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

时间:2022-09-09 06:34:30

浅谈影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

摘要:中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心理因素:自我意识、人生态度、调整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这些心理因素严重地影响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就业选择,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同时重视中职生职业心理辅导,帮助中职生完成健康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因素;自我意识;积极心理学;人际关系

青年时代是多梦的时代,每一个迈进中等职业学校大门的中职生都在编织一个未来的职业之梦,一个走入社会之梦,一个实现自我价值之梦!为了帮助中职生更好地实现梦想,我校从2009年开始针对一年级学生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中发现,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这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培养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合理的职业发展阶梯,促进人的生涯规划能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生活!

(一)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

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与本人的实际,中职生要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必须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即能全面、客观、积极地看待自己,对自己的优点感到自豪,同时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有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正确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前提就是充分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

在跟中职生的接触中,我发现中职生自我意识有一些特点:首先,有自卑情绪。中职生作为一批从中考中淘汰下来被迫接受中职教育的群体,由于他们在学业方面一直比较落后,甚至有些在行为习惯上还有一些问题,难免遭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指责,他们的自尊心可能严重受挫,意志消沉,逐渐走向自卑。其次,自我意识比较模糊。很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更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甚至还对自己的评价前后不一致。所以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是规划好职业生涯的当务之急。

(二) 树立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二十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倡导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它有三层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倡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具备积极乐观心理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幸福、快乐和乐观。

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职生职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在不断变化,需要我们做好应对困难、及时转变和调整生涯规划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中,我们也应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贯穿于职业规划课程的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体验职业生涯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比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兴趣、性格、毅力、洞察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等),并向学生灌输兴趣可以培养、性格可以调适、能力可以提高、职业价值取向可以调整的理念。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挖掘自身优点以提高自信的能力,并学会从自身优点出发去进行职业判断和职业选择。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等外界环境)能带给个体积极的支持,所以在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主角,积极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例如在课堂上以“卡片show真我”的游戏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兴趣岛”游戏贯穿“职业兴趣选择”,学生们热情参与游戏,积极发言,在分享中更深层次地与自己对话,在倾听中寻找到积极的同伴力量支持。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树立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学者罗伯特・卡茨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管理技能模型,模型显示:随着职务的晋升,技术性技能的重要性在逐步下降,而概念性技能(观念)的重要性在明显增加;同时,无论职务高低,人际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公司内部关系中,是一种基础性的关系。由此可见,公司内部人际关系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中职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同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的一大问题,也是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还不够丰富,较为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真正形成,认知能力也很薄弱。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不少学生常常感到困惑。也有很多的同学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更严重者还会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症。

可见,教师要适时地对他们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实现人与人的终生和谐,为他们学业的完成和规划完美的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2] 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生涯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

上一篇:幼儿的个性发展该如何培养 下一篇:审计教学方案探讨