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诠释

时间:2022-09-10 04:21:23

巴赫 《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诠释

[摘 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杰出的羽管键琴、 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家。巴赫的作品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其作品无不渗透着宗教精神,他把意大利音乐和法国音乐之中的一些先进技法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同时把复调音乐的影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是巴赫小提琴音乐中的最高杰出之作,也是他所创作全部音乐作品之中的典范之作。为了更多的赋予小提琴旋律性,作品中采用了和声和对位的手法,使音乐在复杂多变的同时又保持了协调统一。赋格曲是整个奏鸣曲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巴赫作品中最典型的象征。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的主调手法融会贯通的运用,使巴赫成为音乐艺术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本文对巴赫的《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进行了全方面的深入分析,在了解其音乐特色和风格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见意,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来诠释作品。

[关键词]巴赫;巴洛克;德国;小提琴奏鸣曲;复调音乐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099 ― 03

引 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巴洛克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音乐史上,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在巴赫一生中,他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小提琴作品中的无伴奏奏鸣曲便是代表着巴洛克时期的经典之作,富有着深刻的艺术性和挑战性,同时它所发挥出来的高度小提琴演奏技巧,使之成为近代音乐史上争相研究的对象。在一些国际重大的小提琴比赛上,巴赫的无伴奏作品已被列为了演奏的规定曲目,这足以说明现代音乐界对巴赫的重视以及要演奏好巴赫作品的重要性。而《无伴奏g小调小提琴第一奏鸣曲》便是其小提琴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整首作品选自于《巴赫6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据记载,这首作品创作于1720年前后,在当时的18世纪的小提琴奏法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誉为“小提琴演奏的圣经”。该作品采用了巴赫最典型的对位式写作手法,使得赋格曲这一体裁在巴赫的创作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同时,精密完整的思维性、深邃的哲理性以及巧妙的构思性,并富有浓厚的宗教情感,把赋格曲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一、《巴赫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的创作理念和演奏风格

(一)巴赫生平概述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杰出的管风琴、大键琴与小提琴的演奏家。他一生中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国家,他的创作深深根植于德国的传统音乐,同时又吸收了西欧各国音乐的先进技法。他也是第一位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与特色融汇为一体的大师。在这位大师的一生中,从未享有过盛名,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由于当时的古典音乐的风尚以主调音乐为主,巴赫的复调音乐便被许多音乐界人士视为陈腐之物,使得其成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巴赫在他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作品,除歌剧作品外,各种体裁无不涉猎。

巴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一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魏玛时代(1708-1717)――这是巴赫的创作趋于成熟的阶段

柯滕时代(1717-1723)――这是巴赫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莱比锡时代(1723-1750)――这是巴赫一生中最漫长的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

同时,巴赫还是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在他创作中,无一不体现着他的。他的音乐的最初形式便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开始的,他通过宗教形式与复调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更加深刻和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往往都是深刻而极具内涵,宽广而深沉,他把大量描述性音乐运用于宗教音乐之中,赋予行为精神上的意义并把它融入到规则的音乐题材之中,在严谨的音乐结构中也不失去其自由性。这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创作于巴洛克的晚期阶段,随着当时小提琴地位的逐步提升,很多作曲家开始为小提琴单独创作音乐,由于之前柯莱里等大师在这方面领域中的探索与研究,为巴洛克时期的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与基础。这个时期的奏鸣曲延续了意大利教会奏鸣曲的形式,在速度的对比上共分四个乐章:慢―快―慢―快。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便是这个时期一系列优秀的小提琴奏鸣曲之中的典范之作。

(二)解读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是小提琴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无伴奏音乐之一。整部作品创作于1720年前后,在当时的18世纪小提琴奏法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誉为“小提琴圣经”,这是许多小提琴演奏者必须和必然要演奏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国际重要小提琴比赛中的“规定曲目”,由此可见巴赫作品的重要性。

