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人性魅力的巴赫

时间:2022-10-06 07:05:04

加拿大女钢琴家安吉拉・赫维特(Angela Hewitt)于2008年10月26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为广大观众及爱乐者带来了一场巴赫钢琴作品的音乐盛宴。

赫维特女士出生于音乐世家,3岁习琴,9岁即举行首场独奏会,成年后在多项国际钢琴比赛中夺得大奖。在观看这场音乐会之前,我已在DVD光盘中领略过她的钢琴艺术魅力。一是在一套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Polo VF2B―20158―4)之中,赫维特演奏了下册中的第13―24首;还有一张是她讲解和演奏巴赫作品的光盘(Hyperion 0―34571―88001―3),因此我早已知道她较偏爱及擅长演奏巴赫的音乐。对于能在现场亲身感受她的演奏自然十分欢欣和期待。

这场音乐会是赫维特女士的“世界巡回巴赫演奏会”的一场。这次巡演是从2007年8月18日开始,将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及英国等25个国家进行,曲目是全套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而北京站的曲目是“曲集”上册的全部24首前奏曲与赋格。这套曲目无论对于演奏者或欣赏者来说都是难度极高、专业性非常强的。

26日晚7点30分,赫维特女士身着一袭银色长裙,高贵大方地出现在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向观众鞠躬致意的举手投足间,无不散发出动人的光彩,令人心旷神怡,深深为其艺术家的气质所打动。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被誉为钢琴文献中的《旧约圣经》,在钢琴艺术史乃至整个西方音乐史中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每一个钢琴家的必修课,更有许多钢琴家录制过全套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唱片。由于巴赫的手稿上几乎没有任何速度、力度、奏法及表情的指示,因此对于巴赫作品的演奏,一直存在着一种“多解性”,即在风格允许的范围内,只要是演奏有说服力,演奏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演奏速度、设计句法和表情等,在处理上有较大的自由。那么赫维特女士将怎样诠释巴赫平均律呢?这个好奇在《C大调前奏曲》那流动的分解和弦中渐渐得到了解答。

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作为一位女性钢琴家,赫维特在其演奏中表现出了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柔美。比如在第二首前奏曲、第五首前奏曲、第二十一首前奏曲等技术性作品中,赫维特并没有像许多钢琴家那样以凌厉的手法将其弹成炫技式的前奏曲,而是以较轻盈的触键,为其注入更多的层次与表情。在第二首前奏曲Presto段落的进入时,有些钢琴家是直接转入急板,有些会在开始两个音稍慢之后进入急板,而赫维特则使用了一个较夸张的慢起之后才渐快进入急板,在整首前奏曲中还使用了较多的强弱力度的对比。除了女性的温柔气质之外,赫维特也在第八首前奏曲的中段、第二十首赋格的结尾等处,表达出了巴赫作品中坚定、果断、刚毅的性格,反映出她对于音乐情绪和性格的准确把握。

赫维特的同乡格伦・古尔德,也是举世公认的巴赫作品演奏大师,他在巴赫作品的速度及处理上经常别出心裁以示个性,而赫维特并没有像他那样。赫维特给这些前奏曲与赋格所定的速度,与我们多数人所习惯的速度出入不大,她演奏的个性是通过其他方面的处理体现出来的。比如赫维特演奏的巴赫在总体的巴洛克风格中,还时常流露出一丝浪漫主义的气息。这主要体现她在演奏中使用了一些速度上的自由和弹性。如第一首赋格中,在有些声部主题的句首和句尾处都在速度上有些“抻”和渐慢的处理。这种现象在第六首赋格、第十二首赋格、第十五首赋格、第十七首前奏曲等作品中都有进一步的体现,使分句更为清晰、更具歌唱性,情感具有更大的张力。

