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以通俗为伍

时间:2022-09-09 11:26:35

与时代同行,以通俗为伍

[摘要] 流行歌曲作为一外来的音乐交流,传入中国已经近百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征。在文化交流中经历了文化冲突、文化整合和文化自觉的历练,表现出浓厚的通俗现象,展示了流行歌曲独特的文化个性,诠释了流行与时代、流行与通俗,流行与高雅的不解之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流行 时代 通俗 文化交流

流行歌曲无论是从产生于上个世纪之交的欧美通俗音乐,还是中国的学堂乐歌,都已有了百余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关流行还是通俗的争论一直不断。一方认为:通俗是针对严肃音乐而谈,流行的并非都是通俗不严肃;另一方认为:流行是不严谨的界定,难与美声、民族相对。显然前者是以流行的广度而定,后者是以唱法而定,其实双方的意思有诸多相同点。即流行只是一种流传方式的差异,是一种带有明显时代特点的歌唱现象。其特征就是流行。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自从第2届正式分出美声、民族、通俗,延续了11届,至2008年第13届改为流行唱法。似乎争论暂时告一段落,但也表明了一个道理,可以不通俗。但它流行。本文无意展开通俗与流行之争,只想从中国流行歌曲的百年历程中,探索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的生长原由。至于通与不通,俗与不俗,和流行的个中因果,都要以时代的选择决定。

一、流行――与时代同行

流行音乐早期诞生于欧美,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工业社会催生了流行音乐。拉格泰姆音乐和布鲁斯音乐加上强烈的切分节奏。形成的爵士音乐,在现代传播工具收音机的催化中以极快的速度向全世界传播,并得以广泛的流传。

文化交流总是由先进的地区向较落后的地区流动,“水往低处流”,又总是首先向最适合的渠道流动。上世纪初的中国,上海被称为“东方大都市”,最早接触西方文明,成为城市音乐――流行歌曲的最佳传播点,从而开始了流行歌曲在中国的流传。

中国早期的学堂乐歌作为流行歌曲的先驱和前奏。在此期间创造了大量的根据欧、美、日等国流行歌曲创作的学堂乐歌。前期以日本为主,后来欧美居上。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李叔同的《送别》,取自美国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在钱仁康所著《学堂乐歌考源》一书中,涉及的329首歌曲中,不计重复填词就有119首其中日本歌调14首,美国歌调13首,德国歌调29首,英国歌调14首,赞美诗填词18首。选择流行歌曲为载体,推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学堂乐歌走的是一条与时代同步的“重组捷径”。

如果说学堂乐歌为流行歌曲培养了市场,扩展了传播的渠道,那么电影音乐和外国娱乐歌舞音乐则为流行歌曲注入了两股活水,使其流动起来。流行歌曲在中国最终还是打上了与国外一样的商业娱乐标记。一些流行很广的歌曲明显带有布鲁斯的音乐节奏和伦巴舞、探戈舞的伴奏形式。如《香格里拉》《何日君再来》、《梦中人》等。有的则直接填词:如《特别快车》、《蔷薇处处开》、《小喇嘛》,另外有些采用西洋唱法如《夜来香》、《夜上海》等。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音乐中心,适应了流行歌曲的萌芽发展,只能说明:流行必然与时代同步,同步方能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流行歌曲在大陆被中断,在香港、台湾几经沉淀。绵延不断。随着开放年代的到来,流行歌曲又一次进入国门,开启了新的世纪。

改革的时代流行歌曲以新的面目出现。电影音乐和晚会音乐成为流行歌曲的两大助力,摇滚音乐则带来新的源头。此间的流行歌曲,尽管有着前期的李谷-(乡恋》,苏小明《军港之夜》的争议。但仍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在流行,冲击着传统的严肃音乐。一批优秀歌曲在传唱,如《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妹妹找哥泪花流》《太阳岛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再见吧妈妈》《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小白杨》、《血染的风采》等等。