这部作品一共包括了三首奏鸣曲和三首组曲,其创作顺序并没有特定的文献来参考,但在出版顺序上是三首奏鸣曲与三首组曲交替出版,形成一定的系统框架。奏鸣曲在结构上比较规整,而组曲的形成却不太规则,再加上六首作品的调性关联,这样的出版顺序以至于让整部作品不再单调。由于整部作品创作于巴洛克时期,在风格、演奏、处理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独到之处。如颤音、和弦的演奏,以及多声部的奏法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十分先进的演奏技法,把小提琴的演奏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使得小提琴这一门独奏乐器也能像键盘乐器一样不再单调,浑厚的低音、多声部的旋律线条、以及对位式的复奏手法,让这门独奏乐器能更加独立和准确地表达完整的乐思和宽广的音响效果。再加上巴赫作品特有的演奏风格,使得小提琴的音乐理念和音色魅力更好地展现出来。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巴赫无伴奏作品的重要性。就版本而言,有许多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录制过这部作品,如阿瑟・雷格米欧、亨利克・谢林、雅沙・海菲兹、伊沙克・帕尔曼、内森・米尔斯坦、吉东・克莱默,单首在音乐会上演奏的音乐家就更多了,如吉尔・沙汉姆,珍妮・杨森,安妮-苏菲・穆特,郑京和等。总之,它已成为小提琴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无伴奏作品之一。

二、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的风格特征与演奏分析

(一)音乐风格及其特征

1.音乐风格

巴赫一生中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所以他的创作风格深深地根植于德国的民间传统音乐之中,在保持丰富的音乐语言的同时,也赋予了其鲜明的个性。由于他在古典音乐领域内做出来的一系列贡献,也被称为是古典音乐的福音传播者以及文化传承上的教父。他的作品通常会在充满着压抑的氛围之中,呈现出一种坚持不懈的顽强与倔强,即使是在悲痛之中,也蕴含着一丝沉重的意志以及坚定的信念。

巴赫的作品通常绝大多数都由严谨的复调写成,他在继承16世纪以来德国传统声乐和器乐特色的同时,又吸收了一些意大利和法国的先进音乐技法,并在复调音乐中锤炼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的复调音乐常思维缜密、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又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这首作品属于典型的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风格,清晰的主题加上精密的结构,再结合深刻的韵哲以及巧妙的构思,使得整体风格严谨有序但又不失其自由的个性,把巴赫的音乐特色发挥到了极致。整部作品是以意大利小提琴家科莱里创作的奏鸣曲形式为模板的,它在内容上与宗教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因为过去常常在教会仪式上演奏而故得此名。整部作品按照教会奏鸣曲的速度对比以及原则上处理共分为四个乐章,乐章顺序为慢-快-慢-快。而这首《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之中的赋格曲便是整部奏鸣曲的第二个乐章,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长度上,赋格曲都是整个奏鸣曲的重心。赋格曲这一音形式最初是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音乐体裁,同时也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和严谨的一种曲体形式。赋格曲经过长期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到巴赫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并深深的影响着后世的音乐家。

巴赫在之前的教会奏鸣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创新,如将严谨的结构和稍带即兴式的旋律的自然衔接,多层次的主音音调与属音调的完美融合,以及旋律所采用的“隐现”手法等等,不仅丰富了小提琴的音乐语汇与技巧,同时也使他的创作很大程度上的超越了前人,并使之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音乐特征

