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记者的民生意识

时间:2022-07-29 06:16:03

浅议记者的民生意识

[关键词]记者民生意识;提高途径

当前,党和政府把民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民生话题也是社会方方面面普遍关注的话题,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所以记者在采访工作当中,要把民生始终放在心中,树立民生意识,多采写报道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树立民生意识,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从大的层面看,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等同民生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从小的层面看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生活状态、发展机会和基本权益保护等。在中国当今社会,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树立民生意识,这就要求记者在日常采访、选材、报道工作中,把最根本出发点和落实点,放在民生问题上。要经常分析研究党和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重要政策和决策,比如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而在这些方面当地政府都采用了哪些重要政策和举措,群众有哪些迫切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些都应该是报道的重点。

树立民生意识要求记者心中装有老百姓,多多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生活状态,“为什么我们脚下沾满泥土,因为我们对人民群众爱得深沉”,记者要增强民本意识,切实关注民生,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认真关注和帮助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在报道民生新闻中,记者要站在平民角度思考问题,以平民视角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内容。重点关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内容。从群众日常生活采制新闻,内容上重点是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和喜怒哀乐,比如在报道城市市民的民生问题时,切入点可以选择为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等等,记者可以通过现场调查、跟踪报道等方法采访报道。

树立民生意识,要知道民生新闻是动态、变化的新闻,要时刻关注新闻本身的变化,同时关注新闻背后的新闻,不要仅把民生新闻的内容局限在百姓身边的一些像跑水了、乱倒垃圾等一些小事情上,要在取材上多下工夫,多多集中关注某一时期群众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上,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找到共性问题加以深入报道。

树立民生意识,加强民生新闻报道,不仅要加强舆论监督,倾听民众呼声,还要通过反映百姓的愿望和要求,鼓励群众行使民利。这就要求做好新闻策划,只有通过策划,才能使报道更系统、更翔实、更有思想。要有计划地深入挖掘,将百姓关心的报道层层深入,推进事件的递进和发展。策划的选题必须是大多数百姓想知道的、迫切要解决的。

民生问题很多是有尖锐矛盾的问题,记者在报道中不要把民生意识理解过于片面,有时,百姓要解决的问题不是马上能解决的,解决起来有一个过程,记者采访的目的是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火上浇油,要防止激化矛盾。记者在报道中要定好自己的位,做好群众的贴心人、政府的好助手,搭起沟通的桥梁,做好疏导工作,这二者并不矛盾,不要把自己的职责定位成政府的职能。这就要求记者的民生意识中,包含理性与冷静。好的民生新闻报道能稳定情绪,解疑释惑。要挖掘深度,不要仅仅满足于完成报道、为了报道而报道,要加强评论和监督,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在报道中,要体现出一种思想和社会教育意义,让报道体现出最大的社会价值。

采访报道民生新闻,要把握好采访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公信力就在于真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提高新闻传播的公信力,是记者内心不可动摇的底线。许多民生新闻都是问题性报道,所报道的内容是不是真实,对民生新闻至关重要。要通过对事实的客观叙述,准确地、及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给人们以影响和启示。在采访之前要认真准备工作,提前做好功课,拉出采访提纲,然后深入到新闻现场,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写出真实的、权威的报道。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勉强揭示事物的本质,容易造成新闻报道失真、失实。

总之,民生问题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关系到人民对执政党及其方针政策的认同。记者要树立民生意识,强化民生意识,心怀民生意识,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配合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重大举措、重要活动和社会的“热点”、“难点”所开展的新闻报道。让自己的稿件更多去涉及“三农”、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物价、住房、社会保障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只有始终关注民生、才能承担起记者的社会责任,要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按照“走、转、改”的要求,坚持做好民生新闻报道,让自己的稿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社会共识、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做好舆论监督,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上一篇:浅析新媒介新技术环境下对电影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关于审判监督程序的法律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