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现场意识

时间:2022-04-11 03:25:30

记者的现场意识

眼下,网络新闻、大报小报满天飞,不少新闻转载来转载去,到最后甚至于面目全非,不仅扰乱了人们的视听,还搅乱了新闻环境。于是就有人讽刺说,时下记者写新闻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与之相反的是“人民记者”穆青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却有这样的一种习惯:每次下去采访,面对别人准备好的汇报和材料,他总是说:“我是记者,我愿意自己去看看。”

革命先驱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忠实地记录历史,真实地再现生活,谱写时代的主旋律,这是记者的天职。作为记者,我认为新闻“三贴近”不仅要做到“零距离”报道,关键时刻记者更应该在现场。

关键时刻记者必须在现场是一种责任。新闻要穿透时空,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首先必须反映时代的最强音。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积极的主流。这种精神和主流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本质,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新闻作品应忠实历史,反映时代。采制这样的新闻,就要求记者有现场意识,关键时刻记者必须在现场,这是一种责任。

2004年的春天是一个喜讯频传的春天,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如春风吹绿了中原大地,祖祖辈辈都要缴“皇粮”的农民,通过减免等措施在三年后不用再缴“皇粮”了,这在我国农业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它在河南农民的心中将会激起怎样的波澜、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记者有责任记录这一重大事件。2004年3月20日,在淅淅沥沥的绿色春雨里,我走进了我国粮食主产区焦作市农村,在全国著名的吨粮县温县的西水云村,农民正沐浴着春雨在麦田里拔草。说起中央一号文件,农民笑得合不拢嘴。农民们说,入春以来,明显感觉到政府从资金、政策等各方面都向着农村、农业倾斜,农民也看到了希望,干农业更有劲头了。不少农民已经对当年的农事有了新的打算。当地政府也变压力为动力,出台了一系列减负增收的新政策。采访回来后,我满心喜悦采制了录音新闻《春天里,聆听农民的笑语》和录音专访《减负增收,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根本措施》,第二天就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新闻》中播出。由于各地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4年河南省小麦获得了全面丰收,实现了“小麦总产、品质、种植面积”三个突破。麦收时节,我又到各地麦区采制了系列录音报道《心窝里飞出丰收的歌》,来体现政策的威力和农村的巨大变化,及时记录了时代的足音。

2005年5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要扎实办好的10件实事中,就有9件涉及“三农”问题。5月25日,我省小麦开镰的第一天,省委书记徐光春就顶着火辣辣的太阳亲临南阳市镇平县麦收现场检查工作,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保证粮食安全的工作重心。随后,我又来到了驻马店市农村,采访小麦跨区机收大会战,报道了百合收割机奋战麦海的波澜壮阔的画卷,并通过《收割机带出来的小康村》的报道来展现农机经营人活跃的身影。在汝南县三里店乡十里铺村,中年农民牛铁柱手中过去的几张催粮要款通知书以及当年的免收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通知书,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通过《河南农民的几张通知书》来折射国家从农业支援工业到城市反哺农村的惠农政策的巨大转变。历史的影像在我的现场报道声音里得到了全景展现。

关键时刻记者必须在现场是一种精神。“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距离战场不够近。”这句在西方新闻界流传已久的名言,无疑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勇气和牺牲精神对记者职业的需要。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年8月8日,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站在楼顶上,用惯常的语调告诉等候在收音机前的千万群众:“你好,这里是伦敦。我现在正站在楼顶上巡视着伦敦。”这是人类历史上对战争第一次进行现场直播。爱德华・默罗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和创造力,为新闻界同仁树立了一个典范,就连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也常常守在收音机旁准时收听“这里是伦敦”的现场报道。过去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有着良好的工作作风,“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雨水,早晨一身露水”,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三水记者”。如今,科技发达,交通方便,深入基层采访不一定非要挤公交车、骑自行车,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传下来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采访作风不能丢,那种靠上上网、打打电话、参加个会议就出笼的作品,绝对不会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考验的精品之作。

去年7月9日到10日,我省信阳、驻马店、南阳出现了大雨和暴雨,局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持续的降雨导致淮河干流以及支流洪河水位猛涨。7月11日中午12点,我省淮河干流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洪水过程,息县水文站洪峰水位是自1968年以来30多年没有出现的大流量过程。省里有关领导干部赴一线指挥,淮河干流和洪河沿岸的干部群众连夜冒雨上堤抢险。我也在第一时间奔赴一线报道,一过漯河就看到公路两边的庄稼全被淹了,有的路段积水有两三米深,不少车辆熄火抛锚,我们左突右冲才在下午3点来到了重灾区息县。情况紧急,我们在招待所的房间里用开水泡了两包方便面,还没来得及吃就随着省长助理刘其文上了河堤。下午6点,我采制的录音新闻《省党政军领导一线抗洪抢险》的报道就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当天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

后来我为了做《淮河第一次洪峰顺利通过我省境内最后一个水文站淮滨》的现场报道,一直在淮河大堤上守候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洪峰来临时才把这个消息现场报出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凌晨6点的《新闻与报摘》节目中播出并上了提要,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也在7点的《河南新闻》节目中播出。上午因为国家防总要来现场检查,我白天也没有来得及休息就又上了现场。中午12点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新闻》节目中,我给节目主持人搞了一个《记者连线灾区》的现场播报,下午我又搞了一条录音新闻《信阳灾区,救灾的同时加紧水库加固》,在第二天的《河南新闻》节目中播出,整个算下来,我两天一夜只在采访车上休息了3个小时。有几次,我都觉得坚持不下来了,但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你停下来,后方在急等着你的消息。我是靠责任和意志顶下来的。当时我下定决心,关键时刻决不能掉链子,我“拼”上了。

总之,坚持关键时刻记者必须在现场,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有力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坚持关键时刻记者必须在现场,是为了更好地锻炼我们的队伍,促使新闻工作者迈开双脚深入基层,抓活鱼,抢独家,在做新闻的同时,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群众的需要联系起来,让受众感到媒体是其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这样,记者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就起到了真正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施宇

上一篇: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操作方法 下一篇:让理论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