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合作中的教学问题设计

时间:2022-09-10 03:25:21

团队合作中的教学问题设计

摘 要:以欧洲西部地区为例对团队合作中的教学问题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团队合作;教学问题;问题设计

长久以来,课堂多是教师讲为主,学生思考、学生来讲的机会很少,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在小班化的契机下,我们开始了通过团队合作来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实践。

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团队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能真正地合作讨论起来,我以欧洲西部地区教学为例,对教学问题的设计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问题的切入点要小,问题表述要明确

在学完欧洲西部地区地形、气候知识之后,把书本中留的一个题目“结合亚洲的学习,分析欧洲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作为课后的其中一个作业,学生交上来的答案让我大吃一惊。有的答案逻辑思维不严密,东讲点西讲点,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河流从海拔高的山脉上流向低处;西部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所以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水流平稳,便于航行。”有的根本没按题目要求答,思路混乱:“从地势高的流向地势平缓的,有些地区降水丰富而有些地区并不是且流经较多发达地区。”有的思路清晰但未结合欧洲西部实际河流的分布情况,只是按地形和气候总结出欧洲河流应有的分布:“欧洲西部地势大体是中间低,南北高,河流由南北向中间流;地势较平坦流速小,河流水量丰富。”当然也极少数答的很好的:“欧洲西部平均海拔低,地形平坦,多为平原,使水流平稳;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所以河流众多,水量丰富。”

但在看完学生的回答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觉得学生能答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因为问题实在太大,使得学生不知从哪里入手回答,欧洲那么多地形和气候是每一个都分析还是主要的分析,同时欧洲河流还没学过,也不知道欧洲有哪些河流。于是我在后面的几个班级马上将问题设计为:“以莱茵河为例,从地形、气候的角度,说明莱茵河有哪些特点。”在这个班的第2课时因为学生已经做了该题,有自己的思考,于是直接将这一问题抛出,和学生一起先在图中找到莱茵河,认识莱茵河的源头、流向,再让学生团队合作讨论这一问题(从学生作业的答案中已经可以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团队合作发挥优势互补,提高学习能力和合作的品质)。

学生根据莱茵河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气候类型可结合欧洲西部的地形图和气候图中可以找到(这个知识学生已学);学生的讨论就可以围绕莱茵河这一主题展开,达到主题明确、逻辑严密的效果。

二、问题的探究空间要大,要能容纳多个知识点

为了激发学生展开多元思考,运用多方面知识,提高探究活动的质量,以便在课堂上思考、讨论起来。问题要容纳多个知识点,要有探究的空间。

例如:“以莱茵河为例,从地形、气候的角度说明莱茵河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图中要能认识莱茵河;欧洲西部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进而得出莱茵河流经地区的地形;不同地形的地形特征;欧洲西部地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进而得出莱茵河流经地区的气候;相关气候的气候特征;学习亚洲知识后的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能力提升:针对学习亚洲知识时得出的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和气候对河流的影响的知识模板,根据莱茵河流经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征最终总结出莱茵河的特征,能够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述。

三、问题切入点要小,同时要有探究的空间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计有时并不是孤立的,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两者有机地结合,既针对了我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这势必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问题时注意这一点。

在一个理科普通班中我按书本设计的问题原封不动地让学生团队合作回答。“从瓦伦西亚、伯明翰到华沙,各地的降水量和气温发生了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理科普通班的一组男生讨论情况:男生1:“降水量由南到北逐渐减少。”男生2:“嗯。”男生3:“由西向东还是由南向北?”男生2:“由南到北逐渐减少。”男生3:“由西向东不断减少。气温?”男生4:“气温中间高,两边低。”男生2:“气温起伏越来越大。”男生5:“汉堡降水量比较平均,瓦伦西亚降水量多,由西向东减少,原因是离海洋越来越远。”师:“哪一组来回答?”该组其中一个男生大声说:“我们!”男生2:“降水量由西向东不断减少,气温起伏越来越大。”师:“很好,不过我们地理中不用气温起伏这一词语,大家知道地理术语叫什么吗?”几乎没人回答。师:“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气温和最冷月气温之差,所以气温由东向西气温年较差不断增大。”

在学生回答后的那一刹那我意识到,降水量比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已经太简单了,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这是形式上的讨论并没有实质的价值,虽然问题切入点非常小,但却没有探究的空间。在课后的反思中,发现其实书本中关于这几地降水量和气温比较,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去发现温带海洋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而海洋性与大陆性的气候是地理学科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于是找到问题设计的方向,于是我利用图册中的图(图册中的图比书本中的图多了一个城市华沙的气候资料图),将问题设计为:“读图册中瓦伦西亚、伯明翰和华沙的气候资料图,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差异?”这个问题切入点就是气候,但又有探究的空间。

理由:1.学生要求图中发现瓦伦西亚和伯明翰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华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2.要求学生从瓦伦西亚、伯明翰和华沙的气候资料图中获取信息,需要学生的读图能力,又要能将图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表述。

3.要知道气候的差异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描述,怎么描述而不是向原先问题中直接给出比较的内容,不用再进一步思考。

为了团队合作能很好地进行,达到团队合作的效果,利用学生个体差异,用团队的力量弥补我校学生基础薄弱的劣势。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是前提。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慈湖中学)

上一篇:激发学习兴趣,保持求知若渴的心态 下一篇:挖掘课程资源,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