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民正义感的培养

时间:2022-09-09 07:18:38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008-02

摘要:综观我们当前社会,正义缺失和正义感缺失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试想一下,影响社会和谐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其根源是什么?公民正义感缺失,不能说是惟一的原因,但绝对是一个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对培养公民正义感有所涉及,但重视得还不够,甚至有的还将其拒之于门外。殊不知,和谐社会必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必定充满了正义感。公民正义感的生成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种普遍公民正义感的生成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本文即从罗尔斯的正义感理论出发,探析我国公民正义感的培养。

关键词:罗尔斯 正义感 公民正义感

1 西方的正义感理论

西方关于正义感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下两类:

1.1 正义感是人的行为的一种评价标准:在西方最早将正义视为美德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一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美德,奉公守法的人和正义的人都是正义的,美德要求当然要以是否符合正义为标准,即服从美德就是服从正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它主要用于人的行为, 即是人的行为的一种道德评价标准。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①阿奎纳更进一步确认:正义是“一种习惯,依据这种习惯,一个人以一种永恒不变的意愿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东西。”②

现代西方以康德对正义感的理解作为代表。康德说到: “任何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按照一条普遍的自由法则,确实能够和其他人的有意识的行为相协调。”③因此,康德认为,正义就是善良的意志。

在当代的正义研究中,麦金泰尔坚持目前正义研究应该回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德性正义的轨迹上。麦金泰尔指出:“(包括正义在内的)德性是一种习得的人类品质”。总之,正义感是指按照正义来采取行为的一种品质,故被称作为正义的德性,是人的行为的一种评价标准。

1.2 正义感是社会的一种评价标准:近代西方以休谟和斯密对正义感的理解为代表。休谟将人类德性分为两种:“自然之德”包含了柔顺、慈善、博爱、仁厚、温和、公道、伟大的心情等等;“人为之德”包含了正义、许诺、忠顺、贞德与淑德。那么,所谓的人为之德是什么呢?休谟曾说到:“对于每一种德的感觉并不都是自然的,有些德之所以引起快乐和赞许,乃是由于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人为措施或设计,我肯定正义就属于这一种”。④作为“人为之德”的正义,其指向的是社会整体,它是从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采取正义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休漠认为,正义感获得依赖于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和支持。⑤

斯密表达了如下观点,因为正义之德是产生于对受害者同情、保护、补偿及对害人者的愤恨和惩罚的感情,所以,惩恶是正义的重要的功能。⑥正义是社会存在的基本保障。斯密认为“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虽然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在这段文字中,斯密论证了正义在全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从上文可知,无论是休谟,还是斯密,都认为正义感是社会的一种评价标准。

2 罗尔斯的正义感理论

2.1 正义感的概念:当代西方以罗尔斯对正义感的理解最为典型(正义感是社会的一种评价标准)。罗尔斯在其“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中所指的正义感为:理解、运用和践行代表社会公平合作项目特征的公共正义观念的能力。⑦当(一个社会的)制度公正时,那些参与这些社会安排的人们就获得一种相应的正义感和努力维护这种制度的欲望。⑧罗尔斯还从道德感的角度来阐述正义感,他认为“原则的道德”具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同正当和正义感相对应,另一种同人类之爱和自制相对应。⑨因此,正义感是指“社会个体在与社会群体及他人交往中,表现为对正义制度的愿望和依据正义原则表达情感、选择行为和评价后果的能力。”

2.2 正义感的形成: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叙述了正义感的发展过程。罗尔斯把道德发展顺序的第一阶段称作权威的道德阶段,即是儿童的道德,其是由一系列准则所构成的。罗尔斯认为儿童的权威道德是原始的,正义感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获得的。在这一阶段,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儿童的人生之始,父母有绝对的、合法的权威,父母以符合正当和正义原则的言传身教,使孩子生活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就会逐渐获得一种情感。按照心理学法则,父母的爱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新的感情,儿童开始信赖父母并对家庭环境产生信赖,孩子会在心中唤起一种要成为像父母那样的人的愿望。儿童具有一种权威的道德就表现在他会接受他的父母的禁令,遵守他们最初教导的准则,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权威的道德必须从属于正当的原则和正义的原则。罗尔斯认为权威的道德还只是初步的、暂时的,在基本的社会安排中所发生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儿童还不能理解比较广泛的正当的和正义的安排。

团体的道德是道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正义感的形成涉及视所说的团体而定的一系列广泛情况,甚至可以包括整个民族社会。团体道德包括很多理想,每一种都是由适用于各自的身份或角色的一些道德标准决定的。在这一阶段,家庭就被看成是一个很小的团体,同样,还有学校、各种邻里社团及各种游戏和竞赛性质的短期合作形式等,而团体成员的对道德的理解会随着在团体的角色或地位的经历而不断加深,共同的理想也会使他们形成更高层次的正义感。社团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目的、动机和计划等,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合作系统的不同方面所需要的,根据这些知识以合适方式调整自己的行为。参加团体的的过程中,正如在第一阶段对父母的某些自然态度发展起来一样,这里的友好和信任关系也在同伴之间发展了起来,他就会自然的建立起感情和态度;当其他的团体成员以这种情感实践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他也就会对其产生友好感和信赖感,这就是道德的第二条心理法则。团体的道德表现为许多的形式,因所涉及的团体和个人的角色的不同而不同。团体道德是一种合作的德性,具有正义和公平、忠诚和信任、正直和大公无私的性质。只要我们在一个正义的系统中忠诚于与我们合作的那些人,这些道德态度就一定会存在的。