中国的追星就是从流行歌手开始的,媒体和音像造就了一批流行歌手,他们占据了娱乐音乐的主导地位。推动了流行歌曲的正常发展,究其原因是跟上了时代前进的脚步,时代造就了流行,流行必然要于时代同步,否则就流行不了,时代是流行的标志。

二、因通俗而流行

流行歌曲在中国走的是一条极具特色的道路。从本意上将流行作为时代的表象有着难以替代的象征意义,但流行并非时代所独有也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流传已久的严肃音乐代表曲目,还是传诵几代的民歌经典,都有着经久不衰的历史辉煌。不可否认它们都曾经流行一时,或因时代而流行,或因流行而传承。都由于随俗而通,因通而流行。走着一条由本土走向世界的发展流行趋势。

流行音乐原本是地道的乡土音乐,在流行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标准。我们可以说某一个人是流行音乐的大师,是流行歌手中的巨星(如邓丽君至今没有被人超越),但我们不能说某一个人就是绝对标准。严格讲流行不承认绝对,绝对必然不能流行。即使是相对标准(典型)也只存在于相应的环境中,也就是乡土化。流行歌曲在前期的流行中不可避免的有着模仿的痕迹,这是文化交流中正常的现象。一旦进入磨合期,即将面临融合与出局的选择。

流行歌曲的时代性并不能包揽一切,也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而这种冲突有时是很激烈的,庆幸的是在冲突中。流行歌曲选择了改造,很好地融入了中国民族元素,得到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支持,进而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歌曲。

当有人听到“京歌”、“数来宝”、“名歌翻唱”、“民歌重组”,以为是新兴的流行唱法时,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有过。1937年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歌曲《天涯歌女》、《四季歌》分别脱胎于苏州民歌《知心客》和《哭七七》,而《采槟榔》由湖南花鼓戏“双川凋”改编而成,而电影《西厢记》中《拷红》的插曲,则出自大鼓书的诉说风格,电影《渔光曲》中《疯狂的世界》则吸收了京剧西皮唱腔的元素。更多的中国元素则集中反映出城市民谣和民歌的影响。在早期的流行歌曲中,典型的美声花腔女高音曲子仅有《海燕》一首。从未有人翻唱,也可看出通而不俗的后果。

人们在谈论流行时往往联想通俗,似乎一个“俗”字成就了流行,很多歌手歌迷都不能接受。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如果需要流行,非俗不可,不俗不通,不通则难流。衡量流行歌曲的标准是流行与否,可人们偏偏要来个雅俗之分,上下高低之争,于是人们都远俗而敬雅,争当阳春白雪,远离下里巴人。事实上。流行歌曲一开始就打上了“商业”的烙印,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谈到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冲突时。人们经常听到无可奈何的叹息,认为年轻人就是这样的趣味。并没有深究年轻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趣味。趣味无争辩,趣味无对错。但趣味有雅俗之分。坦诚的讲,流行歌曲就是通俗音乐的主力军。是属于“俗”的“下里巴人”,但社会就是主要由“下里巴人”组成的,音乐殿堂也 要由“下里巴人”去支撑,仅仅从商业的角度,流行音乐找对了市场。不发展都难。

众所周知艺术是属于情感的范畴,作为空灵的艺术――音乐更是如此,说到底人们对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认同是一种情感上的同情感。而这种同情感具有普遍性。恰恰流行歌曲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同情,也就赢得了听众。流行歌曲在发声这一点上采用了近似说话。自然的歌唱发声方式,主张情真意切,平易近人。拉近了那些“与音乐无缘”的人的距离,加上直白易懂的语言表达直接进入“俗人”的意境,形成一种歌唱者与欣赏者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同路人感觉。