多声部是巴赫平均律曲集的重要创作特点,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高度体现,因此,声部的控制能力及层次表现,是弹奏这套曲目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和基本功。作为演奏巴赫作品的专家,赫维特无疑在这方面具备深厚的功底。从这场音乐会中看,赫维特对于声部层次的表现,除了在力度、速度上加以区分外,还着力于以不同的触键及音色来表现不同的声部。如第四首赋格中,那美轮美奂的高声部与洪钟般的低声部、温暖如歌的内声部,在音色上有着极大的反差与对比,令人叹服。在整场音乐会中,观众一直徜徉、游历在赫维特以立体、多彩音色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中。

对于踏板的使用,一直是演奏巴赫作品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有些“禁欲主义者”主张不用或用极少的踏板,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赫就应该充分利用现代钢琴所具有的一切功能来赋予巴赫作品以更强的表现力,当然也应该根据需要大胆地使用踏板。赫维特显然是后一种观点的支持者。在演奏会中,她一直没有停止使用右踏板。从演奏效果来看,赫维特的踏板除了用于帮助手指来连接一些声部之外,更多的是出于对音色的考虑,包括她有时会用到的左踏板。踏板的使用丝毫没有造成声部的混淆及音响的含混,可见赫维特对于踏板运用的讲究与精心。在赫维特的演奏中,时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现代人的情感通过巴赫作品流露出来,这使她的演奏与观众能产生更大的情感共鸣,使巴赫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拉近了许多。透过赫维特那精妙的触键、仿佛弦乐及人声的句法,我们感受到了直抵自身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情感力量。如第四首赋格中那富沉思和哲理性的乐思;第八首前奏曲那从安静寂寞发展至果敢、宣叙调般的语句,最后又回到独处的寂寥中,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第十二首前奏曲中那祈祷式的对话般的音乐进行,激起听者阵阵的情感涟漪。能让这些作品具有这样的情感表现力,是与前面所提到的赫维特在演奏技术上的高超运用分不开的。

整场音乐会除了在前后十二套前奏曲与赋格间进行中场休息外,赫维特没有像许多钢琴家那样在上下半场中的各组曲目间走回后台再回到舞台上,而是一直坐在舞台上弹完整个半场曲目。但我们可以感觉出她是把每两套前奏曲与赋格作为一组来分组的。她在钢琴旁放了一把椅子,上面放了水,每弹完四首她就在舞台上喝水,这样的方式在其他音乐会上还是不多见的。在演奏过程中,赫维特的身体没有太多的动作,只是随着音乐的起伏有些适度的摆动。整场演奏结束后除两次谢幕外没有加演任何曲子。所有这些都令人感受到赫维特所表现出来的低调、内敛的风格,力求以音乐的自身魅力来打动观众,而不靠外在的虚张声势取悦观众,力求去掉一切干扰因素,让观众完全沉浸在音乐所展现的世界中。

音乐会是十分成功的,观众得到了一次真正的艺术享受,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场面。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对于欣赏者来说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对于普通观众及小朋友来说,一口气听完这些富于哲理性的作品的确是十分困难的。当晚有许多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观看音乐会,这些孩子大部分应该都是正在学琴或即将学琴的琴童,家长的意愿也一定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接受一次大师的熏陶。但可能他们由于对演出曲目的不甚了解,并不知道作品的深度及理解的难度,半场过后,许多小孩开始坐立不安,发出各种细微但对音乐会绝对构成干扰的声响,终于在赫维特的第十三首赋格曲第一个音刚下键时,二楼右侧座位上发出了杯子落地的声音,钢琴家不得不停下来对观众喊两遍:“Please be quiet?选?穴请保持安静?雪”,这一幕为整场音乐会带来了一丝尴尬。今后家长在带孩子去听音乐会前,应先了解演出内容,避免盲目性,尽量选择适合自己孩子欣赏能力及欣赏水平的曲目。在音乐会进行中,应让自己的孩子保持安静,从小教孩子懂得该如何参与一场高雅的音乐会。

赫维特的演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亲切温和、具有强烈人性与些许浪漫气息、和现代人的情感息息相通的巴赫,不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的“音乐之父”,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慈父。是赫维特让巴赫穿越漫长的时空,微笑着来到我们身边。

段召旭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上一篇:感悟现代音乐 传承民族文明 下一篇:高师声乐课程中基础阶段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