原则的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较高且有复杂形式的团体道德。原则道德包括权威道德和社团道德,它标志着道德发展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所有次要理想都得到了解释,并通过这些一般的原则在一个合乎逻辑的、一致的体系之中。罗尔斯指出,原则的道德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正当和正义感相一致的;一种是同人类之爱和自制相一致的。

罗尔斯的正义感含有理性的力量,并且他的井然有序的社会是一种由公共的正义原则所调节的社会,即公民具有一种正义感。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每个成员都必须按照正义感的要求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正义感能够使他们理解并应用为公众所承认的正义原则,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正义感还能够使他们根据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这往往会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正义感。因而,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构建道德的大厦,使道德理念植根于社会成员的心中。

3 对当前中国培养公民正义感的建议

3.1 当前中国培养公民正义感的意义: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社会缺少正义,人们的行为就会失去基本的道德准则。在转型期的中国,正义感的缺位会导致社会的无序,强化公民正义感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价值多元化时期,社会价值意识的整合水平,已不完全归因于主流意识形态或某种政治的需求,而是依靠社会制度基础上人们的社会公共意识和情感需求,主要是社会正义感的强弱。”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国民正义感状况是社会风气、国家凝聚力、社会稳定有序的标志”!⑾

社会公正的实现,既需要社会制度本身的正义保障,也要求社会成员具备最起码的公正意识和正义感,这两个方面都是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培养公民的正义感,形成强大的社会正义感氛围,不仅有利于个人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而且有利于团结他人;培养公民正义感,可以充分激发各个阶层以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潜能,使社会成员按照各自的贡献得到有所差别的回报,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效率和促进公平正义。在罗尔斯看来,社会成员所持的正义感在制度体系内的各种力量中具有一种根本性的作用,由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正义感调节着的社会是一个内在稳定的社会。

3.2 培养中国公民正义感的有效策略:罗尔斯认为,正义感是一种“实践中的德性”,需要“反复灌输一种正义感的道德教育实践”。⑿ 毋庸置疑,强化正义感教育是培养公民正义感的重要途径。罗尔斯也反复强调了“灌输”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公民正义感的培养起着奠基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但是,据一项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家长曾教育或暗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和社会上少管闲事、少惹麻烦,一心只读圣贤书。家长的“循循善诱”以及示范作用造成了孩子们对本应承担或想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逃避现象。我们必须避免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要认识到正义感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教育孩子“既要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

团体生活对公民正义感的培养起着示范的作用。团体教育对人们认识社会正义价值,践行正义价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设有品德课,但从教育内容来看有明显的欠缺,诸如公正、勇敢、坚强、见义勇为等培养公民正义感的重要道德范畴没有被重视。我们当前要考虑是如何向学生灌输社会正义价值。在高等教育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一种灌输正义理念的有效载体。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领域和公益事业等,都是能够培养公民正义感的有效形式。

自我道德修养是公民正义感培养的关键。当前,传统道德逐渐沦丧,新道德尚在重建。而人们的社会流动速率加快,导致利益关系趋于不稳定性,又进一步加剧了新道德重建的困难。这种社会现状反映在社会个体心理层面,表现出许多人乐于接受和强化金钱至上、弱肉强食的社会竞争与生存法则,导致他们漠视正义的价值,如同漠视善良、仁爱、诚信等基本道德价值一样。个人是社会的一个个分子,是社会的载体,每个人都有责任来构建道德的“长城”,只有这样才能够阻挡道德的流失,让社会真正成为美的归宿。古人曾说“有才无德,行而不远”。“德”永远站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现在人们正面临着道德问题的拷问,公民正义感缺失表现为道德的沦丧,这也许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许是家庭教育的遗漏,或许是学校教育的偏衡,或许是社会环境的感染,但是个人的自身素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要自觉促进个体道德正义品质的修养。

总而言之,强化公民的正义感是社会稳定和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当整个社会充满强大的正义感地时侯,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进一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无序、道德失范、道德冷漠等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注释

① 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73

② 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1

③ [德]康德.法的形而一上学原理[M].申叔平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91.40

④ 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17

⑤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235

⑥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245

⑦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9

⑧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56

⑨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80

⑩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⑾刘东林.社会转型期需强化国民正义感[J].领导之友,1995,(2)

⑿[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18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 [英]休漠.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德]康德.法的形而一上学原理[M].申叔平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91

[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6]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I.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7]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8] 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10] 刘东林.社会转型期需强化国民正义感[J].领导之友,1995,(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农村留守少女面对的青春期问题 下一篇:从NGO在中国所表现出的特征来看生存现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