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强化高中历史教师课程领导实际效能的策略

时间:2022-09-10 07:43:53

摭谈强化高中历史教师课程领导实际效能的策略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推动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学校课程的发展。面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缺失,要提高教师课程领导实际效能,就需要从“意识”“权力”“能力”三个角度寻找相关有效的策略,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在课程领导时“想做”“能做”和“会做”。

关键词:课程领导;课程改革;实际效能

一、教师课程领导的内涵

“课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跑道”,意味着“学习者学习的路线”。至于对“领导”的理解,课程领导不是两者简单相加和堆砌,而是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教师课程领导是指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以自身的课程和领导能力,在规划学校课程的过程中,秉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宗旨,带领教师群体参与课程开发等课程环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历史教师课程领导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师自身角色定位模糊

很多教师不明确“课程领导”这一概念,日常教学中教师主动参与课程领导的意识淡薄。有些教师就算知道了“课程领导”这个名词,也仅仅停留在理解阶段,对其基本概念不了解,甚至不想了解,只觉得这是想多写科研文章的人该去关心的问题。

2.历史教师游离于学校文化氛围之外

教师之间是有交流的,教师的研讨文化也正在有序形成,但教师之间的交流仍主要停留在本学科组内的同侪交流。教师文化存在一定的封闭性。教师课程领导者要重塑合作型教师文化,必然会面临重重的困难。

三、高中历史教师课程领导高效落实的策略

1.增强历史教师课程领导意识的策略

(1)历史教师自我调整角色定位,强化课程领导的主体动机

教师课程领导绝不是教师和课程领导名词的简单结合,只有那些愿意参与课程领导工作并为之不断付出的教师才能成为真正的课程领导者。教师应加强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最终在课程实践中强化参与的主观愿望,让自身的专业和意识结合,在领导者的角色体验中产生课程领导的效益。

(2)历史教师参与构造学校愿景,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有益的教师文化是顺利推进教师课程领导的“保鲜剂”。很难想象在一个封闭、压抑的文化氛围中能产生正常的课程领导成果。课程领导需要和谐、合作的教师文化。个人在教师团体中能找到归属感,彼此之间不再戴着面具,团体给予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支持,让教师成员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常态化。

(3)学校健全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内驱力

普通中学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要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过程研究,关注对教师科研水平的考核,并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对各个学科教师要一视同仁,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刀切”;必须让教师本人参与评价环节,成为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强化教师自身的责任感和满足感。

2.强化历史教师课程领导权力的策略

(1)校长分权领导,为教师赋权增能

校长必须转变观念,强化教师课程领导者的存在。课程领导不再是校长一个人的职责,校长要更新观念,改变自上而下的授权领导。而实行分权领导,就是要把课程权力分给教师等相关人员,和教师形成课程领导的共同体。

(2)成立课程发展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

课程发展委员会可以整合学校相关部门人员(一线学科教师代表、课程专家、年级负责人、学术部和教学部相关人员),主要负责包括校本课程开发在内的课程方面的事务的统筹安排,采用协商一致的运行方式,形成平等开放的模式。作为主体的教师在机构中负责运转的维护,权利和义务并存。委员会在增强课程领导效能、课程领导水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提升历史教师课程领导能力的策略

(1)学校培训:有学科侧重的校本栽培

学校的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发展极为有效的外在途径和方法。通过示范课展示,在指导性观摩中利用讨论激发教师课程领导的“火花”,定期的教研活动也是提高教师课程领导能力的一个有效校本途径。

(2)教师自觉钻研:强化理论根基和实践探索

教师通过文献阅读,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课程领导的针对性。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理论不足,加强主动更新理论“漏洞”的自觉性;可以引导学生成为教师课程领导的合作者成员。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一项重要的课程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处处体现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校本实践是锻炼教师课程领导能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是教师,教师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实践者。历史学科是人文科学,课程内容浩如烟海。历史教师更需要重视自身课程领导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推动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学校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汪菊.课程领导研究:一种综合的观点[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2.

[3]黄显华,朱嘉颖.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思... 下一篇:充分发挥学生在信息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