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保险难以保证贷款安全

时间:2022-09-09 10:52:31

保证保险难以保证贷款安全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是一种以借款合同所确定的贷款本息为标的,投保人(即义务人或借款人)根据被保险人(即权利人或提供汽车消费贷款的银行)的要求,请求保险人担保自己信用的一种保险。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如三个月),因投保人未按借款合同按期履行还款义务,致使被保险人(即银行)受到经济损失,由保险人负赔偿责任。保险人履行了保证保险的赔付义务后,有权向投保人追偿。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家相应降低了汽车的相关税费,因而使汽车消费贷款继个人住房贷款之后,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成长性强、发展空间广阔的优质信贷品种。而保险公司为汽车消费贷款提供保证保险,又在一定程度上给商业银行开展该项业务吃了一颗“定心丸”。汽车消费贷款对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和促进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汽车消费贷款属于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型信贷品种,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保险业的粗放经营,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社会环境、个人信用等因素的影响,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风险日益凸现。在江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在各行起步都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所以为做到防范风险有力,化解及时,且使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迅速、稳健地发展,我们有必要对现行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剖析。

一、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以江西某一银行为例,该行系江西某国有商业银行第一个开办汽车贷款业务的支行,该行对开办这一业务品种经历了试办――迅速发展――出现风险――缓慢发展(萎缩)的过程。据了解,该行从1999年底开始正式办理了第一批汽车贷款业务,无论是从制度和合同订立上,还是人员的选配、宣传广告的投入上,该行都非常重视,由于该项业务风险小、经济效益好、有市场需求、有政策支持,如贷款不受规模限制等原因,该项业务得到迅猛发展;并且因为江西是运输大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该行反映借款人所购车型80%为货车,轿车较少,且所买轿车多为经济型,到银行按揭贷款买车的更少。为进一步降低风险,扩大市场份额,该行在对汽车消费贷款采取保证保险形式的同时,也采取了以房屋抵押等形式办理汽车消费贷款。对于总行规定的六种方式中第三方 (自然人)保证贷款、经销商保证贷款、房车组合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他四种形式,由于市场小、风险难控制及实际操作困难等原因而基本无法开展。虽然该行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中非常谨慎,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风险,主要是保证保险的风险。该行截至五月底,尚有汽车消费贷款余额7000多万元,其中有近1000万元出现了不能按时还款的情况,据分析,除借款人信用观念因素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保险人对投保人(借款人)规定的保险期限短(为1-2年)从而导致借款期限短,借款人还款压力大,造成不能及时还款。又由于保险公司对出现了保险事故的汽车消费贷款不及时予以理赔,且对其他险种的理赔手续烦琐速度慢、未将银行作为受益人致使贷款有时难以收回。目前,该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与往年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原本以为这是一种低风险品种,其实风险却一点也不低,这些问题在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也同样存在,已经引起了有关行、司方面的高度重视。具体分析,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汽车消费贷款的经营缺乏基本的信用体系基础,“不敢贷、不敢保”现象使保证保险在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中难以得到较好的推广运用,这种情况在该业务开办之初或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现阶段,我国的信用评价制度尚未形成,公民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一是个人信用没有充分的信息和证据。大多数能够证明个人信用的文件分散在公安、街道、单位、银行等各部门,个人或家庭并没有资产负债证明,信用证据不健全,难以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二是个人信用评估标准不统一,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对个人财富的计算无法做到真实、准确、透明。另外,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盈利水平和人均收入悬殊,制定统一的信用标准有较大的困难。三是我国目前还缺少专门的机构对个人信用记录进行收集和提供咨询。各金融机构、商家、保险公司缺少相关的信用记录。四是我国个人总体信用等级不高。由于没有建立信用等级监督和对失信者进行惩罚的机制,部分消费者缺乏信用观念。