巴赫的创作并不是仅局限于某一规则之中,他的作品也令一些演奏者望而生畏。他的音乐往往结构严谨,在结构中偶尔会插入稍带即兴式的段落,这种即兴写作也正是巴赫的独到之处。他把富有层次结构的和声巧妙地融合在旋律之中,用和声的变化来推动旋律的起伏,使音乐更增层次感与空间感。整首赋格曲的节拍为4/4,由单声部的属音开始引入主题,并逐渐进入多声部的旋律部分。我们在演奏乐曲的时候不难发现,主题的旋律一直隐藏于整首作品之中,并在高声部和低声部两个声部之间来回交替进行。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和弦与单声部的连接,将旋律始终贯穿到整个作品,在突显了主题之时也让乐曲不失单调。同时,厚重的低音包含于多层次的和声之中,让赋格曲更加张力十足。纵观全曲,我们不难发现,从属音调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在乐曲之中,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主音音调。而主调的每次出现也不尽相同,有时隐藏在旋律的音调中,有时以高昂的情绪把旋律推向高潮。巴赫的这种创作手法在最初是借鉴于意大利的古典主义,但在当时也只是属于萌芽阶段,然而巴赫在此基础上大大发展了它。

在巴赫作品中,既没有枯燥强劲有力的音乐,也没有简洁而稍微缺乏激情的动作,更没有浮夸的音乐表情。他的已深入骨髓,所以演奏他的作品必须要深入到灵魂深处,从而摆脱单调乏味的说教。演奏者在联系赋格曲时,很容易将乐曲处理得太过于随性和自由,难免会显得拖沓。所以,在演奏时,一定要做到节奏的严谨,并始终保持着如一的律动,切记不能忽快忽慢。同时,在规则严谨的节奏之下,也不要因此而失去音乐的自由性。

(二)整体结构和音乐特色

1.整体结构

第一乐章是柔版,前奏曲的风格,通常是流畅而又抒情的歌唱,在舒缓的旋律线条中加入一部分和声,显示出了略带自由的幻想特色,在性格方面与前奏曲相似。整个乐章只由三、四个大的乐句构成,旋律部分与和声部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和弦的变化来推动着旋律的发展。在结尾处时使用非完全终止,并推向旋律的高潮,用强烈的不稳定因素来趋向导引至下一章的赋格。

第二乐章是赋格,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长度上都可以视为整部奏鸣曲的重心。其主要形式是以复调形式为主,以八个音的基本音型构成了主要的旋律,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并加以发展,在间插段时往往是以单旋律的音乐为主,展开段运用的赋格形式有二部、三部和四部。整个乐章主要采用复弦演奏的形式,曲风略带沉重。主题部分曾多次以不同调性或形式出现,隐藏在和弦之中,并贯穿全曲,以单旋律的音调逐步发展为多层次的音乐。

第三乐章是典型的带有西西里风格的舞曲,整个乐曲由二声部的复调音乐写成,有固定的节奏支撑,所以在性格上不同于第一乐章稍带自由的风格,通常是乐曲的转调处形成整首曲子的转折点,而在长度上往往是最短。

第四乐章虽在原则上也是快板,但无论是在性格还是风格上都与第二乐章然不同,第二乐章主要采用多声部旋律发展主题,而第四乐章几乎全曲都是采用单音旋律来进行主题的展开和陈述,只是在乐曲的结尾采用了和第一乐章开头相同的主和弦,呼应了主题的调性。同时,与第二乐章使用复弦演奏并略带沉重的结尾不同,第四乐章的结尾是轻松而愉悦的。

2.音乐特色

巴赫奏鸣曲是由意大利的教堂奏鸣曲发展而来,并在此基础上加进了完全属于室内形式的舞曲乐章,以及舞曲性质的音型和节奏等等,这些演奏特色在小提琴的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从其音乐特色来讲,巴赫在这部奏鸣曲之中,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小提琴创作手法和演奏技法,如在调性、速度、和声、颤音、附点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而并非是按照传统的方法,音乐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服从于内心的需求。他的创作吸收了意大利音乐中最质朴的部分,即巴洛克风格和其美学思想,巴赫在运用这一风格及美学思想时,并没有受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是以他独特而敏锐的目光将其发展起来,将这一风格充分发挥并运用于其创作中。一方面他的创作在继承着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没有失去其自由不羁的个性。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巴赫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技巧与演奏风格,以及精致的内部处理等等,都需要我们花时间来自己研究和探索,来领悟巴赫作品中真正的精髓。下面我们就从创作和演奏两方面来分析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的音乐特色。