查辞海得知通俗的定义为:通用、普通、常见、约定俗成。看来通俗并非贬义,倒是通行的惯例。有谁会不尊重约定俗成的规则。至此雅俗之分对流行歌曲而言亦非难取的选择。是通俗成就了流行,流行得之于通俗,中国的流行歌曲成就于乡土化、民族化。

三、由通俗走向雅俗共赏

时代给流行歌曲贴上了流行的标签,通俗给流行歌曲开辟了流行的渠道。但时代是有限的,通俗是要净化的。一味追求时代性必然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单纯迎合通俗也终究是各领数十年。流行歌曲的走向最终是终止流行的使命,极少数在分化中升华为经典得以流传(不是流行),流传的只能是雅俗共赏的歌曲。

有人将艺术分为雅、俗、圣三个层次,依次表现为:“极为震撼”,“小有感动”,“每感不同”,大多数的流行歌曲当属于“小有感动”的俗的层次。这里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流行人数的界定,而是普遍性在艺术上的反映。

流行歌曲作为来源干外。扎根于大地的通俗歌曲,走的是一条模仿、改编、融合、创作的中国特色之路。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几次大的调整都在重复着这一条航线。尽管不是同一条河流。以《学堂乐歌》为例,最早采用日本歌调填词。后来用欧美歌调填词,试用古调填词(称为旧曲新作),随后发展为以爵士乐的节奏创作,用民歌改编。最终融入美声、民歌戏剧、曲艺音乐元素创作了一批流传至今的名曲。其后香港时期更多地加入了戏剧元素,民歌(主要是南方民歌)元素,一批受过声乐训练歌手的加入使香港流行歌曲形成独特的港味歌曲。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朴实演唱风格,校园歌曲的平易直白,则是台湾流行歌曲的主流。

大陆流行歌曲的繁荣,得益于邓丽君和港台流行歌曲的传入。封闭了近四十年的流行歌坛被冲击出一个巨大的空间。经历了简单的翻唱、模仿期后,短时内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流行歌曲。在美声和民族仍在固守阵地时,流行依仗着通俗的法则“无法无天”的向美声、向民族、向戏剧、向曲艺,向一切可以汲取营养的“别人的蛋糕”,伸出了刀叉。正像流行本身没有目的一样,流行奉行的是“我存在,我合理”。

作为一种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形式,一旦被交流方所接受。必然在文化适应中完成向文化自觉的转变。早期文化变迁中的文化冲突一旦化解。也必然显示出新的文化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有了自觉的动力,在合适的环境中,将会发生极快速度的成长,结出硕果。

如果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流行歌曲表现的是抒情化,进入九十年代更多的则是人文化。不论是校园民谣,还是民歌的结合,都明显带有中国的鲜明特征。特别是戏歌的出现,打破了京剧难入歌的限定。涌现出受人欢迎的京歌,一时间《大碗茶》香飘四方。

现今的流行歌曲已不是与美声、民族三足鼎立,大有乐坛老大的势头。这里面既有媒体的推动、外来的影响,也有门槛低,低的“俗”人都可以接受的缘故。流行歌曲也不是往日的旧面孔,拥有大批的创作者,歌手也不是早年的转行,而是形成了一些专门的学科。众多的国内外大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歌迷,市场越做越大,水平越来越高,形成俗的不低俗,雅的不盖寡的接近趋势。

历史上的流行经典都会流传至今,昔日“通俗”的《诗经》、《九歌》、“唐诗宋词”已成为今日的“高雅”。今日的流行歌曲已经融入不可少的美声、民族唱法,汲取了优秀的古老文明、当世先进的技术,流行歌手屡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这一切都表明,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流行歌曲也将水涨船高,多元化的社会必将带来百花争艳的春天。流行属于时代,流行源自通俗,流行通于高雅。“百尺高台,垒坐九棋之上。”时代在前进,流行歌曲也要发展,扎根于通俗,立足于时代。流行歌曲在流行中与时俱进。

上一篇:高职平面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初索 下一篇:论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目的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