(二)在业务操作中,将保证保险误认为是担保业务。特别是总行统一制订的制式合同文本中,将保证保险与保证、抵押、质押作为并列选项写在合同文本中,更加剧了这种误解。

很多人认为保证保险是担保业务的一种,其实,保证保险不是保证担保。虽然两者都与保证有关,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本质上两者之间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是合同的内容不同:保证担保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一种法定担保形式。保证合同作为保证担保的法律形式,是以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作为合同的核心内容。保证保险作为一种保险手段,是以转嫁被保险人即债权人所面临的投保人即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风险为目的的一种保险。保证保险合同是以经营信用风险为合同的主要内容。二是合同的主体不同:涉及保证合同的法律主体是债权人、债务人和保证人。而保证保险合同的主体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其中,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也就是汽车消费贷款中的债务人和债权人。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无需对价条件;而保险人履行保险责任是以收取保险费为前提,表现为双方有偿的权利义务关系。三是合同的性质不同:保证合同作为借款合同即主合同的附属合同,与主合同之间存在着主从关系。保证合同是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它本身不能独立存在。而保证保险合同与主合同之间不具有主从关系,两者处于并存关系。保险合同一经成立便产生独立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合同表现为单务无偿合同,而保证保险合同则属于双务有偿合同。四是保证的范围不同: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失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未做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而在保证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履行保证保险责任仅限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限度内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对于违约金、逾期利息,罚息等等均不属于赔偿范围。五是保证的程度不同: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当债权人向保证人请求履行保证责任时,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经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保证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而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取决于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即投保人未能按期履行约定的还款责任事实是否发生。其次,除了法律或保证合同另有约定外,保证人一般没有实体法上的免责事由。而保险人在履行赔偿义务时,对合同约定的免责事项如战争、行政或执法行为以及被保险人未对投保人作资信调查等情况均可免除保险责任。六是适用的法律不同:作为一种法定的担保形式,处理保证担保法律关系应适用《担保法》的规定。保证保险作为一种保险形式,其法律性质区别于保证担保,不属担保的范畴。相应地,处理保证保险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应当是《保险法》而不是《担保法》。因此,除了合同双方在条款中事先约定外,保险公司无权要求银行必须先处置抵押物后才能行使索赔权。当然,目前《保险法》对保证保险的规定尚是一片空白,尽快完善保险法是当务之急。

在实践中,如出现了风险需诉讼维权时,当事行也面临着一个困难的选择:应该以借贷纠纷还是以保险纠纷作为案由?应以谁为被告?现在各行一般的做法是以借贷纠纷,把借款人 (投保人)作为被告,保险人作为第三人,这样诉讼的结果,保险人一般会以案由不对其不是保证人而是保险人主张免责。当事行以保险纠纷为案由,以被保险人(受益人)身份向保险人主张权利,则只能主要向保险人提讼,获得保险人的清偿后,当事行要把有关贷款人的权利让与给保险人,这种做法对传统信贷业务中“谁借款谁还钱”有不一致的地方,特别是保险人一旦免责的时候,当事行还只能依据借贷合同向借款人主张权利。这样一来,由于法院立案和审理程序的逐步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诉讼风险和诉讼成本(如案由不正确,有可能要重新或被法院驳回)。

(三)业务操作中的双保险误区,将保证保险和保险公司的连带责任保证进行“捆绑”,即有些行在办理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中,银行不但要求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而且还要求保险公司对借款人还款提供连带保证责任。

其实,这不是双保险,如果保险公司在保证保险中免责后,从法律上讲再追究保险公司的连带保证责任是有障碍的。因为我国《保险法》第105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也就是说,保险公司的资金是不能运用于担保业务的。虽然形势的发展使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但由于我国现阶段仍采取分业经营的模式,将担保业务列入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目前还为时尚早。虽然从外表上看,保证保险似乎具有保证担保的效力,但在实践中如果按照《担保法》的规定适用于保证保险,则会与法律规定产生冲突。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7条规定:“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提供担保的,保证合同无效。”保监会及各保险公司总公司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对外担保也作出了禁止性规定。而目前办理的汽车消费贷款中,保险公司大都在担保人处签字盖章,但都没有法人的书面授权,如诉诸法律,必然被宣告无效,而当担保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时,债权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因此要是银行把保证保险和保证担保“捆绑”在一起,如果保险公司在保证保险中免责,而保证担保又被法院确认为无效,银行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这种“双保险”到头来是一个都不保险。

(四)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控制风险有一定的难度。

以“直客式”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为例,对用履约保证保险方式申请银行贷款的,涉及到以下法律关系:一是购车人与汽车经销商的车辆买卖关系;二是购车人(借款人)与银行的借贷关系;三是借款人、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保险关系,且包含投保人(借款人)与保险人(保险公司)的关系、投保人与被保险人(银行)的关系、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四是因保险公司一般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所以还存在抵押人(借款人)和抵押权人(保险公司)的关系;五是如汽车经销商在银行开立了结算账户,根据我行制订《汽车消费借款合同》的规定,借款人所借款项以支付购车款的名义一次性划入汽车经销商的结算账户,因此又有了银行根据借款人的授权而与汽车经销商建立的支付关系。而上述任何一种法律关系发生纠纷,都对借款人归还银行贷款产生不利影响。