巴赫的作品中,常以节奏平稳、严谨而著称。因为巴赫是属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受时代影响,他的创作也是同属于巴洛克时期的范畴之内。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并不像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那样自由,节奏变化多样,而是遵循着“快而稳、慢而动”的原则,同时代的乐器以及作品也都遵循着这一原则。所以我们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不宜过分紧张、追求速度,因为太过于急切的速度往往会失去音色的清晰度,这样就会有违音乐的本质。例如在该奏鸣曲第四乐章中的“急板”,这并非是一首炫技性的曲目,演奏这一类的曲目时,就要尽量保持左手的平滑与快速,这就需要做到干净利落的发音以及非常理性的段落划分。而在“赋格”部分的演奏,便要用适度而平稳的中板速度来演奏,其次是其他乐章都要以各个乐章应有的速度来进行演奏。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应该多用节拍器来控制和稳定自己的节奏。虽然巴赫的作品中节奏变化较小,但在一些稍有自由又即兴的部分、在必要时需要我们进行一些适当的节奏变化。

巴赫的作品中,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旋律的线条化。由于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不同,无论是在结构、和声、织体、节奏以及演奏上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复调音乐的多层次、多线条、多声部的特点,都使它复杂与主调音乐。在复调作品中,一般主题部分便是乐曲的主要乐思,在整个乐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每次演奏中出现主题时,都要着重的突显主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复调作品中出现的多声部旋律相对来说较于复杂,因此我们在演奏巴赫的音乐时,必须要提高耳朵辨别各声部的能力,演奏时要保持各声部的清晰程度,尤其是要突出主要声部。而在平时练习的时候,为清楚声部间的进行,应该把各个声部单独分开练习,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练琴效率。

巴赫的作品中,如何处理好乐句之间的关系是演奏好巴赫作品的关键。就像我们平时说话唱歌一样,每个乐句之间也是有呼吸、有情绪的。因此,要想演奏好一首作品,就应该先弄清各乐句之间的关系,找到断句,然后像歌唱一样将旋律唱出来。也只有掌握好准确的旋律,才能在保持正确旋律性的同时更好地去诠释音乐。

结语

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作为小提琴无伴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在小提琴艺术史上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它在创作技法上超越了同时代的作曲家们,其独特的对位式手法体现了巴赫音乐的风格,自由性与严谨性的结合,使得作品充分展现出了小提琴的音色魅力。巴赫在继承德国传统音乐的同时,也把欧洲音乐的特色融入了自己的创作当中,同时他也具备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特点,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巴洛克风格的双重性也使他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卓越的音乐才华。我们在要演奏巴赫的作品之前,一定要进行细致的读谱工作,在充分了解作品后再对其进行乐句划分。同时在慢练中也要兼顾好音准和节奏,也要设计好弓段的分配,以配合作品所需的音色。

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我从中深深地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本文通过对作曲家的生平和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作品。巴赫音乐殊的美是其它音乐所不能比拟的,他的音乐是经得起时间的沉淀,是永恒的。正是他的音乐所体现出来的内敛之美,让人历久弥新,回味不已。

〔参 考 文 献〕

〔1〕邹俊杰.小提琴演奏与教学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4.

〔2〕伊凡・加拉米.小提琴演奏和教学的原则〔M〕.张世祥,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3〕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刘可希,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4〕肖复兴.音乐笔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5〕陈蓝谷.小提琴演奏之系统理论〔M〕.台北:全音出版社,民国97年.

〔6〕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艾达姆(德).巴赫传〔M〕.王泰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韩里.欧洲弦乐艺术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上一篇:关于齐齐哈尔市农村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论师专学生英语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