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心目中的平民意识

时间:2022-09-09 11:24:24

记者心目中的平民意识

所谓“平民意识”,就是指新闻从业人员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关注平民并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意识。

选择平民话题,关注百姓生活

从传播角度说,无论是电视、广播新闻传播内容,还是报刊杂志,只有观众接受并认可,百姓关注并欢迎,传播过程才算完成,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要求我们多将镜头,笔头和听筒对准平民百姓,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体现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人文关怀。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的最底层中去,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疾苦,对老百姓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事实证明,只有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对准百姓的苦乐冷暖,才能使电视与观众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履行好喉舌的作用。《济宁日报》在副刊开辟的《百姓生活》栏目,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关键就是抓住了“择平民话题,关注百姓生活”这一主题,将《火车司机的酸甜苦辣》等百姓的喜怒哀乐跃上党报,充分体现了党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寻找平民视觉,贴近百姓情感

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善于平视生活,也就是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具体地说,作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时政报道、经济报道还是社会新闻报道,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比如,报道一些重大政策或措施,要善于选择平民视角,通过具体的事实,反映这些政策措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而其中百姓又需要做些什么等等。

选择平民视角,要求记者从贴近读者和观众的角度,在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突出以大众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和新闻对读者观众的吸引力为重要标准。也就是百姓此刻关心什么,我们就要及时做出反应。比如假冒伪劣商品、商品房质量问题、物价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腐败问题等,这些都是老百姓十分关注的,如果我们熟视无睹,一味粉饰,或者不痛不痒,轻描淡写,那么,搞出来的报道是不受欢迎的。

选择平民视角,还要求记者更多地去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的命运和人的价值。同时,记者在文字或电视、广播语言语境的创造上,也要充分体现平民意识。比如,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身份或采访者身份,在事件现场作报道,这时,记者就是百姓的代言人,他应该并且必须不加修饰地将现场的原生态展现给读者、观众和听众,百姓需要得到什么信息,他就能告诉他们,使他们平等地获取新闻信息,从而充分满足广大群众求新、求真和求近的心理需求。

尊重平民人格,与百姓平等交流

记者的平民意识还应体现在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上,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这样的场面:记者和被采访对象面对面时,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有时甚至成了“审问”,这是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不能体现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

在实际工作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是否进行平等的交流,往往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比如,同一个被采访对象。同一个新闻事实,有的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得不到对方的配合。然而,要是换上另一位记者,也许同一采访对象向记者敞开了心扉,使记者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这里,记者能否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能否以平常心和平等意识与被采访对象交流和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

要与被采访者保持人格平等,让被采访者真切感受记者的真诚可信,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记者就必须首先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并且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感受他们的感受,寻求情感的接近,使双方情感共鸣,从而可以使采访任务完成得更顺利。其次,记者必须尊重被采访对象,用自己的真诚言行赢得对方的尊重。只有记者把自己放在与被采访者平等的地位,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被他们所接受,从而挖掘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单位:济宁日报社)

上一篇:编辑从业者的素质培养 下一篇:谢觉哉在兰州的新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