(五)保险公司在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中的免责、免赔条款过多,保证保险难以保证银行贷款安全。

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相关法律规定的免责条款,如根据我国民法原理和《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对于下列事由致被保险人损失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1)战争、军事行动、恐怖事件、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2)当事人采取欺诈、串通等恶意手段订立借款合同的;(3)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对原贷款合同及附件进行修改,而事先未征得保险人书面同意的;(4)贷款人违反国家金融法规有关规定未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调查或未按规定程序进行贷款审批的。二是各保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订的免责条款,并把它作为保证保险合同的内容,要求各方遵守。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机动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条款》中,就规定如有消费贷款合同被依法认定无效、投保人未向保险人对机动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自燃险)等四个险种进行连续投保且被保险人没保人投保上述四个险种等情况的,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又如太平洋保险公司分期付款购车履约保证保险条款第7条规定:因所购汽车的质量缺陷或因主合同纠纷而引起的争议;因投保人违法犯罪导致其用作反担保的财产被依法罚没、查扣而丧失反担保效力的,保险人均不承担责任。三是业务实际操作过程中,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和银行的分支机构在签订合作协议时,保险公司会要求将一些额外的免责免赔条款写入协议中,如有的保险公司会在协议中明确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中银行如没有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或没有提供借款人全部、连续的还款纪录的,那么保险公司就免责。

上述种种,稍不留神,保险公司就免责了。因此,实际中要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是非常困难的。保险公司在承诺履行保险义务时附加太多的权利或免责条款,有“搭售”之嫌,以致于当贷款人(被保险人)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出现保险事故时,却往往因某个“搭售”条款未达到反而觉得“理亏”了,不能或不敢保险人,保证保险贷款成了事实上的信用贷款。而保险公司也是一肚子苦水,据保险公司反映,该项保险的赔付率是其他险种的四倍,若不免责,都要赔付,保险公司办理该项业务也没多大的积极性。

(六)保险公司不但要求借款人对多个险种进行连续投保,而且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担保,这加重了借款人负担,不利于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顺利开展,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一是在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中,借款人要交保证保险、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自燃险等险种的保险费,且不得中断,投保人因购买汽车向银行申请汽车消费贷款,是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起因,而汽车是负债形成的财产,在投保人没有还清银行贷款前,汽车的物质损失会加重投保人的还款压力,影响贷款合同的正常履约,进而影响到保险事故的发生,涉及保险人的利益。所以保险人为降低车辆发生物质损失的风险,强制投保人在保险人处投保车辆保险的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具体的保险险种不应由保险人硬性规定,应给予投保人结合车辆状况选择投保险种的权利,以防止变相的强迫、搭售交易。据反映,保险公司上述硬性规定已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有人计算过,发放1000万元的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贷款,可为保险公司带来约100万元的各项收益,约为银行在此项业务中收益的两倍,可以说开办这项业务最大的赢家是保险公司。如果一项业务的开展或合同的履行无法体现双方或多方利益共赢的效果,那么这种合作就有失公允,就应予以修正。有些行也就此问题与保险公司进行过协商,但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大都不愿修正有关合同或规定,不愿放弃既得利益,长此以往,势必阻碍业务发展。二是上述保险费用再加上银行贷款利息、抵押登记费,借款人贷款买车的费用就相当高,对借款人贷款买车的积极性肯定会有影响。这样算的话,借款人通过买保证保险后再向保险公司提供抵押财产,倒不如直接向银行提供财产抵押的方式申请汽车贷款。三是抵押担保合同是从合同,其担保的对象(主债权)是保险人在借款人不能向银行归还贷款本息时代借款人归还的部分,这种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即以借款人不还和保险人已代为归还为前提,但是根据现有法律,是否可以为一个可能存在或可能不存在的主债权作担保尚没有明确规定。四是投保人投保时,已经向保险公司交纳了保险费,虽然汽车贷款保证保险与其他保险品种相比风险较大,但以此为依据要求投保人在交保险费后继续提供担保缺乏相应法律依据。在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有人认为:如有保险公司免赔的事由出现,保险公司应将反担保权转移给被保险人(即银行)。这一方面应考虑这种反担保是否成立,另一方面是涉及到担保能不能转移的问题。其实,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在法律上都存在争议,尽量不要在实践中进行约定。

二、有关改正建议

(一)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全面开展减少顾虑和风险。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导致个人信用状况很难掌握,而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要得到全面开展,个人信用是关键,因为:如果借款人还款及时,信用好,那么保险公司和银行的风险都小,银行敢贷,保险公司敢保,这样就会在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全面促进该项业务的发展。

