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传播角度探析现代奥林匹克历程及启示

时间:2022-09-09 08:35:12

从电视传播角度探析现代奥林匹克历程及启示

摘 要: 电视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了现代奥林匹克全球化观念的形成,彰显了奥运会竞技运动本身的魅力,促进了奥运会各运动项目的竞争与变革,对奥运会竞赛规则产生了影响,促使了奥运明星和竞技体育明星的产生,加强了奥林匹克的文化娱乐功能,促进了奥林匹克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适性、观赏性、趣味性,促进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大众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 电视传播;奥林匹克;历程;启示

1.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

“奥林匹克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指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和活动内容, 也可以解释为从古代奥运到现代奥运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可以将奥林匹克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部分:“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包括古代奥林匹克传统、现代奥林匹克传统、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精神以及所有的奥林匹克活动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大众体育、奥林匹克文化活动、奥林匹克教育和奥林匹克商业活动等。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是指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各种视觉形象,如奥林匹克标志、旗帜、奖章、招贴画、格言、徽记、会歌、奥运会火炬、奥运会吉祥物、奥林匹克纪念币、奥林匹克邮票以及奥运会开闭幕式,奥运会期间举行的文艺表演、科学报告会和奥林匹克大众传播等等。”

2.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电视传播的历程

1936年柏林奥运会首次实现电视转播,组委会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让市中心的一些商店看到了比赛实况。虽然由于技术原因,组委会主要是使用电影摄影的方式进行拍摄,但这次转播仍然使“图像”首次在奥运会上崭露头角;二战结束后,1948年奥运会在伦敦举行。这届奥运会上,组委会首次从BBC获得约3000美元的电视转播费用作为拍摄奥运会的补偿。在整个比赛期间,BBC共播出了64小时的奥运节目,伦敦周围50英里范围内约50万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1956年第9届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上首次实行电视直播;1958年,电视转播权被写进《奥林匹克》前言;电视对于奥运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开始是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电视全球直播使这届奥运会超越时空向“全球化传播”迈出了关键一步。之后,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从电视上看到的奥运会也越来越“精彩”。电视在一步步的传播中缩短了奥运与普通大众的距离。电视的介入,给奥林匹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试以美国NBC(全国广播电视公司)对奥运会报道为例。

中国1958年首次开办电视台,即由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况转播了篮球比赛;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国体育电视传播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1981年中央电视台转播了中国乒乓球队囊括锦标赛全部冠军以及女排首次夺冠的比赛;1989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体育新闻栏目。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三大球职业联赛的开展,电视获得了大量的赛事资源,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和广东、上海、大连等地方电视台体育频道相继成立,全面报道体育新闻和转播体育比赛。2001年开始,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山东、辽宁等电视台体育频道联手成立了全国体育新闻协作网(CSN),实现了资源共享。

纵观电视体育传播短暂而辉煌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是一部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导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史。博大丰富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从电视诞生之日便与其失之交臂,形成了巨大的传播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只能在专业的小圈子中“游走”而难以走向大众。

3.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电视传播的启示

3.1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电视传播中的泛政治化

1936年伦敦奥运会,电视刚刚诞生就被希特勒利用,作为“法西斯”政治宣传的工具。(这届奥运会上,德国纪录片女导演雷妮・瑞芬舒丹受奥林匹克运动会委员会的委托拍摄了极具“意识形态”味道的纪录片“奥林匹亚”。该纪录片试图以颂扬年轻男性的躯体以及运动的威力来表达纳粹的精神。台湾影评人焦雄屏指出:“她把奥运会转化成了法西斯仪式,旁白中不断出现的‘战斗’、‘胜利’字眼,都透露了创作者的法西斯信念。”)其后在冷战结束前50多年的发展中,电视与奥运会在全球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中距体育文化渐行渐远,而离政治越来越近。尤其是冷战期间,电视和奥运会都被纳入“意识形态”抗衡的“国家机器”。金牌、冠军、胜利被赋予宣扬“政治体制”优越的“神圣使命”。电视报道中,对本国运动员的偏袒,对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过度宣扬,对政治敌对阵营国家运动员及教练等的负面报道,在历届奥运会都表现得很突出。

3.2奥林匹克文化电视传播中的泛商业化

体育与生俱来的娱乐属性决定了体育商业化的相对合理性。“体育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公众的娱乐史――至少在西方是如此。既然体育是一种娱乐,那么它也就是一种商品,就会被观众、门票收入和传媒所左右。” 但是,仅靠金钱支撑的体育发展是畸形的发展,它损害的是体育的公益属性,过度商业化的体育势必破坏体育内部各子系统的结构失衡,致使体育发展异化。上世纪80年代后,借助庞大的电视传媒(如默多克电视体育传媒帝国)的力量,奥林匹克的商业功能被无限放大,导致拜金主义、兴奋剂丑闻等问题产生。这种现象引起了奥组委的担忧。2004年9月1日生效的新版《奥林匹克》对原《基本原则》的第八条进行了调整,改为“参与体育是一项人权。每个人都必须享有进行体育运动的机会,这必须是在没有任何其他条件下,以及在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之下所建立的相互理解的奥运精神中。参加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都必须是在独立的体育组织支配下。“这增加出来的74个字,表现出国际奥委会对金牌意识泛化的忧虑,对体育运动被政治、商业操纵支配的反感。”

3.3奥林匹克文化电视传播中的人文弱化

奥林匹克文化电视传播中的泛政治化、泛商业化、竞技强化等问题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奥林匹克的人文弱化。以中央电视台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报道为例。虽然央视在本届奥运会期间喊出了“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金牌”的报道口号,但这在实际的传播中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如对德国选手的马术金牌从失而复得到得而复失、对捷克选手塞布勒连续两届奥运会夺得田径场上难度最高的项目――十项全能金牌、对和杰西・乔伊娜同时代的42岁女子100米短跑选手奥蒂等最能体现奥林匹克 “奋斗精神、参与精神、竞争精神”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或只言片语、或不闻不问。此外,对失败者赛前和赛后的关注大相径庭。如对中国女子射击选手赵颖慧、女子万米选手孙英杰赛前的重点宣传,赛后的不闻不问甚至“落井下石”(女子万米决赛结束翌日,央视播放了对马俊仁的采访,马说他早就发现孙英杰的水平和邢慧娜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对女子万米冠军邢慧娜赛前的冷落(赛前根本就没有制作资料片以至邢慧娜夺冠后观众无法及时了解其情况)和赛后的极力追捧,都是电视奥林匹克传播人文弱化的缩影。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夏洪海,现代奥林匹克文化透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1(5),48。

[2] 熊斗寅,论奥林匹克文化[J],体育学刊,2005(1) 11

[3] 陈国强,NBC的奥运报道探析[J],中国记者2007(5)

[4] 苗炜,五魁首:CCTV5十年纪实[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00

[5] 卢元镇,马廉祯.追逐奥林匹克的精神―读《奥林匹克》[J],体育文化导刊,2006(1),34

上一篇:我国大学生军训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作为一种亚文化的“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