云南农民教育培训现状与对策》[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

[5] 云南省统计局信息公开网.《云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2010年云南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活消费稳步提高》[EB/01].http:///tjjxxgk_model/newslist.2011/01/21.

[6] 云南省统计局信息公开网.《“云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十一・五”云南农村经济发展成就》[EB/01].http:///tjjxxgk_model/newslist.2011/01/21.

[7] 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2012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EB/01].2012/12//news.2012/11/07.

注解

① 数据来源:《 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② 数据来源:《云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2010年云南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活消费稳步提高》

③ 参见:李青彦、李开芬.《云南农民教育培训现状与对策》[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

④ 数据来源:《“云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十一・五”云南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⑤ 参见:李青彦、李开芬.《云南农民教育培训现状与对策》[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

上一篇: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下一篇:仁怀方言重叠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