目前,由于部分购车人不及时还款,信用不够好,致使保险公司事故频频发生,赔偿率居高不下,有的已开办保证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暂停了此项业务,还有的保险公司就因此产生的事故以免责为由拒不赔偿,导致银行利益受损,因此抓紧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等级评估标准和制度显得非常紧迫。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在对借款人共同进行资格审查时,可以从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借款人的品格评价、借款人所拥有的资产情况、借款人的收入稳定程度及参加各种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应依风险大小设置不同分值及权重,科学测定其信用程度。

(二)必须明确保证保险与担保的差异和“双保险”的误区。一是在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中,要么采取保证保险的形式,要么采取担保(如抵押、质押、保证等)的形式,且在设计合同文本时就要进行区分,要将保证保险从担保合同选项中单列出来,不能将保证保险视为借款合同的从合同。要完善保证保险有关条款,不应在借款人投保了保证保险后仍要求借款人或保险人提供担保。二是如果存在其它贷款担保形式,不要在保证保险合同中约定“被保险人先行处分贷款合同的抵(质)押物或向担保人追偿抵减欠款后不足部分由保险人赔偿”,因为保证保险条款中要求被保险人先行处分抵(质)押物的条款没有法律的依据和理论的支持。同样,要求被保险人先向保证担保人追偿也没有法律根据。显然,如果保险人仅就先行处分抵(质)押物或向保证担保人追偿后抵减欠款后不足的部分(如果还有不足的部分的话)赔偿,在实际上减轻或免除了自己的赔偿责任,而这种责任的减免是毫无道理可言的。在实践中,被保险人应与保险人就担保和保险的实现顺序问题做出特别约定:被保险人同时享有担保物权和向保险人索赔的权利时,被保险人有权选择实施何种权利。

(三)要减少保证保险中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最大限度地维护银行及借款人(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免责条款是保证保险合同的重要条款,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免责条款,应无条件地服从;对于各个保险公司自行制定的免责条款(即可以协商的免责条款)及保险公司制订的一些近乎苛刻的操作要求,应慎重对待,建议总行和各个保险公司的总公司通过谈判协商,确定具体投保人、保险人的免责条款,以尽可能体现权利义务对等。一旦确定后,银行及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免责条款。如果保险公司一味强调免责条款,不考虑投保人(借款人)和被保险人(银行)的利益,建议暂停汽车消费贷款的保证保险,而以物的担保的形式发放汽车消费贷款。

(四)加强与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的合作。在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中,要避免以下误区:一是银行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利益,将保险与银行的共担的风险变为完全由保险公司承担,将自身从风险中完全分离出来,使汽车消费信贷变成了零风险业务。二是保险公司也不要过分强调保证的安全系数,不要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要站在全社会的整体利益来做保证保险业务。在销售相关保险业务的时候要充分尊重投保人(借款人)的意思表示,不能要求投保人在购买保证保险的同时再提供担保或强行购买其他保险。如投保人自愿购买其他险种(也应以银行为受益人),则保险公司在保险出现保险事故的时候,应该相应简化理赔程序,缩短理赔时间。保险公司还要考虑到借款人(投保人)的还款压力,适当延长保证保险的期限(保监会规定为1―5年,而实际操作为1―2年)。三是汽车经销商在扩大了汽车销售量的同时,因其拥有客户资源而向银行和保险公司索要高额手续费,这无疑不符合经济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使保险公司与银行、汽车经销商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所以,银行、汽车经销商和保险公司要加强合作,正确处理相互利益关系,本着各尽其责、共同发展的宗旨,共同培育和促进汽车消费市场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五)理顺法律关系,减少环节。实际上银行、保险公司和借款人都希望汽车消费保证保险环节少,手续简。只不过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了减少和控制风险,相应地增加了一些环节和手续。建议在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只使用两种合同,即借款合同和保证保险合同(保单),少签或不另行签订合作协议以避免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复杂化,并特别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对借款人进行共同调查,且共同承担调查责任;二是银行在业务操作中要严格规范切实履行合同义务,以免保险公司免责;三是保险公司的赔付过程要简单可行,不能有附加条件;四是保持借款合同和保证保险合同的一致性,不能相互产生矛盾;五是大力发展新车抵押贷款,相应降低贷款对象的申请条件,降低借款人其他交易成本,适当提高借款利率,简化借款手续,适当延长还款期限,从总体上达到借贷双赢的效果。

(作者单位:农行江西省分行)

上一篇: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经营 下一篇:中小企业融资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